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了凡四訓之啟示----改造命運的方法
2008/07/26 13:03:58瀏覽1621|回應0|推薦1

一、立命之學:人生之氣數,雖由前生造因而定,惟命運之好壞卻可隨今生心性之狀態而改變。

  1雲谷禪師:人若不能達到無心、明心之境,難免會被陰陽氣運所控制,當然也就有了定數,這就是凡夫俗子(極善或極惡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六祖慧能也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而遂通。」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為人若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只知好高騖遠,祈求身外名利,那就算用盡心機,也是雙頭落空。

  2功名、財富或子嗣,取決於各人積德之厚薄,也是各人心性好壞所造成,天只不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已,就如同人之體重,是決定在本身份量,而非磅秤厚此薄彼;人只要能了解檢討自我,將造就吉凶禍福的不利因素,盡量改掉,化吝嗇成施捨,偏激為和平,虛偽成虔誠,浮躁改成沉著,驕傲改成謙虛,懶散改成勤奮,殘忍化為仁慈,刻薄化為寬容,盡量自愛、積德,珍惜自己,這樣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重新獲得仁義道德的新身體;亦即,假若血肉物質之身必受生滅氣運之影響,則重生之道德精神之體必能感動天地而獲福,詩經曾說:「人若能了悟立命之道、順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又易經專談趨吉避凶之道,若說命運不能改變,則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所以上述所言正符合易經坤卦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

  3符籙家畫符時,必須心不動意念,靜下一塵不染,心如止水之際,開筆一點叫混沌開基,由此一氣呵成,一揮而就,心無雜念則此符必靈;為人處事,祈禱天地,改造命運的道理也一樣,須時刻處在此無思無慮的狀態中,則人心就是天心,必能感動天地而得福;孟子也說過:「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試想,人若能心處於不動慾念之境,隨遇而安,善盡生之職責,命必然過得踏實,那還有夭與壽之分別呢?進一步言,貧富、貴賤也都是在心存慾念之後才有分別,只因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對現實,不能以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因此生死就變成嚴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禍福、毀譽是非、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靈,永無寧日;人若能修身養性,去惡向善,安於順逆現實,時刻處於不動絲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鏡、似光、似無」的境界,則離「返本還原,歸根復命」的境界已不為遠,這樣一切罪惡過失自然也就無蹤無影,命運自然歸於稱心如意,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有價值的行為。

  4書經上說:「天難諶,命靡常。」又說:「惟命不於常。」所謂天命之說其實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變的,雖然人的命運不可預知,但只要運逢顯達時,也以落魄的心境處世,逢到順利的境遇,也當作拂逆一樣的謹慎,碰到富足的時候,也像貧窮一樣的節儉,就是得到別人的擁戴愛護,也不可趾高氣揚,如果家世望重,也不可自鳴得意,學問高深也應禮賢下士、不恥下問,如此行持,克己復禮,則德可進,道必可得。

二、改過之法:不知改過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因此說: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功夫。

  1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吉凶徵兆,發源於人的內心,而表現於人的外表,凡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穩重之人,大都能獲福;倘相呈刻薄、行為輕佻者,則大都近禍;一個人心性的善惡,必與天心相感應,福之將至,可從其人寧靜的心境、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同樣的,禍之將臨,也能從其人乖戾的行為中發現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可以先不論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

  2知恥近勇:人若只貪戀聲色名利,縱情恣意,背著別人作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自以為他人見不到而自鳴得意,則將變成衣冠禽獸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行為更可恥、更慚愧了!所以能作到知恥就是聖賢,不知羞恥為何物必是禽獸無疑,人之異於禽獸,也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

  3要有敬畏心:天地鬼神是欺騙不了的,即使只犯了一點點過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個人就是生活在隱蔽的暗室裡,天地鬼神也同樣一目了然,就是掩蓋得週密,作得很巧妙,也無法掩飾善惡心思所產生的意念,「意念」就彷彿像一道「波率」,而鬼神恰似無形的導體,這也是鬼神無所不在,人必須要有敬畏心的原因;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惡,都有悔改的機會,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惡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燈來照,則盡去千年黑暗一般;人生無常,肉體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靈魂想改過也不可能,有人從此遺臭萬年,使得孝子賢孫想洗也洗不掉,有人從此沉淪地獄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薩也引渡不了;超拔之事但憑自身己意,一旦無常身逝,何日重生為人?清夜深思怎能不怕?

  4要有勇氣與決心:人所以不能改過,只因為因循茍且誤了大事,若能發憤圖強,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刺傷肉一般,速予拔除;犯上了大過如毒蛇咬指般,速予斷指,不猶豫、不等待,則如易經所言:「風雷增益」之象,風起雷動乾脆利落,則改過遷善必可成功。

  5改過三階段: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三個階段,作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前日暴怒,今日靜心反省,這是從事上改的方法,這種只在行動上勉強壓制的方法,很難達到澈底改過;比較理想的改過之法,應該從理上改,譬如想改殺生之過,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殺他養己怎能心安?再加以水深火熱鍋鼎之苦,必痛徹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氣之運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貴,就算山珍海味,吃過了也不一定能供養身體,蔬菜素品儘可充饑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當成化屍場,折損自己的福份?再想血肉之類必有靈性,與人同體,未能修養大德,使之像親近小孩那樣的親我敬我,已屬慚愧,怎可再殘害生靈,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則必見物憐惜,下不了手,而達到改去殺生之習。

    想改掉暴躁的脾氣也是一樣,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樣,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短,沒有十全十美的,因此應該互相體諒遷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擾,對我們也沒啥損傷,有何可怒可氣的,再說,天下也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也沒有怨天尤人的修養法,怎麼可以只要求別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稱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養不夠,必須再求反省,如此一來,毀謗也會如舉火空燒,必將自消自滅,若聽到毀謗就動怒,想盡辦法加以辯論維護,正是作繭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

    總之,殺生、發怒都是有害無益的事,其他尚有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細細思考,道理若能明白,過錯就不會再產生。一般而言,人的過失雖然有好幾百種,但歸根究底,都是從心而起,若能心不動念,無私無慾,就不必逐樣檢討名、利、色、貨諸過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氣所鍾,邪念自然一塵不染,就像太陽當空,鬼魅盡消一般,這就是所謂「本立道生」之理,就不必枝枝去剪,葉葉去摘;從心上改一法,即在治「心」,妄念一動即覺察到,並加以克制,則過自然不生;能「治心」並「明理」兼「禁過」,是再好不過的事。

三、積善之方:人若知過能改,但不曉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勞無益。

  1積善之事詳細來說,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與歪曲之善,有陰善、陽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滿善,有大小之善、難易之善等分別,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不然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正確來說:「有益於人群,則打人罵人皆算善;若為了自己私利,則尊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惡。」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總之,若想積德行善,絕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須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濟世,不媚禍世,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絲媚世之心,一點憤事玩世之心,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

    2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就是陰德,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陰德則天必賜以厚福;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特別多;反過來說,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須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應寬貸;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3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裡,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就是終生行持,還只半善;下面來談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1)與人為善-為人應盡量不拿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應該盡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盡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亦即,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2)敬愛存心-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誰都應該互相敬重,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因為:「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3)成人之美-有意行善之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不善於粉飾自己,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因此,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以宏揚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若懂得加以琢磨,則就是寶貝;因此凡發現有人行善,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4)勸人為善-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以解開迷惑;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為人若能臨機應變,因材施教,作到不失人、不失言,則就像解人煩惱,醒人惡夢一樣,是最好也是最實惠的事。(5)救人危急-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盡力給予協助,譬如拿話安慰,或讓他發洩冤屈,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6)興建大利-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修建橋樑、救濟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7)施財作福-為人若能勘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作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濟人之急難,則將大有助於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心曠神怡,而消除其他過失。(8)護持正法-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萬物萬世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以化育成長,難以脫離凡塵三界,難以維護蒼生、救渡眾生;因此凡是見到佛堂、神廟或經書典籍,皆應敬重並加以愛護整理,至於宏揚佛法更應認真去作。(9)敬重尊長-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長官、前輩,凡是年高、德重、長官、前輩都要敬重。(10)愛惜物命-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當作到「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而殺者不食。」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更是常見,都應當隨時防患,盡量避免。

總之,積善之方多不勝列舉,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

四、謙德之效:初學行善之人,難免會像窮小子忽然變成暴發戶,會有傲慢天下,藐視一切的驕傲作風,因此末篇特別叮嚀「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人若能謙虛為懷,則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達到改造命運的目的。

    易經說:「上天對於驕傲自滿的萬事萬物,總是虧損他,以幫助謙虛之事物;地的道理也是一樣,高處之山水,總要往下流,以填補低陷的地方;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總要折損他,而庇護謙虛之人;人心也一樣,驕傲自滿者,必為人所憎恨,惟有謙虛之人,才受人敬重。」人生在世,吉凶禍福如何趨避,確是繫於一念,人若能緊守一念之善,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謙虛的抑制自己,則天地鬼神必能時時照顧維護,以蔭我人福祉。

    人若自驕自滿,恃才傲物,恃強逞能,不但沒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就是有小小的福氣,也享受不了的;因此有智慧、明理的人,絕對不會自毀前程,自拒其福才對,何況也只有謙虛之人,才能容納別人的教導,也才有人願意給他福慧,而受益無窮;佛家有言:「造化惟心,成敗在己。」人能立志像樹立根,立定志向須念念不忘謙虛,處處與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動天地。因此說:凡人修身立命,必須有恆,立定志向,廣積陰德,加被十方,則命運也就拘束不了人,正所謂:「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道生;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則人生沒有什麼求不到的事。」

五、結語:了凡先生一生廣積陰德,他的現身說法,坦白率真,句句是肺腑之言,娓娓道來,真令人感受良多;了凡四訓,作為修身的座右銘,人人可以成聖成賢,用作處事的準繩,可以消災除難,是自救救人最好的指南針,我們拿來修身律己,自度度人,定可超凡入聖,願人人抱守奉行,社會自可日臻至善,則娑婆世界定可化成蓮花佛國。願與大家互勉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ttaigi&aid=2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