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中國應“以大事小”」-聯合早報網2010.4.1
2010/04/03 19:08:30瀏覽614|回應1|推薦9

中國應“以大事小”

(2010-04-01)

龐中英

摘自http://66.163.168.225/babelfish/translate_url_content?.intl=tw&lp=zh_zt&trurl=http%3a%2f%2fwww.zaobao.com%2fyl%2ftx100401_001.shtml

  孟子早已為中國處理與世界上大小國家的關係,尤其是與亞洲鄰國的關係確立了一個原則和方式。齊宣王詢問孟子:“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回答:“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用今天的話來說,孟子的思路就是大國的仁道外交:按照國際政治的規律(不同的學者對此認識不同)辦事(樂天),以大事小(中國給別人提供了市場),平等待人(不平等待人,對方遲早要與你爭取平等的,今天的日本就在向美國爭取平等),不恃強凌弱。

  實踐上,中國不輸出政治模式,不以意識形態的不同劃分國家親疏,不干涉別國的內政,不在國外設立軍事基地,不通過強力謀求地區或者全球的統治(不稱霸),而是與別國互利通商、平等合作,以及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一系列在過去三十多年形成的“不”之外交,是大國的一種非霸權的仁道外交,已接近孟子的“以大事小”了。

仁道外交如同中藥

  但此種大國外交,是否就很好地解決中國與中小國家,尤其是與鄰國的關係?我的回答是,以大事小是正確的道路,深厚的通商關係,是中國仁道外交的成功。中國幾乎是所有亞洲主要經濟體(包括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南亞建立起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但是,密切的經濟關係尚未帶來密切的政治、社會和安全關係。不少亞洲中小國家不但對中國防範和怨恨心態依舊,而且不斷與美國加強了安全戰略關係,借用美國平衡中國的意圖昭然。

  到底怎樣看中國的鄰國生意照做但防範依舊的現實?

  中國不是美國那樣的“以(強)力服人者”,因為那樣的話,別國“非心服也”。中國除了自衛,也不打算在對外上使用強力。要改善、鞏固和提高與鄰人的關係,正確的路徑是與人為善,與鄰為伴,通商合作。但中國的仁道而非霸道的外交,如同中醫中藥,要見到效果,即讓別人心悅誠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外交政策目標的實現要靠有效的外交政策工具。西方在過去的上百年發展中“胡蘿蔔加大棒”的外交政策工具組合,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外交政策工具。這些外交政策工具,除了針對敵人和危機時的強制和脅迫等“硬”的東西,多數屬於“胡蘿蔔”,即激勵、刺激、獎賞、援助等“軟”的東西。

  儘管美國與中國的歷史根源不同,但美國之所以是大國,在於美國的以大事小。我們總是能發現美國揮舞大棒的一面,卻忽略了美國對“胡蘿蔔”的運用。美國對待世界上許多小國,包括對美國怨恨、指責和抵制很多的拉美鄰國,並不是都用強制、脅迫、制裁手段的,更多的則是各種“胡蘿蔔”之適當組合,比如“軟實力”或者更進一步的“巧實力”。

美國智庫熟悉中小國家

  大國以大事小,關鍵在於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小國的生存和外交之道,善於與小國交流,與小國締結恩威並用的長期關係。英國對其它民族和國家的研究是伴隨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開始的,即使今天,英國對各國的研究,仍然比較深入。儘管許多普通美國人令人遺憾地缺少足夠的世界知識,但美國的大學和智庫,對其它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的研究卻非常發達。最近這些年來,美國加強了對伊斯蘭世界的研究就是一例。

  中國一度太過重視研究美國等大國和富國,卻嚴重忽視對小國和窮國的研究。小國的邏輯和行為與大國有著很大的不同。有的小國,可能正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小國主導不了國際體系,卻是國際體系的主體構成。小國聯合起來,甚至可以形成一種非霸權的力量,往往迫使大國就範。

  作為大國,對一些中小國家的言行,甚至是不友好的舉動,不必表達太多的不滿,而需要對其寬容,甚至故意忽略。

  外交是學問和藝術。以大事小,是高明的外交,而且是科學的外交(“科學發展觀”應該包括科學外交),能夠最大限度爭取和維護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

  國小,智慧、策略未必小。新加坡是亞洲和世界上“小國寡民”卻有著很大的國際影響力,靠的就是諸如李光耀這樣的世界級智者。我在觀察許多亞洲小國的外交行為發現,他們希望中國有仁,即體現出大愛,有原則的愛,至少要平視他們,少點功利性,否則,即使沒有歷史積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他們很難不因為中國的崛起而安然。

  我們不應簡單地一遍遍地告訴鄰國中國不威脅、不稱霸,那樣說,還非常不夠,而應該告訴他們,中國的根本原則和方式是以大事小。中國外交如果真的這樣了,中國和亞洲、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終歸和諧起來。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

禹澤心得

十六世紀後民族國家的興起

認為「國家」為集中力量以獲得財富的有效工具

財富則可富足社會、改進人民的生活

人類歷史發展迄今

國家的建制已成為人類政治生活重要的組織型態

它對人民共同生活的維持

集體利益的增進有其積極的意義

因此

國與國之間相處難免的就有了利益的衝突

威脅論
崛起論........

都是爭取與維護國家利益的辯駁
   
讀呂亞力老師所著政治學

國家的政治權力實際上由政府所掌握

而政府乃是一群人組成的

既然是人

當然能為善也能為惡

能造福社會也能壓迫社會

對外而言

政府成員對國家形象也至為重要

國家領導人是言而有信、溫良恭儉讓

或信口雌黃、貪圖私利、以私害公

自然影響外國對我國之對待態度

好欺負、好合作或視為流氓國家

  

文中所述中國一遍遍地告訴鄰國

中國不威脅、不稱霸

為何仍不能消弭中國威脅疑慮的聲浪呢

除了傳統文化的認知

政府過往的作為

在在影響國家的誠信

毛澤東槍桿出政權60年

鄧小平改革開放30年

六四事件還沒讓世人遺忘

中國走自己的道路

贏得世人尊敬與信心仍需時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3906476

 回應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是‧‧‧
2010/04/03 20:47

看問題大約至少要有兩個角度

一個是理論上的,一個是實際的

而它們兩者又各自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正一反‧‧‧

理論上正反的攻防

實際上歷史序列的靜態的現況與變遷中的現況

如果不能充分觀照,對於研究言可能是缺乏深刻意義的‧‧‧

泥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