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周慧來:中國改革面臨轉型」-聯合早報網2012.2.27
2012/03/01 07:11:21瀏覽46|回應0|推薦1

周慧來:中國改革面臨轉型

(2012-02-27)

  周慧來

  中國第二階段改革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來自對社會主義認識等抽象意義的意識形態層面,而是在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階層。由於政府控制太多的經濟社會資源,既得利益群體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徑相關。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自上而下的路徑本身需要改革。

  在中國改革重新陷入膠著境況的今天,20年前鄧小平南巡的意義被再次激發。2月23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寧要微詞 不要危機》的評論,提出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回望過往30多年的改革歷程,分析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可以發現,今日中國的改革已進入到新的階段。

鄧小平英雄造時勢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鄧小平以革命元老的身份和勇氣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抽象的自我循環論證系統,衝破了傳統社會主義認識上的三大禁區,開啟了中國的第一輪改革,並掃清了這個階段改革過程中的一系列意識形態和政治障礙。

  其一,放下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先生所說的“體制性虛榮”,承認傳統社會主義在經濟社會發展和體制文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質的生產力標準等等論斷,突破了對傳統社會主義的固步自封、自我標榜的認識。

  其二,突破與資本主義對立的禁區並與之交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應如何相處?20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提出蘇聯要與美國“和平共處”,遭致毛澤東的激烈批評。鄧小平復出後,親身訪問美國、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打開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放和學習的大門。

  其三,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取得突破。20年前的中國,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禁區與大政府小社會的體制及其專制文化根深蒂固的傳統相結合,抑制了中國民眾的創造力,成為中國改革的攔路虎。鄧小平著名的“南巡講話”,為中國掃清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障礙。市場經濟賦予中國人民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自由,中國社會綻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鄧小平開啟的改革意義重大。首先,改革勢頭不可逆轉,烙印在中國每一個人身上。如今,改革深入人心,成為中國社會認同程度最高的一項事業。當社會經濟發展面臨困境的時候,改革成為中國人民的自然選擇。

  其次,從更大的意義上說,鄧小平開啟的改革讓中國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參與並推動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平等正常交往,民主、自由、憲政、人權等世界主流價值觀在中國社會得到的廣泛認可,市場經濟的不可逆轉趨勢等等都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基本內涵。

中國改革進入第二階段

  因此,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可謂是第一階段的改革,是一個中國回歸世界主流的改革,它完成了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第一步。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在這個階段,對中國這樣具有幾千年專制傳統的後發國家來說,政府太強、社會太弱、市場扭曲的狀況在某種程度上難以避免。但是,中國要完成現代化,還需要第二階段的改革,這就是今天以及未來較長時間中國肩負的重任。

  跨越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所說的“歷史三峽”和中等收入陷阱分別從政治和經濟角度指出當今中國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和第二個階段改革的主要任務。嚴格來說,這兩個問題的解決相輔相成。在第一階段的改革中,中國不可能在經濟落後、國家實力弱小的情況下完成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面轉型。而今,經濟基礎及國家實力皆已具備,中國終於迎來了實現政治文明轉型的機會。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政治文明轉型的完成之日,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時。

  與第一階段的改革相比,中國第二階段的改革在思路和路徑上要有所更進。首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相比,第二階段改革的思路應該更多地借鑒和吸取世界各國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可以說,在傳統社會主義體制中開啟改革,的確前無古人,沒有經驗可循,第一階段改革的確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試驗的基礎上漸進前行。但在第二階段,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就是一個正常的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憲政的轉型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世界上都有成功和失敗的例子。

  與此相應,第二階段改革不能片面和誇大國情論和文化論。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國情與文化,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發展和轉型路徑。因此,在立足於國情和特殊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具有世界視野和大歷史高度,順應世界發展趨勢和潮流,努力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而不是相互排斥。

  其次,與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徑相比,第二階段的改革應該轉向自下而上的路徑。眾所週知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第二階段改革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來自對社會主義認識等抽象意義的意識形態層面,而是在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階層。由於政府控制太多的經濟社會資源,既得利益群體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徑相關。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自上而下的路徑本身需要改革。

  古今中外的經驗表明,擊破既得利益集團的方式無非是暴力革命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兩種而已。中國幾千年王朝循環的歷史和“阿拉伯之春”的現實說明了既得利益集團對社會公平的破壞和對社會發展的阻滯將最終引發暴力革命,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在民主、法治和市場經濟的框架下,以自下而上的改革破解既得利益集團的困擾,維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局面。

  偉人不常有。在鄧小平南巡20週年、逝世15週年之際,中國人民應該以文明古國的智慧和大無畏的勇氣迎接新的挑戰,繼續並不斷開拓改革開放的新進程。如此,才是對鄧小平最好的懷念。

作者是中國獨立評論人士

《聯合早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615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