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兩岸文化經貿論壇回望」-蔡瑋2009.7.16
2009/07/16 22:25:28瀏覽342|回應0|推薦0

兩岸文化經貿論壇回望

[蔡逸儒] (2009-07-16)

 
  為期兩天、由國共兩黨共同舉辦的兩岸文化經貿論壇已在7月12日於湖南長沙閉幕,除了國共兩黨之外,也有不少兩岸知名學者及民進黨前公職人員參加。這次會議首度有民進黨人士出席,會議重點放在兩岸的文化交流,只有建議沒有共識,這些是和過去不同之處,加強、深化兩岸文化血源關係成為此次會議重點。

  有人說,北京方面故意淡化國共兩黨論壇的形象,以免造成外界認知錯誤,對也不對,至少去年12月在上海舉行的兩黨論壇正式名稱就已經是兩岸論壇,當時兩黨會議主辦單位就已表明態度,希望廣邀各界人士與會,民進黨人同在受邀之列。這次會議絕非針對民進黨而來的統戰伎倆。

民進黨要採取紀律處分

  為此,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凡是參加論壇的民進黨公職人員,管他現任、前任一律黨紀侍候,日後將遭開除黨籍,結果惹來與會的前農委會主委范振忠及前立法委員許榮淑的一陣冷嘲熱諷,說是民進黨人不敢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只會意識形態掛帥,這樣下去只是自尋死路。

  話雖然說得不錯,勇於面對現實也算知錯能改,但大家也別把這些人的表現太當成一回事情,反正這些特殊材料做的政治人物要去中國、不去中國,要展現善意或表現惡意,他們總能找到十足的理由,可以正當化自己的一言一行。陳水扁如此、呂秀蓮一樣,其他的民進黨人都是一樣,不值一提。

  猶記得,早在十幾年前,其中某人就因為生意關係要和筆者等人同行前往中國大陸,其理由居然只是與學者團體同行,能夠受到北京當局的重視,能夠見到想要見到的人。此人後來甚至對出道不久的黨內年輕朋友笑稱,他們是用激進臺獨在台灣騙選票,用漸進臺獨在大陸騙鈔票,要該年輕朋友別太相信政治。

吳伯雄將交棒

  再說吳伯雄主席的表現,伯公在台灣政壇闖盪數十年,其調合鼎鼐、圓融處事的功力大概少有人能夠望其項背。他並不否認這是一次畢業旅行,對於外界詢問能否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發揮影響力,他只說將持續關心,但一切隨緣,對於馬英九的各種表現仍是多方加以維護,只說小馬在人和方面或許能夠做更好一些。

  話中有話。看來得和連戰一樣,吳伯雄主席也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將會逐步淡出。雖然連、吳二人的輩分、發言權與影響力仍在,但連戰榮譽主席去年12月在第四屆兩岸論壇的閉幕式上已未出現,傳承的意味相當濃厚。吳伯雄此番交出黨權之後,大概也會暫時告老還鄉,偕妻雲遊四海,不會隨便對兩岸關係有太多的發言,以免馬英九為難。

  換句話說,未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將由馬英九政府全面接管,不會再有府、院、黨不同步調的問題,是成是敗、是好是壞,馬英九政府都得一肩挑起,外界也不必再在府、黨之間去製造矛盾、挑撥離間,擔心黨部步調太快難以駕御,或讓政府為難的問題。

  不過,這裡也又引出了其他的相關問題。既然胡錦濤在其新“胡六點”中特別強調,要發展、維護國共兩黨的對話管道和功能,在馬英九全面接掌黨權之後,究竟要如何維護,甚至繼續加以擴大這個既有的機制,這就有賴雙方找出一個新的互動模式。吳伯雄說,馬胡會時機不夠成熟,果然姜是老的辣,一語中的。

  其實,只要能夠避免讓台灣民眾形成國共兩黨談判,或國民黨以黨領政的錯誤印象的話,多一個機制性的高層對話管道,雙方可以先行私下討論敏感的政治性問題,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看來不但馬英九政府,連中國大陸方面都要好好思考,要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

論壇不會取代“兩會”

  另外,外界一度有人質疑,國共論壇有無取代海基、海協兩會既有對話管道的目的,提問者如果不是對於問題所知不夠,就是別有用心。海基、海協兩會是經過兩岸政府正式授權的單位,專責處理經貿問題,循序漸進,著有績效。充其量言,兩岸論壇只是會對兩會對話有互補、協助的作用,絕無取代、競爭的目的。

  最後,我們再看看這次論壇中的幾點建議。比如說,論壇中曾經討論,兩岸媒體長期駐點,鼓勵兩岸青年學生交往、建立姐妹學校關係,相互承認學分,大陸接受台灣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台生可以據此申請赴大陸求學,兩岸合作編篡中華大辭典,為兩岸用語標準化,加強溝通,兩岸共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些確實都是正面的思維。

  文化認同不能急於求成,凡事都得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大陸媒體赴台只要不宣傳特定的意識形態,這對增加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應有助益;大陸重點大學,如北大、清華、交大、南開、復旦,如果廣招台灣學生,十年後,台灣的精英將有相當部分在大陸受過教育,其影響將會難以想像。馬總統日前所提識正書簡的主張如果能夠進一步落實,這也對兩岸文化的趨同將會有幫助。

  如果說歷史潮流終將糾正當前兩岸因政治問題所造成的紛擾,中華文明的包容力量終將促成國族融合的論述是正確的,大家就該更好好共同努力,集思廣益,找出具體、有效的辦法,透過深化、廣化、固化兩岸之間的文化血緣關係,來克服眼前的問題。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聯合早報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313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