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城市田園:勞作.惜物.分享.抒壓【聯合報 2015.01.05】
2015/01/05 09:09:17瀏覽512|回應0|推薦0

2015-01-05 聯合報 孫振義/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原新聞網頁:http://udn.com/news/story/7339/621654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期,城市肩負著工業生產的主要任務,城市中的居住生活環境、舒適性卻備受輕視,相對地也造成城市環境與市民健康的惡化。因此,在十九世紀末與廿世紀初,便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規畫家,提出了較具人性化的城市規畫思維,最經典的當屬霍華德所提出的「花園城市(或稱田園城市)」。其係以田地或花園包圍居住社區的新型態城市構想,可視為是一種能夠平衡住宅、工業和農業區域比例的一種都市計畫理念。

 

今日的台灣城市中究竟需不需要設置農業區呢?這是筆者常在「都市設計」課堂上誘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就城市規畫而言,城市發展起因於政權統治、軍事要塞、工業生產、商業貿易、交通節點、宗教信仰等因素。但今日城市多以商業功能為主,因此在高土地使用效率目標下,絕大部分城市其糧食來源,並不需要在城市中生產。即便是號稱城市綠化模範生的新加坡,也僅是以「花園城市」自居,而非「田園城市」。然而,今日的台灣城市中究竟需不需要設置農業區呢?

 

台北市柯文哲市長為兌現選前「田園城市」政見,擬在台北市多所學校推動「小田園、小農夫計畫」,希望各校將所屬之畸零地、閒置土地化為菜圃與果園,立意甚好!雖終究難以達成自給自足的「桃花源」理想,但基於新城市田園之勞作、惜物、分享、抒壓與降溫等功能,當值得各界與市民共同響應!

 

筆者在數年前,透過「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政大吳思華校長、邊泰明總務長支持下,於木柵校園內闢設了一空中花園與菜園。在六、七樓層高的教學樓露台上,這兩處嶄新的綠化空間,成為師生能夠暫時歇息與透氣的桃花源,後來也持續地成為政大學生少數能夠體驗「農村樂」與「生命教育」的專屬天地。

 

校內空中花園與菜園的概念並非筆者自身智慧,其觀念來自於參與環保署的「低碳社區推動計畫」。當年有一機會到新北市新莊區的「揚名學園社區」參訪,見到該社區潘睿祥主委,自主性地將社區屋頂改建成兼具雨水利用、社區菜圃、堆肥與太陽能加風力發電功能之社區公共財。深感佩服之餘,遂萌生應當身體力行、積極仿效的念頭。

 

如今政大的師生在空中菜圃中,透過有機農耕的高樹木老師指導下,經歷了身體勞作、觀察紀錄、採收分享等體驗。學生們不但體會了養育之辛勞,更強化愛物、惜物的習慣,甚至瞭解先進的「農藝療法」可協助舒緩精神壓力之觀念,誠可謂上了大學生涯最寶貴的一課。

 

今日的台灣,城市中的綠化環境已有日益增加趨勢,然而為建構永續城市之美,除了具視覺景觀與遊憩效果的綠地、具生物多樣性功能的棲地外,若能適量增加具有勞作、惜物、分享、抒壓與都市降溫功能的新城市田園,想必亦是美事一樁吧!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stinsun&aid=1999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