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8 09:02:48瀏覽574|回應0|推薦1 | |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所以生的總原理。道不是事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只可稱之為「無」,但道能創生天地萬物,又可稱之為「有」,「無」和「有」合起來是道的全部;亦即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而「有」卻是產生於「無」,亦即是「非有」,如生第一個人的是什麼,答案一定是「非人」,依達爾文進化論所說,人是由猿猴變來的,依基督教之言則是由上帝創生的,不管是那一個立論才是正確,可以確定的是那一定不是人,而都是「非人」;所以說「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當道是靜態之時,它是「無」,一動而有創生作用之時,那就是「有」了。 「無」並不是實體,但也不是「空無所有」,就像數學上的「○」,也是一個數,1、2、3-------等數都是它的繼數,並非空無所有(數學上空無所有是「空集合」),「無」的上面沒有任何東西,而宇宙萬物卻從其中繁衍而出,所以「無」就相當於數學上的「○」。 道的本體是「無」,那麼「道生一」,就是「無」生「有」,「一」應該是「有」,「有」並非具體的事物,它是道在恍惚混沌狀態,已變而尚未成具體事物之際的名稱,亦即道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經過「有」這個階段,然後才能生出宇宙萬物;「一」既是「有」,那麼「一」當然也非具體的事物,以理氣二者來說,「道」是理,「一」就是氣,「道生一」就是理生氣,這氣是陰陽未分之前的「一氣」,「一生二」就是生陰陽二氣,「二生三」就是陰陽二氣交合而生的和氣,也就是說道由混沌狀態演化而成一氣,由一氣演化而成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交合而生和氣,然後萬物於是逐漸形成。 道在創生萬物之後,即與萬物同體,內存於萬物之中,衣養覆育著萬物,不過內在於萬物之中的道,不叫做道,而叫做德,亦即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作用,道和德只有體與用的分別,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就是說,萬物得之於道的就是德,所以萬物在創生之後,還是秉有道的全性。 道雖生化萬物,覆育萬物,卻無絲毫私心要主宰牠們,佔有牠們,而是完全自然而然,無心而成化,正因為它一切都順乎自然,毫無期圖,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這就是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至於萬物生立與否,全在乎能否自展道性,因此就物而言,便必須法道、從道。 宇宙萬物由道所創生,最後也要返回牠們的本源-道,這就好像是花葉由根而生,最後復歸於根;浪濤由水而成,最後復歸於水;道的本體虛無寂靜,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所以萬物歸根,就是歸於寂靜,歸於本性,而這種循環反覆、歸根復命的活動,正是道體運行不變的常軌,也正是萬物共同遵守的法則,也是宇宙的奧秘,所以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依上述所言,萬物都要循道而運動,人是萬物之靈,當然也要法道而行;因此,整個老子的人生哲學,可說是宇宙論的表現,歸結起來也就是『自然無為』一句話而已,茲就個人體會將其綜合為六個較具體之法則,供大家參考實行。 1抱樸守真:真樸是道的本質,抱樸守真就是抱持渾樸的精神,保守天真的本性,以免為外在的事物所蒙蔽,為自己的嗜欲所陷溺,而離道去德,進而混亂社會,擾動世俗;所以老子要大家像嬰兒般,不知不識,純然天機,無所謂善,也無所謂不善,這正是至真至樸的境界啊! 2輕利寡欲:人的道性會受外物所蒙蔽,這外物不外是名利財貨、聲色犬馬而已,然而不論其中任何一項都足以令人心迷神醉,何況人往往全部都要追逐,而且是沒有止境呢?試想:如果有一天失去了這些財利,是否還能快樂而不哀傷呢?當然,財貨是人生所不可缺乏的憑藉,飲食也是軀體所不可缺乏的動力,所謂不追逐、不貪欲,祇是叫人有所節制,不過分貪求罷了! 3絕巧棄智:一般人總是好耍聰明,弄技巧,以為不這樣就不能表現自己的高明,不如此就不能獲致功績,殊不知其結果反而奇物滋起,亂事迭生,社會因而紊亂不安,自身更是終日惶惶;其實老子反對智巧,並不是要人變成白癡,只是要人不妄用智巧,而順應自然罷了,所謂「大巧若拙」就是這個意思。 4致虛守靜:道體原本虛靜,人體道而行,自然要守虛靜;虛則能受,靜則能觀,人的心靈本來是虛明寂靜的,但往往為私欲所蔽,而昏昧紊亂,所以必須「致虛」、「守靜」,克去私欲,使心體回復本性的清明寂靜,然後才能不致為紛雜的外物所擾亂,才能觀察出萬物的演化歸根,才能悟道,也才能修道。 5無私不爭:社會是人的結合體,社會的紛亂,起源於人羣的爭端、不和睦;因而,要泯滅紛亂,必先消除爭端,而消除爭端,必先化解個人的私執,由於個人有私執,近則固執己見,僅顧私利;遠則互爭貨利,互逐聲名;這樣,社會怎麼不紊亂?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無身」就是無我、無私,人能如此,不僅自身安適自得,也不會擾亂世俗,何樂而不為! 6無為不矜:急功好利、喜歡炫耀,是常人易患的毛病,其結果是無功無勞,還會招致失敗;創立事功要想無敗無失,只有自然無為,順應時勢,該動則動,該止則止,也就是要「為無為,事無事」;而無功而矜誇,固令人厭惡,有功而矜誇,也會貶低自己的功勞;所以唯有抱著因任自然「無為」、「無事」的態度去「為」、去「事」,才不致失敗,而能達成永恆的志業。 「道」統陰陽二氣,講求道功,總離不了「氣」,所以道功可說是「氣功」;太極拳之原理,即係運用人身固有之陰陽本質,順乎自然之勢,以鍊養神氣,鞏固形質;道家性命雙修,就是以動功(太極拳主在打通氣脈、經絡、穴道和內竅能量,使內氣積聚於體內產生熱氣團)修命,靜功(站樁、靜坐主在將動氣功所產生的熱氣團,高度純化成電流,再純化成光,進而以光開發體內內竅及中脈)修性;心性、道德修為越高,靜定功夫才能更深入,進而達到身心兼修之效果。 人的本心(如嬰兒智識未開之時)即是道心,也就是佛心;當識神(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主宰人身時,六賊(色、聲、香、味、觸、法)就擾亂人的思慮,也是人產生煩惱的根源,所以向道之人就要固守「虛無之道」,透過太極拳勤練伏氣之法,使心中雜念不生,心氣靜定時,神氣就不會外逸,這樣神氣相互貫注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於身中,如此才是修道之正途。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