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國政改陷膠著 “只是個傳說”」-聯合早報網2010.8.30
2010/11/07 00:09:44瀏覽200|回應0|推薦8

觀察家:中國政改陷膠著 “只是個傳說”

(2010-08-30) 韓詠紅

  深圳經濟特區慶祝成立三十週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紀念日來臨的當周前往特區考察,在這片標誌中國改革重要起點的土地上,再次疾呼推進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絕對必要性。

  他重申,一定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否則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將得而復失;改革停滯和倒退只有死路一條。

  然而這番“挺改革”的言論在中國政治觀察者看來,反而更凸顯了政治體制改革正陷入的膠著狀態。而隨後國內外輿論界掀起有關改革的討論,體制內未見和音者,這更說明了溫家寶的處境 孤掌難鳴。

  政治觀察者預計,膠著的狀況將持續,真正有力度與實效的政治體制改革,或許要到201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大”,或者在高層人事大局底定以後才可能發生。此前,人事卡位競爭或許是政壇上的主要動作。

“改革只是個傳說”

  對改革前景感到悲觀,這種氛圍在中國知識界內越來越突出。據了解,有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專家認為,改革時時被提起,現實中卻是連經濟領域內的改革都在倒退,他在討論時乾脆將年輕人愛用的網路話語“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改裝成“不要迷戀改革,改革只是個傳說”。

  政治體制改革停滯不前,利益集團所形成利益政治一般被認為是最大的阻力。

  此外,就中國的現狀而言,政治環境也沒有顯示出改革有強大的必要性。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行政管理學研究所所長毛壽龍受訪時說,當前沒有很好的改革形勢與必要性。所謂“必要性”,簡而言之即壓力還不足以迫使一場實質性政治體制改革的展開。

  每一次改革,都會撬動積存的利益分配格局,改革意味著利益的重新調整與再分配,因而中國在30年前掀起的改革也是被動的產物。與之相反,中國目前局勢相對穩定,經濟還欣欣向榮。

  今昔的另一個差別是經過戰爭與慘烈政治鬥爭的前代領導人,他們習慣在大風大浪甚至驚濤駭浪中領導,現代領導人未必具備同樣的歷練與條件。

學者:

改革有利維護

執政地位社會穩定

  談到政治體制改革的瓶頸狀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受訪時批評說,如果高層判斷改革將導致自亂陣腳,那是重大的判斷失誤,他堅信改革才有利於執政黨維護執政地位與社會穩定。

  在膠著的狀態下,政治體制改革還有怎麼樣的推進可能或契機?

  汪玉凱分析認為有三種可能:一、下一代人事佈局基本明朗,外部又沒有很大威脅,接班人就會檢討目前的體制,考慮未來的施政方法,真正地思考問題;二、社會出現大問題,靠目前的維穩機制、一般的壓制都解決不了,執政者在社會的極大壓力下,被迫選擇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三種可能是維持,這也完全有可能發生,汪玉凱認為那是下策。

  雖然中國的國際地位突飛猛進,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二,但是假若只是“維持”,發展趨勢難以持續,之前經濟建設的成果將如溫家寶警告得而復失,中國也不可能實現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的目標。

  他說:“不可能,社會不可能穩定下來,因為你最後還是要對老百姓交代,老百姓要認可你的治理方式,老百姓不認可社會就不能穩定下來,社會不能穩定下來,生產如果出現危機就化解不了。”

  在討論中國改革時,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更多知識分子與社會精英不再將行政體制的改革,視為為改革的推進。他們目光聚焦在政治體制改革,即權力來源的問題上。現實中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政府預算公開等行政領域的改革,被認為雖有必要,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社會矛盾激化的根源。政治體制改革滯緩的現實,與社會精英的期望落差不斷拉大。

  毛壽龍認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有競選的活動,政治結構上要有變化,政策上要有討論。人事安排要透明化,現在接班人如何安排也不透明,我們還是要用猜的。”

  根據汪玉凱的說法,行政體制改革可以充當切入點,通過政府自身的轉型來促進民主轉型,但是如果其中沒有民主轉型的配合,政府轉型又不可能到位。最終政府財務分配解決不了,部門利益一致不了,老百姓對政府的不信任解決不了。

  放到國際格局下考慮,強大的經濟力量促使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國際社會不敢小覷之,但中國的政治體制總使它面對著質疑,這些雖然是內政,但是在改革滯後的情況下,所謂不透明、中國崛起的不確定論的批評將繼續有市場。

  而在當下,外界看到:改革話語不少,缺的是明確的改革方案與政策。但在目前的氛圍下,也不能輕易否定這些話語的作用,它們的正面意義是:讓話題可以延續,繼續引發改革支持者的共鳴,對社會產生安慰作用。


《聯合早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436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