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5/08 00:34:24瀏覽3520|回應85|推薦8 | |
有一隻母鹿住在森林裡,她的小鹿死了,她因脹奶難受,在森林裡撿到兩隻小狼來餵養。有人跟母鹿說:「妳瘋了嗎,難道妳期望牠倆長大會報恩,只怕會把妳殺了吃掉。」母鹿說:「也許吧,但是母親的天性讓我現在只想到愛,倘若我不餵哺,奶脹讓我難受。」天性仁慈的人,總是熱心做不求回報的善事。她們有了財富,總是願意與貧窮人共享富裕---俄國寓言。 達爾文為演化論,出了一本書「物種原始」,剛出版時引起很大爭議,有一個主教特別反對,他說:「依照書中說法,難道人是猴子變的嗎?」經過DNA比對,猴子是人類的遠親,黑猩猩才是人類的近親。我們可以從黑猩猩的行為來了解人類很多行為的源頭。黑猩猩會殺黑猩猩,人會殺人;黑猩猩也會集體處死黑猩猩,社會會殺死刑犯;黑猩猩會把隔壁的黑猩猩滅村,人類會發動戰爭,像希特勒一樣。因為黑猩猩是雜食性的動物,黑猩猩會吃猴子,新幾內亞食人族會吃人。後來發生庫魯症(註1),才演化成不吃人的食人族。諾貝爾生物學家勞倫茲在「論攻擊」以及美國螞蟻大師威爾森的「論人性」,都把人殺人的行為,歸因於人的天性,是基因層次的問題。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很多基因本來是睡著的,要有環境(註2)才能把它喚醒。這陣子社會為廢死與否吵得不可開交,但是愈吵,反廢死的聲勢反而越大,因為人們本來已經睡著的反廢死基因,又被喚醒了。 金庸曾說了個『佛說鹿母經』的故事(註3)。大意是說:有一隻母鹿,在森林中被獵人抓到,母鹿哀告:「獵人啊,你放我回去跟兩隻小鹿說些話,我一定會回來受死」獵人一時心軟,就放了母鹿。母鹿找到兩隻小鹿,又喜又悲,跟他們說「媽媽要去天國了,妳們要乖,要會自己找水草來吃,還要躲著豺狼虎豹跟獵人。」小鹿不知道媽媽要死了,但是當媽媽要回去找獵人的時候,卻一直跟在媽媽的身後,趕也趕不走。獵人看了,也不殺母鹿了,跑去報告國王,國王深受感動,從此禁止國人獵殺。第一隻母鹿,因為自己天性為善,就算餵養的是小狼,也感到很快樂。第二隻母鹿,遇到獵人,被判死刑,獵人假釋她去跟小鹿訣別。就算是天天要殺鹿才能生存的獵人,也會有一點善念,同意在能力範圍內,給死刑犯跟親人告別啊!其實,獵人和國王上了一課生命教育,深受感動,從而止殺,才是佛說鹿母經的真正目的。 善與惡,有時是一種相對的關係,或者說善與不善也可以。看了陳樹菊的故事,就連想到白冰冰;看了一個單親媽名叫游林美雲,接受獨子已經被殺的事實,從而原諒殺子的仇人,就想起對於死囚母子臨死前,想相見也不肯認同的陸正母親。一般人只是在最近多接觸了一些殺人與被殺的社會檔案,就成天想要殺人洩憤;何況那些受害者的媽媽,短則幾年,長則十數年,夜夜重溫愛女愛子被害的慘痛經驗!媒體應該多多報導陳樹菊這類的人物事績;少把殺人案件的慘狀重覆在電視前播送,撩撥反廢死的暴戾情緒,這種灑狗血的行為,不能寬慰被害家屬,反而讓社會一同陷入與受害家屬想要復仇的共同情境中(註4)。美國的九一一事件,很多小孩在電視上看到驚悚不斷重播的電視畫面,以為九一一發生好幾次,大樓倒了好幾棟。晚上會做惡夢驚醒,個個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有人說:「台灣要走得出去,要多靠像陳樹菊這樣的小人物。」但是,台灣一旦重開執行死刑的大門,偶得一見陳樹菊的善行能否抵過國際社會對台灣惡行的評價?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最近,大街小巷好像也滿滿裝載著因為陳樹菊而重現的愛心。賣玉蘭花的,叫賣口香糖的人多了,生意彷彿也比較好。到處聽得到「謝謝您的愛心。」「好人會有好報!」。稱之為「陳樹菊效應」也不為過。回頭一看,「一天槍斃四死囚。」「還有四十個死囚等待槍決。」「死囚家人哀嘆未見親人最後一面。」「陸正母說死囚沒讓她和兒子見面。」「白冰冰說廢死是踩著被害人的屍體前進。」陳樹菊和白冰冰、游林美雲和陸正母,讓一個台灣好像兩個世界。 金庸藉著小說裡的寓言,告訴世人「慈心一起,殺業即消。」 註1:跟狂牛病的病毒是同一種,叫做「普恩蛋白」,藏在屍體的大腦和骨髓,食人族的男人都吃肉多的地方,剩下頭顱和骨頭給婦女小孩啃,所以好發於婦孺,發病會狂笑一年多才死,吃人的食人族滅絕,剩下不吃人的食人族。物競天擇。 註2:這個叫做學習理論,本來有癌細胞,但是環境才誘發,本來怕蛇,但要看過別人怕,才會誘發,本來反廢死,直到看到人殺人,才學會的。不學之前,其實是廢死的,所以不讓小孩看兇殺暴力影片,竟然是種推動廢死的行為! 註3:請看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原文文字優美,意境又高。本想恭錄於此,怕有著作權問題,才加以改寫。相信大家看完就可以找回善念。 註4:最近科學家發現人腦有種「鏡像神經元」,讓人天生就愛模仿,揣摩他人的心思,在廢死的討論上,就會發現反廢死的不是把自己當成被害人家屬,就是叫廢死的去當被害人家屬,惡念隨著廢死議題而蔓延。 PS:人類如果不是黑猩猩演化而來,而是由鹿演化而來...今天就不用討論廢不廢死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