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兩岸合作發揚中華文明」-蔡瑋2009.5.16
2009/05/17 00:27:28瀏覽352|回應0|推薦0


兩岸合作發揚中華文明

[蔡逸儒] (2009-05-16)


  經查,中國學界對於軟實力的定義、解釋和內涵迄今並無定論,官方特別強調文化面向,認為文化為軟實力的核心,但學界討論則包羅萬象,有政治價值、思想觀念、制度設計、外交政策,甚至討論到軟實力的內涵、如何提升、如何建構、如何運用,目的何在,軟實力到底是互利或零合、中國是否應該外銷其軟實力的影響力、中共的軟實力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北京應否藉此提升其影響力,等等。

  有些大陸學者甚至把國際吸引力、國際動員能力、國際組織建構、能否吸引同盟、如何實現承諾,和平共處五原則、推動多邊外交、海外援助、參與維和部隊、主張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內政的改革、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現代化都視為是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簡單地說,官方強調文化就是軟實力,學者則認為政治力量和操控力量才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大陸開始注重軟實力

  一般說來,大陸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戰略發展學者都同意,中國要發展王道的精神文明,而非霸道的物質文明,北京發展中國的軟實力應該內外兼顧,要在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的基礎上培養中國的軟實力,當前中國制度的吸引力不足、合理性不夠、競爭力仍差、大家多半主張不要奢談北京共識或發展模式,以免被視為對美國挑戰,中共的軟實力仍然不足無法與美國競爭,中國大陸應該讓非政府組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等等。

  整體來看,北京這些年來強調軟實力是有針對性的,消極的一方面是為了回應中國威脅論為主,積極的方面則是希望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影響力,培養一個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當前北京發展軟實力的做法是非對抗性的,避免以倡導社會主義價值觀來取代西方價值觀,避免以所謂的北京共識來取代華盛頓共識。根據研究,中國雖然在主觀上已經理解,對軟實力的發展應有整體規劃,將內政與外交結合起來,但截至目前為止似乎仍未發展出一個全面、一貫的國家軟實力戰略。

  另外,若再以中國所謂的人本外交、和諧外交、北京共識而言,大陸顯然理解,中國大陸要在創新、實驗、循序漸進、符合國情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發展模式,不必照搬、照抄西方的經驗與制度,由過去的韜光養晦到今天的有所作為,大陸希望有G2及北京共識發展模式的事實,但不必在名稱上大做文章。此之所以為何部分學者甚至把中國外交政策中的和平共處五原則、和諧社會、世界和平、兩岸和解,都視為軟實力的一部分。

  觀察中國外交戰略及思維轉變的過程,大家難免想到毛澤東當年“天下大亂,形勢大好”、“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主張,隨後出現鄧小平世界大戰可免,區域衝突不斷,經濟發展為重,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發展策略,90年代以後又有以和平與發展為核心的戰略調整。進入新世紀,則是在全球化下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有所作為的總體對外戰略。從過去的鬥爭與革命,到現在的和諧與發展,中國的變化不可謂不大,讓人印象深刻。

台灣應利用優勢與大陸合作

  其實,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大陸回歸中華文明,遵循正道、王道,只要北京不把發展軟實力視為對抗性的行動,不變成你輸、我贏的競賽,對台灣並非壞事。畢竟大家樂於見到一個文明、理性、王道、改革、開放、發展、融入國際社會、接受國際行為規範的中國。這對區域安全、對世界和平、對中國人民、對兩岸關係都是好事。一個有志恢復中華文明,尋回漢唐文明盛世、歷史光榮的中國,應是兩岸所有中國人所樂於見到的。

  對台灣來說,本來全台上下引以為傲的是台灣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精華,為素有民本、民有思想、但缺民主精神的中華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但這些年來民主異化的發展,去中國化的錯誤政策,已讓台灣付出慘痛代價。台灣一旦喪失了對中華文明的發言權,經濟成長又停滯不前,政治上需要北京的包容,外交上需要大陸的善意,經濟上要靠北京的掖助,軍事上還得靠對方的自製,前景實在讓人無法樂觀。

  從大陸的經驗出發,台灣或應理解,發展軟實力不應成為對抗、零和的鬥爭,而是一種雙贏、多贏的政策取向,應該多層次、多面向、多角度的出發,舉凡教育、文化、科技、學術、生態、藝術、宣傳、宗教、體育都可以成為發揚軟實力的方法,而所謂的民主、自由更應該落實到生活、法治的層面。台灣各界當前最需要的是思想解放、換位思考,以競爭、合作、雙贏來取代對抗、內耗,這種選項利多於弊,台灣的優勢在於創新發展、生活方式、民主價值,台北方面如能和北京採取合作,或以良性競爭方式,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文明。此或為當務之急。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聯合早報網》

心得

      不論是軟實力或硬實力,我認為都是一種影響力,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並能限制對方影響力量之能力,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目的如此明顯,故若想藉軟實力來消弭什麼疑慮並無意義。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95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