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半百-抄經】1分鐘抄幾個字呢?
2018/04/04 11:36:42瀏覽276|回應0|推薦1

剛實在好奇,我到底一分鐘抄幾個字呢?這個部落格裡探討得實在,有一分鐘20字、25字和30字的測試。我則用手機測,抄98字花13分20秒,1分鐘約抄7個字(一個字約8秒鐘)。也經由這測試知道,約15分鐘休息一次。電腦打字約快六倍以上,誦念更為快速,但這些都只是方法,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手邊有宣化上人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對於宣化上人陌生,是以在youtube查找,嗯,王孝子,真是厲害極了。他堅持「日間一食」、「夜不倒單」,值得效法,因為佈施。宣化上人的十八大願,真是殊勝啊。

我堅持一日二餐,是執我相,因為太胖了,想著晚上讓腸胃休息,好好照顧色身,避免孩子們煩惱。與宣化上人差距,不能以里計,應用光年計。幸好,用爬的、翻筋斗的跟上,現在也懂得清冰箱的食物了,讓食物不浪費。

這二天想著,阿彌陀經的「說誠實言」有六次,東南西北下南共六方,「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抄寫阿彌陀經對我最大的感動是「說誠實言」,好奇妙。

一分鐘抄幾個字呢?只是動念,完成統計,讓心裡無罣礙罷了。

凌怡1070404

附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 序  【白話解】》

宣化上人

我告訴你們,我講經也不會往深的講,我只會講淺淺的,講不能出版這一類的經;能出版的我不會講。但是你們一定要出版我也不管,將來人笑話,那是人笑話我,不是笑話你們,是不是啊?我負責任,用不著你們負責任的。人說:「這不是你們翻譯得好不好,那是他講得不好,關你們翻譯什麼事!」對不對?我是講邏輯學的,不把這個過錯放在你們身上。

是經云:就是這一部金剛經說的,說什麼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你這個心不要有所執著,要無所執著而生這個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六祖惠能大師一聽這兩句話就開悟了,而我們現在聽四句也沒有開悟。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經上又說心若有所著住,就是非住,那就不對了。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所以大品就說了,你若執著一切法,是名不住般若波羅蜜;這個不住,也可以說你不明白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不執著一切法,是名方住般若波羅蜜;那時候你才算明白般若波羅蜜法。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所以《大般若經》每一會的一開始,都是講無住,叫你沒有執著,無所住。

又彼經云:在經文上又說:爾時世尊:就是在那時候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這講的是真法,不是戲論,不是講笑話,說如來這個大概的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為一切的大菩薩宣說這個智慧法,這種甚深的道理、宗旨,轉這個般若法輪;這個般若就屬於輪字法門。

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都沒有了;法自己沒有一個體性,所以就空。一切法無相: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相,為什麼?離眾相故:這一切法它什麼相也沒有,所以離血相故。一切法無願:一切法也沒有一個願。你可不能說:「,一切法無願!」那是法無願,不是人無願,這個法可沒有說:我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無所願求故:它對於人沒有所求,你修行這個法,不能說一切法無願,我也無願。你不發願就不成佛!這個法它自己本體上沒有所求。又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又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都是寂滅相,諸法空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永遠寂滅的。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也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常,它沒有一個常性。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這個法在自性也沒有說我這個法是樂,有什麼法可樂呢?法它自己沒有什麼可樂的。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也沒有自己,它沒有我執。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這是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之所以說一切法無淨,離一切淨相,因為你若有一個淨相,就無無相,就有一個染污了。法它連一個淨相都沒有,那染污相更沒有了。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沒有可得,無智亦無得,你找那個法的相不可得,找不著它那個相。

直接顯性空理趣:這前邊的文,是講法的自性本空這種的道理、宗旨。

彼經又云:這部《大般若經》又說了。爾時世尊:在當爾之時,佛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前邊說的空,現在說的有;前文是無為的法,現在是依照有為的法。佛又以有為的法,也說如來大概的一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理趣勝藏法門:為一切的菩薩,宣說般若那個智慧法。說所有的世間一切有情住持遍滿於法藏,說這遍滿的甚深理趣很殊勝的這種藏法。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說的一切有情都是如來藏性,為什麼?普賢菩薩自體遍故:普賢菩薩也是一切有情之一,他遍一切有情。他遍一切有情,所以一切有情的本體,也就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眾生都是金剛藏的眾生,以金剛藏這個法灌灑故。普賢菩薩、十方諸佛,常常用金剛藏的法來灌溉一切眾生。「灌灑」,就是用金剛藏來加持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故:一切眾生都是正法藏,一切都依照這個正語來轉。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一切的眾生都是妙業藏,這個業是不可思議的藏。所有一切事的業,皆加行依故。這個「加行」,就是你修行加上一點。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那就加行。加行可以依照這一切的事業來增長。

前明有法非有:前面一段所說有的法非有。為什麼我用這個做序文?你們《金剛經》翻譯完了,還不知道《金剛經》的意思。這《金剛經》所說的什麼也沒有,什麼也都空了,連法、佛都空了,都沒有了。所以這篇序文上,前邊這一段文,是說明了有的法也是非有。後明無法不無:後邊說明,沒有的法也不是沒有。有的也不是有,沒有的也不是沒有。這叫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這是合乎中道。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相:以前有五百個比丘,聞說大乘法的時候,你說怎麼樣啊?他們都發狂了!這五百個比丘人人都把耳朵堵上,這麼(上人做「咚咚咚」聲」就跑了;跑得遠遠的,不聽你這個法!不聽你這個空,這法怎麼會空? 他們就跑了。

他們狐疑不信起座離去:這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就像狐狸多疑似的,從座上起身就走了。這狐狸精,你們看牠的懷疑很多的,牠在冰上,走一步,聽那個冰響不響;走一步,聽這個冰響不響。為什麼?牠說:「如果這冰一響,我就不過河了,這會掉到河裡!若這放不響,就是冰凍得堅固的,不會掉到河裡去。」這叫狐疑,狐狸就是很多的懷疑。所以你講什麼法,他也不相信的,這叫「狐疑不信」。

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作方便:這時候有位網明菩薩,他令思益梵天的天王為作方便,說:「你去看看他們做什麼,怎麼都走了呢?」這給他們作一個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這位梵天就舉出一個譬喻說了,縱然令這五百個比丘去走,走到恆河沙劫那麼長遠的時間,他們也跑不出去這空的法門。因為空的法門包括一切,你沒有法子跑得出去的。

現在舉出一個譬喻,像什麼呢?譬如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就好像有個愚痴的人,他怕什麼呢?怕虛空,說:「哎呀,這虛空,我可怕這虛空!這虛空最不好的,我要離開這個虛空!」他捨空就跑,跑!跑!跑!在所至處,不離虛空:跑到一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還沒跑出虛空去。再跑,再跑,跑得累得不能跑了,以為這沒有虛空了。還是在虛空裡頭!你看,這不離虛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聽見說般若空法就跑的這些個比丘,就像那個痴人怕虛空一樣的,跑,你能跑出這虛空嗎?跑不出去的。雖復遠去,不出空相:雖然他跑了很遠的很遠的,還是跑不出去空的範圍裡頭去,你怕這個空嘛,走!能走得了嗎?這不但不出空相,也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

又如一人求索虛空:又有一個比方,好像一個人他不是怕虛空,而是想要虛空。他各處去找虛空,東西馳走:他往東跑跑,往西跑跑。往東跑跑,我要找虛空;往西跑跑,又我要找虛空。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他說:「我願意得到虛空,我願意得到這個虛空,你們誰把虛空給我?」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這個人想找虛空,但說虛空名字,因為他不認識虛空,所以也得不到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他就在空裡邊走路,而見不著這個虛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是:跑的這些比丘,也像這個人一樣的。你說這是聰明人?還是愚痴人?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你想要證得涅槃,你雖在涅槃裡頭修行,也不知道這個是涅槃。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所說這個涅槃,就只是有一個名字。涅槃這個法,它沒有一個體相。也就好像一切法如虛空,涅槃法也像虛空,雖然說你證得,但是也像虛空僅僅有個名字,你不可以把它拿來。說:「我虛空拿來!把涅槃拿來!」你拿了個什麼?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我們這所有研究佛教的人,應該知道佛教乃法界教也。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法的表現,沒有超出佛教之外!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充滿的地方!故無國籍之分:也沒有說這個佛教是日本的佛教,那個是中國的佛教,那個是印度的佛教,那個是錫蘭、緬甸,或者是泰國的,是哪一國家專有的佛教。不是的,這是無國籍之分!

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就是一個人人的宗教,所以佛教沒有說是「這是我家裡,這是你家裡的,那是我自己的!這是私人的!」沒有這個,不是這樣子的!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教也叫眾生教,所以也沒有一個種族,說這是白種人的,那是黃種人的,那是黑種人的。沒有的!沒有種族之見,不可以有這種的見解在裡頭。

佛云:佛有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你信佛教和不信佛教,這是暫時間的一個問題。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你既然不能跑出這個法界之外去,則無論哪一個都在佛法裡頭包括著,沒有跑出去。焉用辯:這不用說來辯解這個問題。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現在遇到英譯《金剛經略解》。我講解的經就叫「略解」,以後哪一部都叫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在這付印的開始,我多餘地說幾句話,用它來作序。

                                金山沙門:這個你們認識?這不是你!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全文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e01&aid=1114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