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7 10:56:20瀏覽518|回應1|推薦1 | |
1太極拳是性命雙修的拳術,初期是以動功為主(淨化體內毒素,增進血氣循環,打通經絡氣脈),靜功為輔(站樁的重力壓縮,促使反作用力回流腦部,開發神經內分泌系統,並補充腦炁,減少雜念的產生),而後再依健康的改善狀況和身體結構的變化與心性的自省情形,逐漸調整動靜功的比重;不過,不論如何調整訓練的方式,絕不可偏廢任何一項。
2學習過程要有生活太極化的觀念,亦即日常生活中注意身體盡量要放鬆,減少本力的不當使用,而心性上也應盡量處在虛靜的狀態下,不因外在的情況而干擾內在的寧靜。 3太極拳可以說是「道德拳」,所以行善積德是必要的認知,不但可以培養慈悲與包容的心,減少外界名利的誘惑,也能提昇自己的能量,改造命運。 4拳架主在累積功力,因此行拳時應注意幾點:(1)拳架會因身體的鬆柔度和身體結構的改變,而有不同的神韻與氣勢,甚至外表架勢也會隨著功力的提昇,而展現出不一樣的外形,這是正常的演變,千萬不要墨守成法(比賽的規則),否則祇會遲滯功力的進展。(2)行拳全程要放鬆、放軟、緩慢地打,而且腰脊要保持鬆垂(立身中正)的狀態,纔能使地心引力產生作用,進而使內氣與地氣結合;至於透過虛擬想像敵人而使出「以意貫勁」的功防意涵,容易犯僵,並不是很好的訓練方式。(3)腳分虛實是長勁的關鍵:初期拳架的步幅或許較開展,不易做到,不過隨著功力的進步與身體結構性的改變,拳架的步幅就要收回一肩寬,期能早日做到「腳分虛實」的要求,這是功力提升的開端。(4)行拳全程以「自然呼吸法」為佳,倘要注意到呼吸與動作的開合配合,反而顯得不自然而犯僵,進而也會影響到拳術的應用;至於腹式逆呼吸的形成乃是氣沉丹田後自然衍生的,不必太去在意它,一切順其自然的呼吸,不要憋氣就好。 5推手與拳架是相輔相成的,學會拳架後就應學習推手,以驗證拳架練習的正確與否,而且在推手「見力棄力」、「順勢借力」、「以柔克剛」的技法長期薰陶下,也會改變好勇好鬥的性格;因此,學習太極拳就應學習推手,否則就只學了半套,難窺全貌;不過,在學習推手前要注意幾點: (1)學習基本推手後,在太極柔體結構(本力褪盡--約四至六年)未完成前,最好單練,一方面練習重心移動和腰胯轉動的靈活性,另方面,亦可訓練週身動作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倘要與人對推,也不可有比輸贏爭勝負的念頭,否則只會增長拙力。 (2)古人對於真正想學拳又有慧根者,學套路前會先要求站樁和打輪(單推或與人空推)三年,打下基礎後再教拳,這是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 (3)至於與人對推練習走化或發勁,則最好是太極剛體結構完成後(已能感受力由地起節節貫串的勁道)再實施,比較不會有挫折感,否則只會對太極拳失去信心,甚而轉練外家拳或兼練舉重或柔道等增加力氣的運動,那就真正離道愈遠了。 6當太極拳功夫練到剛體結構完成後,更應加強「心靈的自省」功課的培養,多參考體悟一些宗教書籍,並注意「身、口、意」的布施,期使自己更謙卑、心靈上更虛靜,方能早日與道合體,喜悅自在。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