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當一切都有了以後」- 聯合早報網2010.4.26
2010/04/27 08:19:50瀏覽403|回應0|推薦8

當一切都有了以後

 韓詠紅(2010-04-26)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強烈地震,造成2000多人遇難,近10萬民眾在零下氣溫的艱苦條件下無家可歸。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縮短外訪活動回國到災區視察。他在玉樹州孤兒學校的臨時校舍看望上課的學生時,即興在黑板上用一種40歲以上中國人都曾經十分熟悉的句式,寫下這兩句話鼓舞學生:“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當這條新聞為國內各媒體所轉載報道時,很多人記憶深處的情感在同一時刻被喚起。他們不約而同想起“會有的”句式在著名代表,前蘇聯影片《列寧在1918》的經典台詞。話說十月革命後不久,蘇聯國內局勢艱難,人們在挨餓,列寧的警衛員瓦西里在接到新任命要出門,臨行前堅定告訴妻子說:“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那是屬於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中年的中國朋友對我細數當年說,文革時期大家沒有多少娛樂,幾個樣板戲翻來覆去看厭了,好不容易國家引進一些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包括《列寧在1918》、《列寧在十月》等,歐洲電影的藝術魅力迷倒一代中國觀眾。朋友說,像攻打冬宮,列寧乘火車潛回彼得堡領導革命,這些電影場面與人物形象一度讓人魂牽夢繞,一些人還看了十幾遍。電影裡前蘇聯革命黨人的形象與話語凝練成為不畏艱難的意志符號,可以想像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震災區,這些經典句子如何再次浮上中國領導人心頭,作為他安撫災民,鼓舞士氣的標語。

  “什麼會有的,什麼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是困境中的樂觀,體現出信仰的力量。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在今天的場景下,那年的感動可能已經遙遠。雖說中國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100多名以外,但是在絕大多數的地方,麵包、牛奶早就有了。家園、校園,很多人也有了,擁有者包括居住在發達地區的大部分城市居民,因各種原因在改革開放中最早獲得利益的一群。就整個國家而言,距離“一切都有”不遠了;在國內很小一部分富豪、顯貴以及他們的子女來說,“一切都會有”早已不是夢想,而是現實。

  於是,今天的考驗不在於實現“一切都有”,而是讓各地區、各階層的所得能夠更合理平均。需要解決的也不再僅僅是溫飽,而是更高層次的生存需要,例如社會保障,或中國政府自己提出的人民的尊嚴問題。換個方式說,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比啟動發展還要困難。人在一窮二白時,比較可能齊心合力,集中意志為全體福祉而艱苦奮鬥;在和平時代,當物質條件開始出現,危機減弱,焦點不再集中時,社群內部會出現意見分歧與分利傾向,曾經感動人的理念很難再發揮過去的力量。在新的條件下,社會需要從上至下合力形成新規則以及凝聚共識的方式,來貼緊時代的變化,對現實的挑戰做出直面回應。

  有報道說,玉樹州孤兒學校將黑板題字珍藏起來,送進西寧博物館。對此,有網民這麼寫道:“送進博物館有必要嗎?以中國現在的國力,做到這兩點應該不是困難的事。而且天災年年有,領導關心群眾應該是平常事,不必如此隆重其事,大吹大擂吧。”

  誠然,中國的國力與條件今非昔比了。回憶,會繼續珍藏在很多人心目中,但是,往前看是唯一的方向與出路。

《聯合早報》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397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