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拳架進階之訣竅說明
2008/11/09 11:30:15瀏覽1617|回應0|推薦1

1當初級拳架透過「腳踩下」打通腳底的經絡和穴道,使得腳底的神經細胞組織感到較為敏感時,腳底就能感受到與地面接觸的感覺,這也就表示初級班已過了關,應該進入拳架進階班的課程了。

2交接在尾閭:(1)當腳掌與地面之接觸有了感覺之後,即表示身體已漸鬆柔,力氣也有往下沉消的現象,此時倘再以意念做「腳踩下」之動作,易使氣滯於腳踝,而不利氣血之運作;故每一動只要重心一移動,就要將意念改放在「尾閭」做下沉動作,期使身體重量能往下沉消,產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進而獲得驅動身體運作的力點,又不致使氣滯於某處。(2)俗話說:「使氣下沉易,使氣不上浮(守)難」,乃表示只要身體一動,氣就容易上浮,而使得身體重量往地面壓縮產生的反作用力減低,甚或感覺不到,也就會失去驅動身體運作的力點,故才有「尾閭下沉」之要求,可千萬不要有「提尾閭」或「提肛」之動作,因為如此,那氣就下不去,力氣就完全在上半身,那是外家拳,那是「以身殉技」,與內家拳「以技養生」,動力在下半身之原則就背道而馳了。

3不動手原因分析:(1)尚意不尚力:拳經云:「用力則笨,用氣(指呼吸)則滯。」手放下、上舉、合掌或打開均應作到「肩帶肘、肘帶手;肩催肘、肘催手」,而帶、催之關鍵在「鬆肩」;亦即手要上舉或放下,都要將意念放在「鬆肩」之動作,由鬆肩來帶動手臂浮起或放下,而兩手合掌或打開亦復如是,透過「鬆肩」含胸或擴胸,來帶動兩手合掌或打開。「鬆肩」之作用就如同車子尚在行駛中,有助手透過重心的移動或腰胯的轉動,而使其盪動起來;倘沒此動作,則就如同完全靜止的車子,要重新起動行駛,須要更大的馬力方能起作用,完全靜止的手要盪起來也是如此。(2)盪手非動手:太極拳之兩手臂要像北港「千里眼、順風耳」之走路,要有盪的感覺,方符「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之原理與精神,而如何做到,須注意兩點:A結構上:首先要練到垂肩,好像兩手臂要往下掉一樣(猶如千里眼之手臂與肩膀只是用一塊布銜接著),大臂是中空,小臂與手掌則是以木頭做成,就如同人長期修鍊會長骨髓,手臂較一般人重數倍一樣。B動力來源:千里眼、順風耳兩手臂的盪動,完全是靠兩腳的移動和腰胯的轉動;而人也是如此,腳和腰胯就如同執繩子之手,乃動力來源,而身體就像被手帶著繞的繩子,手臂則尤如被繩子綁著的石頭,透過腳和腰胯的動力帶動身體這條繩子而使手臂這顆石頭自然來回擺盪一樣;亦即手的擺盪完全要靠腳的借地之動力帶著身體腰胯的轉動或移動而使得手能夠自然擺盪起來,然後在意念的帶領下,才能完成整套的拳架動作。

4注意事項:不論是「尾閭下沉」或是「鬆肩」或是「腳撐」或是「想像重心腳與地面在磨轉」等意念之使用,都是『點到為止』,亦即『一點即放』,絕不可『死守』或使用「武火」(意念過重),最重要的是以「心到」為妙訣,至於動作要求是否能夠作到,並不是要求重點,祇要功夫下得深,時日一久,身體變化完成,自然就會有所感覺,可千萬不要太過強求;否則,就是「著相」,易造成該處僵滯、血氣不通,進而影響身體的鬆柔,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身體的不適與後遺症,那就違反「養生」之宗旨了。

5「肩膀」和「腰胯」是人身兩大關竅,「肩膀」通了,手與上半身的內氣就可以連結了,而「腰胯」通了,上半身與下半身也就形成連結;亦即,上述兩大關竅透過「意念能量」和「肢體動作」的開發,能使全身內氣形成連結,以致打拳時就會有如拳經所說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感受,而這也就開啟了太極內功的大門,進入到太極內功的養成階段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taigi&aid=236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