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漢字在日本就沒簡化嗎? 」-黃彬華2009.6.27
2009/06/28 09:32:29瀏覽539|回應1|推薦0

漢字在日本就沒簡化嗎?

[黃彬華] (2009-06-27)

 
  日本、韓國、越南等過去的漢字文化圈國家越來越重視漢字,但並不等於就能廣泛使用或理解“中文”,何況“入籍”異國的漢字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單靠漢字能促進文化交流之說並不真切。更嚴重的是,朝令夕改,不僅勞民傷財,也是破壞國際信譽的行為,絕對不能兒戲。

  中國漢字從繁到簡,其實是歷史的必然。日本明治維新、中國五四運動,當時產生強烈的廢棄漢字思維,一是東方落後於西方的現實,二是機械化才能迎頭趕上的新認識,即使沒有奢望再度崛起,也曾期望能擺脫被殖民被奴役的命運。事後證明,廢除漢字不僅不現實,而且是過分極端的行為。過後日本採取了限制漢字使用的策略,中國則從大規模簡化漢字著手,推廣白話文和國語,如果中國沒有這些革新過程,就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崛起現象。

  電腦的出現,特別是日本率先研製漢字字庫成功,不僅讓人重新認識漢字與生俱來的強韌生命力,還為它打開了鳳凰涅槃的大門,雖然不保證廢除漢字論已經壽終正寢,至少在現階段已沒有人再提廢除漢字問題了。

借鑒日本的經驗

  漢字是中國的發明,漢字文明不僅讓中國一統“天下”,也讓當時的近鄰國家加速文明開化,其中享受漢字文明恩澤最深最豐的國家就是朝鮮、日本和越南。日本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不僅文化和社會有飛躍的發展,事實上也曾對漢字文化圈有過不能抹煞的貢獻,很多漢字的科學、社會學、醫學等現代詞彙,就是日本的再創造,然後回饋中國的。

  中國漢字簡化,一是歷史的必然,惟有簡化才能提升;二是借鑒日本經驗,以實現加速現代化和國家發展目標。很多人忽略一個歷史事實,以為簡體字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明。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1935年,當時蔣介石政府就認為,漢字簡化是必然方向,責成當時教育部長王世傑進行文字改革。同年8月,國民政府以教育部名義頒佈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字),但遭到國民黨極右派的阻撓,不到半年即遭通令暫緩執行。

  1955年,雖然蔣介石已退守台灣,依然主張漢字必需簡化才有前途。時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會主任的羅家倫,奉旨發表《簡體字之提倡甚為必要》,同樣又遭民粹派強烈反對,蔣從此也就不再提簡體字計劃。

首批《簡化字總表》

  至於在中國大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恩來領導的文字改革委員會積極推動簡化漢字、推廣國語、制定和推行拉丁(羅馬)拼音方案等具體工作。1956年1月公布首批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後來以此為基礎,於1964年推出包含2235個簡化字的《簡化字總表》(佔3500個常用字一半以上)。

  這些簡化字,有些是回頭使用的筆畫較少的古字,或將書法中的草書、行書加以楷書化,也有民間原本使用的簡筆字,也包括一些新造字。此外,也將一些異體字加以整理,以“從俗”或“從簡”原則,將意義相同或近似的異體字規範化,或直接將發音相似的幾個字拼用一字。

  結果,《簡化字總表》2235個字,平均每個字10.3劃,而被取代的繁體字平均為16劃。通過同音替代辦法,減少了102個繁體字。當然也有一些缺點,包括同音替代合併過度簡化等問題,甚至被人指責,簡化過程太粗糙、違背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等等。

  流落在日本的漢字又有怎樣的命運呢?日本至今仍是中國之外,唯一最多人使用漢字的國家。過去,日本人崇拜漢字,感激漢字帶給他們文明與進步,但後來不僅懷疑漢字拖累了日本,還憎恨漢字像枷鎖般讓日本文字一直處於不倫不類的狀態。

儘量少使用漢字

  眾所週知,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就是日本發現跟錯中國這個老大帝國的“師傅”,特別是大清1840年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的教訓,強大的危機感不僅促使日本產生“脫亞入歐”的迫切感,還在知識分子中產生廢除漢字的強烈要求。幕府末年,前島密向德川將軍上書《漢字廢止之議》,就主張效仿西洋採用音符字而廢棄漢字。以後,在明治、大正、昭和前期,不斷有折衷方案,即限制漢字使用的方案,如《常用漢字表》和《標準漢字表》的法制化。

  1923年的《常用漢字表》,就限制只可使用1962個漢字(小學國語教科書只收1360個字);1942年再發表《標準漢字表》,准許使用常用漢字1134個,準常用漢字1320個,特別漢字74個,總共是2528個字。後來再修正為小學教2669個,唯一般人使用不受限制。

  戰後,限制使用漢字的勢力更抬頭,加上美國佔領當局的示意,1946年12月公布新的《當用漢字表》,共收1850個漢字,規定所有教科書、報紙及官廳文書,不得使用當用漢字以外的漢字。1947年9月,又發表《當用漢字別表》,只有881個字,從此接受6年小學義務教育的日本人,只須學習881個漢字。

  日本的國策是,雖然不廢除漢字,卻通過減少使用、簡化寫法、整理讀音,以達到限制使用漢字數量的目的。比如,一、同意義的字,廢掉不常用的;二、儘量淘汰筆劃多困難寫的字;三、科學術語、農工商用語,儘量廢掉漢字;四、可以用假名直接表示的詞,儘量避免使用漢字;五、新輸入的外國地名、人名、新術語,原則上用假名譯音,不使用漢字。

中日漢字簡化異同

  文字的基本任務是溝通,而漢字對日本人來說歸根究底還是一個舶來品,更需要易寫、易記、易學,因此最初、最積極簡化漢字的工作就在日本展開。中國的簡化漢字不僅從日本獲得不少靈感,實際也參考了不少日本經驗,只是中日兩國的語言體系不同,特別是中國漢字到了日本發音就變了樣,中日簡化漢字開始也不能走同一的標音路線。

  日本簡化漢字的原則,(1)採用社會上通行的簡筆字,如“万”代“萬 ”,“虫”代“蟲 ”;(2)充分利用同音假借,如“余”代“餘”,以“斗”代“闘”;(3)以含意類似的字代替,如以“編集”代“編輯”,以“連”代“聯”。一個標準是,把所有漢字簡化到20劃以下。減少點劃,變化字形,移易偏旁,省略頭尾,大刀闊斧進行。結果是1948年4月制定了《新略字表》,把《當用漢字表》1985個漢字中,規定了774個為簡體字。

  通過這些改革,日本人只需認識《常用漢字總表》的1942個漢字,在假名的協助下,看書、讀報並無大礙。當然,認識更多非常用漢字,熟讀更多四字成語,日本人同樣可以盡情享受讀書之樂。從文盲幾近絕跡,文化水準為亞洲之冠等現實情況來看,漢字的簡,漢字數量的減少,以及書寫的簡化,都有功不可抹的貢獻。戰後日本,大量漢字被廢棄,再經改頭換面的簡化,漢字在日本其實已經面目全非,但並不影響日本的文化成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能否開歷史倒車?

  從總體來看,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已經分道揚鑣。不料卻有人提議,要將13億中國人已經熟悉了半個世紀的簡體字加以廢除,回到古老的繁體字時代去,這不僅是開歷史的倒車,也是把13億人前途當兒戲的妄動。

  據說,有來自天津,還曾經留學日本的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今年3月間向北京兩會建議,全國以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他的理由有三:一、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現在電腦已經解決了問題。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也有利於促進中日文化交流。

  漢字跟世界所有文字一樣,首先是文化的載體,溝通的工具;其次,電腦確是解決了傳播的問題,但學習和使用,特別是中文的世界化還有不少問題需待克服;第三,一些人堅持,繁體字才是“正字”,主要是出於政治考量,意識形態影響,消除了政治阻礙,正如水往低處流,特別是外國人會選擇簡單、易學、易記的簡體字,中文的國際化會越來越顯著;第四,日本、韓國、越南等過去的漢字文化圈國家越來越重視漢字,但並不等於就能廣泛使用或理解“中文”,何況“入籍”異國的漢字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單靠漢字能促進文化交流之說並不真切。更嚴重的是,朝令夕改,不僅勞民傷財,也是破壞國際信譽的行為,絕對不能兒戲。

  文字改革過程中難免會有缺陷,像過去日本也不斷修正,不斷深化改革。但修正也需堅持原則,就是保持語文的規範化和統一性,由於中文將是遍及世界的語文,將來使用中文的人又會有增無減,任何改變都必須謹慎,更要符合歷史的發展方向。國家大,民眾多,輕舉妄動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必須三思而後行。

  中國已經崛起,但還是在起步階段。更重要的是,有誰會認真思考,過去為何國家貧窮,文化落後,甚至為何需要如此漫長歲月才能實現今日的崛起?改革需要付出代價,也必須往前看,不能稍有成就,就埋頭於民粹主義,甚至掀起一股復古之風,會使一些過來人感到心寒,也讓世界因此投以特異的眼光。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資深報人  《聯合早報網》

心得

識正書簡不失為好的建議。

既然文字改革能由繁至簡,我想所謂改革簡體字的缺點,包括同音替代合併過度簡化,簡化過程太粗糙、違背漢字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等問題,同樣亦能撥亂反正!去蕪存菁。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3083181

 回應文章

植物(晴晴--好可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那是他國的事吧
2009/07/15 17:25

本文原作者似乎認為:

主張繁體字就是政治考量、意識型態、極右派、民粹主義。

似嫌過於主觀了吧!

主張繁體字充其量只能說是保守派。

我想主張簡體字的應該才是政治考量吧?!(主張者不都是政治人物嗎?)

官大不代表學問大,要問「專家」才是,不是問政治人物啊!蔣總統雖功在國家,但在文字上應該還稱不上專家。

我想反對簡體字的最大原因其實是「簡過了頭」!「簡了不像樣」!

中庸,是中華文化。我想文字要簡化也要「中庸」,可別改了不成「人樣」。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簡體字似乎已失去了美學。

(PS.他國要怎樣簡化是他國的事,我想主要原因是要與漢文化有所差異吧!?)

禹澤(jzer6699) 於 2009-07-20 20:22 回覆:
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