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30 12:56:57瀏覽371|回應0|推薦1 | |
以靜待變,大陸對台政策的改弦? [邵宗海] (2012-06-26) 第八次“江陳會”原定今年6月下旬在台北舉行,地點甚至敲定海基會剛完成的新大樓裡。這本是要符合這項例會今年上半年在台北召開的慣例,而且也是像徵馬英九連任之後兩岸協商進行又是一項重大突破的意義。 到寫稿為止,基本可以百分九十九確定,第八次“江陳會”是會順延。可是焦點卻不是在到底延至何時,而是聚焦在“今年6月的不會舉行”,這對台北與北京來說,都是不願見到的結果,因為絕對會擴大外間的質疑面;至於另外一個大家關心的,則是“江陳會”的順延,眾之所知“投保協議”雙方仍有談不攏的地方。而這樣的困境若難以突破,會否就是兩岸協商今後益發走入“險水區”的先兆,引發關注。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以傳“簡訊”方式給台灣駐京媒體,告知開會日期仍在溝通中,但若有延期,是因為考慮到台灣當下救災的問題。這項“說詞”當具有一定善意的背景,避免外界對兩會協商有“破局”的聯想,可是卻是美麗修飾的托詞,因為這次襲台的颱風與降雨,都沒有構成台灣對“江陳會”有延期必要的災情出現。對比台北不管海基會或陸委會對“江陳會”順延的說法,並沒有去迴避問題所在,只是態度上顯得比較委婉。也可見到“投保協議”是有兩岸彼此無法有交集的地方,但這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更想表達的,是試著分析中共對台政策上,除了早先的“先易後難” 、“先經後政”的戰術運用之外,但在最終必將進入政治議題的戰略目標鎖定之時,是否尚有“以靜待變”的戰術考量? 有二個跡象可以看出北京對兩岸是否要走入協商的“深水區”,有逐漸腳步放緩的現象,這主要是在對比從去年到今年馬英九5·20就職演說以來,北京曾經一直密集在喊話,要求儘速建立兩岸政治互信,來破解邁向和平發展中所出現的“難題”。 賈慶林談話的四點意見 第一個跡像是今年6月在福建展開“海峽論壇”的賈慶林談話,雖然他有提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由開創期進入了鞏固深化的新階段。我們將繼續貫徹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主題”。不過,整個談話重點是放在賈所強調的“新形勢下擴大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從賈慶林談話的四點意見裡:第一,進一步保持兩岸民間交流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第二,進一步發揮兩岸民間交流匯聚民意的積極作用;第三,進一步通過兩岸民間交流增進廣大民眾的福祉;以及第四,進一步提高兩岸民間交流的品質和水準,可以看出今後大力推動兩岸民間交流,是重點,也是政策。 第二個跡像是國台辦的新聞發布會,非常謹慎在回答一些敏感的問題,但對於文化、教育與經濟的問題,則是持從容局且開放的態度。譬如以6月13日記者會為例,談到文化要否設點,則說“為順應兩岸文化交流往來日益熱絡的新形勢,我們一直積極推動兩岸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關於兩岸的文化協議,更強調說“文化協議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分步驟進行,大家可以溝通協商”。當話題轉到陸生,則說“今年台灣高校招收大陸學生的規模與去年相同。台灣高校招收大陸學生的工作目前也正在進行。我們還是認為,台灣方面應該為大陸學生赴台就讀提供公平的、合理的環境和條件”。至於經貿方面,國台辦更認為:“服務貿易商談也是ECFA後續協商的主要議題之一,目前有關方面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溝通協商,希望在年底前能夠完成”。只要不談政治話題,均可全面侃侃而談。 是不是北京在兩岸之間的推動,真的採“先家後難”,“先經後政”?至少形式上是對的。況且時間及有利條件都在北京這一邊,完全具備緩一緩的條件,譬如說,韓國及歐債風波都在影響到台灣的經濟出路,北京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續談判有“讓利”台北空間,當可換取台北“回饋”的籌碼。又譬如惠台八項措施爭取到台灣民心,深化文化交流羸得了民族認同,都在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聲中,讓北京在鞏固及深化立作上,取得了主導地位。 所以,對台政策不急於“畢其功於一役”,而“以靜待變”,觀察台海與台灣內部情勢一段時間,則是北京現階段的戰術運用。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聯合早報網》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