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10年或40年 寫在習近平訪美之際」-聯合早報網2012.2.15
2012/02/18 22:02:52瀏覽41|回應0|推薦1

10年或40年 寫在習近平訪美之際

魯韜  (2012-02-15)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恰逢尼克松(尼遜)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40週年。有媒體認為,有望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習近平此次訪美,有可能影響未來10年中美關係乃至世界格局的走向。按照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的“三步走戰略”,中國希望在本世紀中葉,也就是大約40年後,基本實現現代化,完成“中國夢”。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為實現這一夢想,未來的10年似乎至關重要。很顯然,習近平訪美的意義,也許不僅僅只是未來10年,而有可能開啟一個中美關係新的40年。

習近平訪美的時間點選擇

  媒體似乎總是希望在報道中為重要政治事件增加一些戲劇性。 對於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即將展開的訪美行程,有媒體就注意到, 美國白宮是在1月23日也就是中國農曆龍年大年初一宣佈,未來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將在2月14日也就是西方情人節那天到訪白宮。

  甚至有美國前政府官員也猜測,這絕非一種時間上的巧合。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太事務資深主任葛林就表示,習近平與奧巴馬的白宮會面被安排在2月14日當天,有些情人約會的意味。

  在葛林看來,不論現實中的中美關係多麼複雜,兩國之間還是要時不時講一些類似“我還愛著你”的甜言蜜語。

  不過,習近平訪美的由來,其實是在去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時與奧巴馬總統共同敲定:拜登副總統與習近平副主席在適當時侯實現互訪。

  外界原本猜測兩位副元首的互訪有望在2011年內完成,不過後來的發展卻是只有拜登副總統於2011月8月訪問了中國,習近平回訪美國則被拖延到了2012年的年初。這其中也許有奧巴馬政府在9月再次宣布對臺軍售,以及美國高調調整亞太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不過其實從時間點的選擇上,習近平現在訪美的安排,可能還會被賦予更多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訪美的歷史意義

  整整40年前, 美國總統尼克松衝過國內重重阻力訪問中國,中美關係實現了正常化。

  中美兩國當時的領導人基於各自內外的戰略需求,尤其是聯合抗蘇的需要,務實而大膽的調整了雙邊關係,這成為冷戰時期最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事件。

  北京似乎並不迴避希望將習近平訪美的意義,與40年前的那一次戲劇性訪問聯繫在一起。1月16日,北京舉行了紀念尼克松訪華和上海公報發表40週年活動,習近平出席活動並致詞,這被美國媒體解讀為意在為即將展開的訪美行程溫和造勢。

  其實從40年來中美關係發展的背景來看此次習近平訪美的意義,並不一定牽強。與40年前基於國際地緣政治戰略需要的中美第一次約會不同,如今的中美關係還具有經貿,人文等更為廣泛領域的內涵。用中國駐美大使張業遂的話說,“中美兩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之和佔世界的四分之一,貿易額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一個穩定,不斷發展的中美關係,不僅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中美兩國必須共同努力,走出一條新型關係之路。”

  當然,習近平此次在中美關係正常化40週年之際的訪美之行,並不意味著訪問本身一定會具有40年前那樣劃時代的意義。這還取決於雙方實際互動的情況,尤其是雙方能否超越中美在一些具體事務和議題上分歧,而那出一些政治家的眼光和智慧。此外,中美兩國領導人如今頻繁接觸的密度,也降低了雙方會面所產生的戲劇性。

  一種觀點認為, 習近平此次訪美至少具有10年前的春天胡錦濤作為國家副主席首次訪美時那樣的意義。還有評論進一步認為,習近平此次訪美有可能會影響到未來10年中美關係發展乃至世界格局的演變。西方媒體相信是基於中國國內過往權力過渡安排的歷史,做出這樣的猜測和評論。

  不過,換個角度而言,這樣看也未嘗不可。中美關係在過去10年中發生的變化,也許遠遠超過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40年中的前30年, 這主要體現在中美國力對比發生的顯著變化。《金融時報》近日刊登的“美國衰落的真相”一文中寫道,“即便基於當前匯率來計算,中國經濟規模也從2000年約佔美國的八分之一上升至今天的41%……”。

爭取美國支持中國的戰略機遇期

  對於習近平而言, 以此次訪美為契機,好好總結一下過去10年的中美關係的經驗和教訓,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既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全新的實踐。

  在回顧過去10年乃至40年中美關係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展望未來10年乃至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承前啟後的意義。很顯然,就當前國際形勢以及中美關係的現狀而言,未來1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這個10年同時也預示著中美關係一個更重要的40年的到來。

  為何要強調未來40年這一時間段,這不完全是因為今年是中美關係正常化40週年這一巧合。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為中國規劃了一個“三步走戰略”:到21世紀中葉(也就是大約40年後)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也就是實現中國版的“美國夢”。

  即便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的“三步走戰略”規劃,中國也把從2010到2020年這段時間視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和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關鍵一環。

  中國有必要就自己的發展戰略規劃,與美方進行細緻而徹底的溝通,真誠的爭取美國的理解和支持,這關係到未來10年乃至未來40年的中美關係,這也是習近平此次訪美最有可能留下歷史意義的地方所在。

作者是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


《聯合早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61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