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讀「李家泉:應該如何評價蔣經國的一生 」
2009/05/02 00:32:06瀏覽896|回應0|推薦0


李家泉:應該如何評價蔣經國的一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6 09:18:35  

摘自中國評論新聞網
 
李家泉:台灣島內此時此刻盛吹“懷蔣風”,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意義的。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今年4月13日,是台灣已故領導人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台灣島內舉行了各種密集的紀念活動,諸如座談會、音樂會、紀念特展、電視專片、紀念網站等。馬英九當局更舉行了隆重的“中樞紀念典禮”,邀請了蔣經國的故舊、部屬、親友參加,馬英九親自主持,許多高層領導人也都參加了。不少人都認為,台灣島內此時此刻盛吹此“懷蔣風”,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和意義的。

  一、複雜傳奇式的一生

  根據台灣出版的蔣經國年譜,蔣經國生於1910年4月,死於1988年元月,享年78歲,是充滿坎坷的一生,複雜的一生,也是傳奇式的一生。

  他在蘇聯13年,從1925年到1937年,曾先後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中央軍事政治研究院,後來被分配到莫斯郊外電機工廠。1932年即23歲時,被送到西伯利亞,分配在阿爾泰山脈中的金礦區,後轉派為重機械工場技師。1933年即24歲時,又被送往斯伐拉斯的烏拉重機械廠,翌年被提升為副廠長,並結識了女工蘇娜(後改為蔣方良),1935年3月結婚。

  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關係緩和,國民黨與蘇聯關係也有改善。蔣經國於1937年3月偕夫人及長子孝文離開蘇聯回國。從這一年到1949年共13年,一直在中國大陸地區,其中1938年到1943年,在江西的贛南一帶任職,他在這一段的工作是比較出色的。1944年蔣介石調他到重慶,從此以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蔣介石身邊,或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工作。

  1949年隨蔣介石去台灣後,成為蔣介石刻意進一步培養的接班人。從60年代開始,蔣經國即逐漸由幕後走向幕前,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大權。曾先後出任中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台灣“退除役官兵輔委會”主任委員,“國防部”副部長、部長、“ 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1978年至1988年去世,前後兩次出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蔣經國的一生,與其父蔣介石的政治趨向是密切相關的。當中國革命趨於高潮,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中蘇關係比較友好時,蔣經國被送往蘇聯培養;當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關係破裂,中蘇關係變得緊張時,蔣經國實際上是被流放到西北利亞;當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聯合起來抗日,中蘇關係恢復友好時,蔣經國又順利回到中國;而當蔣介石又一次發動內戰,國共關係再度破裂時,蔣介石父子則兵敗逃台,使兩岸關係至今仍處於分割狀態。由此可見,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就是國共關係的歷史,兩黨合作則中國興旺,兩黨對抗則中國受害。如今蔣介石父子都已離開人世,留下的台灣問題究將如何解決,在很大程度上,仍將決定於國民黨的後繼者,決定於國共能否實現新的合作。

  二、對台灣的突出貢獻

  在台灣,蔣經國1972年出任“行政院長”時,就已大權在握,實際上接班了。從這個時候 起,台灣就開始了“蔣經國時代”,成為台灣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個“政治強人”。但蔣經國與他父親蔣介石卻大不相同,在民間一直享有崇高名望。蔣介石在台灣至今仍是爭議很大的人物,而對蔣經國則幾乎是沒有太大爭議。在這次舉辦的“蔣經國百年誕辰”紀念中,連民進黨除了指出他是“威權時代”的人物之外,仍然無法否定他對台灣政治改革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功績。據報道,近10年來,台灣媒體曾針對當局歷任領導人的滿意度作過多次民調,蔣經國總是名列第一,滿意度高達70%。
  
  蔣經國先生在台灣的功績,舉其大者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內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廢除封建繼承制,解除“戒嚴令”,開放黨禁和報禁,為台灣後來實行“政治民主”鋪平了道路;

  (二)放寬兩岸政策,開放大陸探親,允許大陸老兵返鄉,打破兩岸近40年的隔閡,促進了兩岸關係的緩和與改善;

  (三)推行人事革新,打破省籍界限,向本省人開放政權,大量啟用本省籍官員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徐慶鐘、李登輝等;

  (四)重用經濟技術專業人才,全力推動島內經濟建設,例如“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等,使台灣“贏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美譽;

  (五)倡導廉潔奉公,制定“貪汙治罪條例”,堅決反對貪汙。蔣本人則以身作則,勤政愛民,勤走基層,每年下鄉“平均超過 200次”。 

  1978年至1988年,蔣經國出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被稱為是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政治改革的奠基時期。這個時期,蔣經國的親民作風和廉政作風,是有目共睹的。而自蔣國去世以後,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民主”為名,“台獨”為實,黑金泛濫,貪腐橫行,人民生活每況愈下。而今天的民進黨仍不知反思,沿著李、陳的老路在走;而新執政的國民黨,又似缺乏魄力,步履艱難,措施無力。人民撫今思昔,乃借懷蔣以表達不滿之情,是很自然的。

      三、晚年渴望兩岸和解

  國共兩黨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長期存在著嚴重分歧。在抗戰期間,國民黨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的一面,往後一段時間,更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但是在退踞台灣後情況就有所不同了。蔣氏父子敢於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頂著美國壓力,反對“劃峽而治”,反對撤出金門馬祖;與此同時,他們父子也是積極反對“台獨”的。所以,就國共關係說,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點,中國大陸的對台戰略也從此有所調整。

  1958年10月6日和25日,毛澤東親自執筆,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兩次發布了《告台灣同胞書》。文中說:“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外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容許實現的。”毛澤東還多次表示:“只要台灣還在蔣氏父子手裡,我們就放心。”毛澤東看到了蔣氏父子愛國的一面。

  由此可見,一個中國,反對分裂,反對“台獨”,這是國共兩黨的共識,也是蔣氏父子所贊成的,這正是國共兩黨、兩岸領導人,之所以能長期沒有割斷聯繫,兩岸沒有發生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蔣介石去世以後,蔣經國主政台灣,一直繼承和保持了其父親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分裂和反對“台獨”。蔣經國這方面值得肯定的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反對分裂中國,蔣因而成了“台獨”分子的“眼中釘”。1970年蔣訪美時, “台獨”分子曾對其進行刺殺而未遂;

  (二)向本省人開放政權,打破分省籍用人,這對於剝奪“台獨”分子的藉口和化解“台獨”,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三)對內解除戒嚴,對大陸開放探親,以打破兩岸之間人為的長期隔閡;

  (四)明確宣佈“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以打破“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人為界限;

  (五)很想與中國大陸取得聯繫,改善關係,尤其是晚年更有迫切感。

  蔣經國先生與中國大陸雖有嚴重的意識形態分歧,但全面來看,他畢竟還是愛國的,希望兩岸最終能夠和解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在兩岸關係上,我曾著意收集和研究過蔣先生去世後一些公開發表的有關材料,發現他在晚年,確實很想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與實現和解。從1981年到1987年,一位有國民黨背景、與蔣經國有部屬關係的資深報人沈誠先生,先後曾奔走於兩岸領導人之間達7次。沈先生生前留下的回憶文章,
曾談到蔣經國最後已決定派代表去中國大陸進行和平談判,甚至連名單都已考慮了。兩岸和平統一本已露出一線曙光,詎料蔣先生竟於1988年元月13日忽然猝死。而據報道,他的糖尿病史和他死時七孔流血的症狀相比,不由至今仍留下讓許多人大惑不解的疑團。

  四、看法、啟示、思考

  蔣經國的一生,大體是從大陸到蘇聯,從蘇聯回大陸,再隨其父蔣介石從大陸退踞台灣,最後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而終其一生。對於他應該怎麼看?我個人從他的經歷中受到一些啟示,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

  (一)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蔣經國一直是追隨其父蔣介石的,既有反共的一面,也有愛國的一面,長期動搖於反共和愛國之間,其側重點和著力點則不時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有所調整。在抗日戰爭期間,國共聯合抗日,但國民黨卻又從來沒有放鬆過反共,抗日戰爭結束後則全面轉向反共,導致最後兵敗逃台。及至退踞台灣後,由於“台獨”對其在台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在兩岸關係有所緩和時,又逐漸將重點轉向反對“台獨。”

  (二)蔣經國在台主政其間,繼承了蔣介石的遺願,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和反對“台獨”。一方面,由於“台獨”直接威脅著國民黨政權的存在;一方面,也感到如果最終讓“台獨”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那將無法向歷史作交代,這也是他晚年之所以急於與中國大陸謀求聯繫與和解之道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他在如何應對“台獨”上,又與蔣介石有著明顯不同。蔣介石主要靠“鎮壓”,依恃武力,而蔣經國則側重“化解”,一靠政績,以爭取民心;二向本省人開放政權,以緩和省籍矛盾。問題雖未獲得根本解決,但對“台獨”的發展勢頭仍能有所抑制。惟在蔣經國去世後,相繼由本省出身、並有分離傾向的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台獨”勢力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蔣經國在台灣之所以比蔣介石更受人尊敬,最重要的是他的改革開放措施和經濟建設。他在蔣介石、陳誠實施的“農地改革”基礎上,大力發展工商業,活躍城鄉經貿市場;人事制度上實行“三化”——專業化、台灣化、年輕化;除對公務人員提出“十項革新要求”外,並制定“貪汙治罪條例”;蔣本人則一向以身作則,推行清廉政治,從而使台灣政壇面貌一新。蔣經國提出的“十大建設”,包括金山核能發電廠、桃園國際機場、西部鐵路幹線電氣化、台中港口建設、南北高速鐵路等,都頗得人心,更為後來台灣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

  (四)蔣經國在蘇聯的13年,除了曾先後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中央軍事政治研究院外,還曾被分配到莫斯科郊區電機廠、西伯利亞礦區、重機械場等基層單位,接受了艱苦生活的考驗和鍛煉,從而培養了他的親民和聯繫群眾的作風。回國以後,正值抗戰期間,又曾在贛南中低層最艱苦的地區和環境中得到鍛煉。這一切,就培養了他與其父蔣介石明顯的不同、也是後來的李登輝和陳水扁等領導人所無法比擬的工作作風,頗受台灣人民尊敬。

  (五)“台獨”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一是島內土壤氣候,二是外在環境條件。這個內部土壤氣候的形成,自然涉及到兩岸的歷史和現狀,原因多且複雜,這裡就不談了。重要的是如何改造和改良島內不利於“台獨” 成長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應該說蔣經國先生已經有了一個開始,但還是遠遠不夠的,未來還必須以更大的努力來做。要改變島內現有的土壤氣候,還必須同時解決它的外部環境條件,此兩者是相互作用的。

  外部最大的問題是美國,美國過去的戰略一直是“以獨制蔣、以蔣制共”, 決不允許台灣當局把兩岸關係置於美台關係之上。蔣氏父子在改善兩岸關係上,實際是長期處於“又想又怕”的矛盾之中。蔣經國晚年,越來越感到解決兩岸關係的迫切性,但最後還是沒有解決,成為終身遺憾。

  蔣經國先生離開人世已經20多年了,往者可鑒,來者可追,但願他的繼承者,能夠接受他的經驗教訓,一切以大局和人民利益為依歸,早日實現“島內和諧、兩岸和解、台海和平”,使兩岸同胞能夠攜手合作,共同奔赴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輝事業!

(本文將刊於內地<<兩岸關係>>月刊五月號,作者同意本網站優先採用)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zer6699&aid=290700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04:23 【udn】 比價後更省錢!內戰 國共 蔣經國 蔣介石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