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從奪島圈海開場的日本海洋擴張戰略」-聯合早報網2012.2.9
2012/02/15 07:20:12瀏覽60|回應0|推薦2

從奪島圈海開場的日本海洋擴張戰略

[黃彬華] (2012-02-09)

日本人最擅長玩文字遊戲。除了篡改歷史,就是將原本不屬於它的東西,也使它變得東洋味十足,讓人誤認它原本是日本的發明、發現、製造或擁有。

  過去,日本凡佔領一個城市,征服一片土地,總是先將它改名,再將它裝扮成日本的摸樣。連外國人入籍日本,也必須改用日本式姓名。在朝鮮半島就實行過“創氏改名”的暴政。日軍佔領新加坡時,整個島嶼被改名“昭南島”,對我們是記憶猶新的事。

“新海洋立國”大戰略

  野田政府在1月29日宣布,它已為首批39座無人離島完成暫定命名的工作,其中就包括釣魚島周邊的四個小島。按照日本政府的說法,它所以積極推動離島命名工作,是為推展“新海洋立國”的大戰略,實現“離島法制”化的目標。

  所謂“新海洋大戰略”,無非是要從海洋獲取更多資源,更大空間。民主黨上台之後,不僅全面繼承歷屆自民黨保守政權的國策,還變本加厲積極推動對外擴張的《新增長戰略》,其中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動向,就是利用命名、奪島、圈海等戰術,企圖開拓海洋新邊疆,將日本提升為一個“新海洋大國”。

  野田政府一口氣為39座無人離島“命名”(至今總共命名59座),明顯是一種奪島圈海行動,也許是和平時期一項異常行為,因此有政治分析家就說:這是野田政府的“一石三鳥”舉措。因為,一、野田政權正處風雨飄搖之中,內政難有建樹,轉向強硬外交,特別是領土爭端,最能轉移國內不滿;二、在海洋問題上虛張聲勢,可以提高聲望,卻不致招來即刻的安全威脅;三、改善民主黨上台後的日美關係,協助美國實現其“重返亞洲”戰略,便能突出日美同盟特殊關係。

命名為“圈海”活動一環

  日本的離島命名工作,其實並非單純的文字遊戲,而是:一是要藉它來重新宣誓主權;二則利用它進行圈海活動。國際海洋法中,“先佔原則”是重要的依據。最先的發現者當然有權為它命名,有了名字更可以證明是你的島嶼。

  但日本這次既非發現了“新大陸”(新海洋),更非有新島嶼從海底隆起,卻心血來潮為昔日不受重視的無人離島一一命名,說明它有危機感、焦躁症。原因是要滿足國際海洋法的條件,以確保日本要求的“專屬(海洋)經濟區”是合法的。自日本2007年通過《海洋基本法》,決心推展“新海洋立國”大戰略,發展成為“世界海洋大國”以來,海洋調查、離島“法制化”等工作跟著展開。

  日本列島,除了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以及沖繩本島之外,周邊分布的離島就有6800 餘座,絕大多數為無人島,而且有部分島嶼至今未被命名。這次日本政府認定,其中99座島嶼可作為“日本專屬經濟區”的基點,才受到了日本政府的特別重視。

  由於這99座島嶼中至少有49座尚未命名,日本政府遂從2010年開始,先完成了10座離島的命名工作,這次再宣布39座島嶼的命名,基本也就完成了劃定日本“專屬經濟區”所需基點的籌備工作。

晉升為世界第6大國

  日本所以傾全力於開拓海洋戰略,要實現“海洋立國”目標,是因為日本陸地國土面積只有3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1位,但如果加上“專屬經濟區”等管理海域,總面積將約為447萬平方公里,將晉升為世界第6位。除了有海洋資源,一般海產,水下礦產和油氣田,到時日本確實可成為“大國”。

  但是,日本的不擇手段、一廂情願做法又使人心寒。例如,日本將一些珊瑚礁,如衝鳥礁也濫竽充數稱為“衝鳥島”,當一個基點的島嶼,圈佔為“專屬經濟區”,明顯又違反了國際海洋法的劃分原則。

  再有,日本這次將附屬於釣魚島的3座小島,越俎代庖分別命名為“北西小島”、“北小島”、“北東小島”,而位於另一個方位的1座小島也命名為“北小島”,很明顯這又是明目張膽的“奪島”行為。

  中國的釣魚島,台灣也稱“釣魚臺”,曾經是台灣省管轄的一批離島。1900年被日本稱為“尖閣諸島”。但有諸多歷史文獻記載,它早在500年前已經屬於中國。從1372年起,中國冊封使出使“琉球王國”(沖繩被日本吞併前的國名)時便把它當航標,並在1403年的《順風相送》一書中有“釣魚嶼”的記載。“島嶼”的稱呼是中國特有的,日本從來不用“嶼”來取島名。

  中國外交部曾在1971年12月發表聲明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台灣的附屬島嶼。它與台灣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為了“圈海”而“奪島”,顯然是不智的行為,何況日本與俄羅斯有“北方四島”之爭,與韓國又有“獨島”/“竹島”之爭。日本更無視與中國的“1972 年共識”,硬不願放棄擴張時期侵佔得來的土地,這將很難與亞洲鄰國重新和解,建立睦鄰關係。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報人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61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