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從文化觀點看中國與美國的和平共存」-聯合早報網2012.3.16
2012/03/17 11:22:14瀏覽76|回應0|推薦1


從文化觀點看中國與美國的和平共存

[鄭永年] (2012-03-16)

  美國宣布“重返”亞洲後,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進入了一個不尋常的緊張階段。許多人提出這兩大強國會不會發生衝突,甚至戰爭這個問題。從中國文化的本質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文化在國際事務上是重要的,作為一種思考方式,它也影響了外交政策。思考的模式不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但兩種不同思考模式的互動卻很可能引起衝突。文化也可以被動用來做為左右外交政策的力量。一旦被動用,文化的力量是無限的。

  那為什麼中美之間是不可能發生戰爭的呢?我們應該懂得區分小規模衝突和大規模戰爭。任何衝突,比如貿易爭端和受意識形態左右的關於人權的辯論是不可避免的;但出現重大戰爭的結果卻是不太可能的。

  從文化視角來看,數千年不間斷的歷史,賦予中國一種不常見的“大歷史”觀念。中國能夠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待長期的課題。中國在處理國際課題上動作慢,美國人因此有時變得不耐煩。中國處理問題的一般方式,是先探討最好的解決方案後才採取行動。中國視許多問題為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並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解決方案最終會出現。我們可以用中藥來比喻。中藥治病的過程慢,但在完全治好病情上卻被認為是較好的選擇。美國的方式類似可以提供快速療效的西醫。

  文化上的差異也顯現在對戰略的不同理解。西方 認為中國的“韜光養晦”策略是暫時的,並相信中國是在等待更好的時機崛起。韜光養晦在中國過去數世紀的被動和防禦性外交政策上顯而易見。防禦性外交的最好例子,是為了防禦侵略而建立的萬里長城。這樣的防禦戰略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並不是很成功,在中國文化裡卻是根深蒂固。

  防禦性文化在中國的軍事發展上也很普遍。中國的“止戈為武”軍事哲學,意思基本上是說發展武器的目的,是用它們來停止武器的使用。對西方來說是威懾,對中國卻是防衛。中國發展某種武器或軍事計劃,只是為了對抗針對它的武器和軍事計劃。中國很少像美國一樣先發制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反覆強調,其核政策著重於最低限度威懾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中國的國防政策同二戰前的蘇聯、德國及日本的政策非常不同,它們都有稱霸的決心和計劃。

  這個被動的因素,也反映在中國外交政策像救火車般的日常運作。對外交政策的不注重可以從中國圍棋看出來。基辛格在他的新書《論中國》(On China)中,便用中國圍棋做比喻來描述西方和中國戰略文化的差異。西方戰略文化就像經常是零和遊戲的國際象棋,中國圍棋卻不是個零和遊戲,雙方相對的各有所獲是可能的。

  在西方,不論是總統製或內閣製,外交部長都是個顯著和具影響力的職位。相比之下,中國圍棋的哲學強調相對獲益。中國式的外交政策可以比作做生意:你今天可能獲得一些利潤,但明天賺錢的可能就是我了。因為這樣的思維,外交從來不是緊急的事務。和西方不一樣,中國外交部長在行政級別上位置非常低,影響力也有限。

  中國文化的世俗本質也是其獨特的地方。它沒有改變他人的使命。在國際事務上,這反映在中國人對主權的理解。主權在西方意味著同質性和趨同,中國則強調多元化的和諧。西方國家有改變其他國家政體來符合它們標準的傾向,中國強力反對這樣的做法,並重視不同國家的共存。

  在其漫長歷史的一些階段,中國的確是變得具侵略性,例如在元朝和清朝。但在這些時期,中國是被中國人所說的“野蠻人”統治。毛澤東式的氣勢凌人外交政策,主要是受到外來的意識形態,即共產主義的影響。今天,中國再次處在十字路口。兩種觀念的力量影響著它的外交:回歸其自身的崇高傳統或美國化。毫無疑問的,美國化將造成一個具侵略性的中國,回歸其崇高傳統意味著和平的中國,不論它是獨裁還是民主。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62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