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中國父親碰上洋鬼子兒女
2010/08/30 02:23:01瀏覽609|回應1|推薦16

朋友 A 經濟陷入困境,帳單一堆,兒子一下子就答應借他 $1500。之前,兒子提及此事,問我意見。因為看過那個朋友,所以回答: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兒子不相信,自己並未再多言,而是交給他加幣 $1500。知道兒子成長過程,此種事必然發生;那筆錢就是成長必繳付的學費。事後,兒子滿心困窘:I’ll pay you back. 一直追問自己為何能預知結果,又問:既然知道為什麼不阻止。

兒子言聽計從朋友 P,自己表示:P 從頭到尾都在利用你。兒子不相信,自己笑笑,不復多言;只是偶爾間再提醒一番,加上理由。一年之後,兒子不再與之為伍。

不干涉,只是提供意見,兒子慢慢感受到父親想要傳遞給他的人生智慧。

諸事件後,兒子每每逢事,即電話回家問老爸意見。自己仍然一本初衷,只意見提供,不願涉入兒子的 decision-making。償付代價是成長最好的方法,這是父親能給兒子最好的禮物。 

對這個弱肉強食,如原始森林競爭激烈的社會,甫伸出頭來東張西望的兒子,最近又屢屢詢問觀人法則,想形成自己察言觀色的知人辯識系統。兒子說:When people tell lies, they don't stare straightforwardly at you and speak fast.

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Aug 19 , 2010 恰好登出一篇有關 Corporate psychology 文章:How to tell when your boss is lying。旋即 email 兒子該文。

該文章副標題寫的蠻聳動也很有趣:It's not just that his lips are moving。結果引來 32 篇回應。有人也額外提出老闆說謊時會有的具體動作:"Their lips are moving. " "Beware of he whose eyebrows meet; that's a sure sign of deceit. Signed: Boss who frequently shaves between his eyes."

P 君則說不能一概而論。(While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behavior across populations, perhaps even archetypes, the subtle and unique details can throw your conclusions off when you try and associate certain behaviors with a specific motivation.)

C 君則說原文的標題當改成:How to tell when anyone is lying, which is always.

出人意表的,有人居然說受益的是公關公司,因為它更懂得如何來教大老闆說謊了。(The real winners will be public-relations firms, which now know to coach the boss to hesitate more, swear less and avoid excessive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

有人則解釋 CEO 老是說謊原因,是因為 75% CEO 尸位素餐,能力不足,只好胡說八道。

這些不同角度活活潑潑的反饋,讓人想起昔時在台際,有次論及 Peter Principle,台下居然安安靜靜沒反應。原本認為這類石頭丟下去,也將如上回『男女適宜住同一棟宿舍嗎』,會引來唇槍舌劍,諸子爭鳴,波濤洶湧的;結果,課堂裡鴉雀無聲。顯然,號稱台灣 IQ 最高的醫學院學生不習慣於這類需深度思考的辯證邏輯問題。教育目的是激盪思想,引發辨證;結論不是目的,訓練辨證及思維能力方是目標。百花齊放,如此的社會方能充滿動力,文化方能多采多姿。

現代中國不能再重蹈封建時代定於一尊的覆轍了。

時過境遷,如今再回顧當時類似情景,看著那些只會考試,思考倒不靈光的大學生;始知斯時那場景已深啟移居北美念頭,深深埋下極端厭惡後代繼續在那種兩腳書櫥的教育哲學體系下受教與長成。

獨立思想的另一面,按照華人父母的說法就是叛逆,不聽話。雖說心理已有認知與準備:北美人文主義下“養殖”的後代,與自己仍殘存的父為子綱,這兩種水火不相容的思維,在這非我族類的異域,衝突撕裂必定劇烈且深刻。移居之後的日子,果然是在學習與適應中渡過。

文化認知的歧異點,首先就在兩代對“良知”的定義就起了不同,隨後的“致良知”當然也就相異。 

父子親情與教養方式,在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裡互相參雜。一路走,一路摔,一路爬,一路學習,一路修正。

來羅馬,就做羅馬人的事。清楚知道自己是客流,兒女是主流;清楚知道要改變的是自己,而非兒女。

清楚知道要顛覆傳統,是父母自身要適應新文化、新價值;與自己父母居,則要遵循傳統,三綱五倫。兩套思維,自己是三明治。

子不教,父之過;移居之後,始知理論與實踐兩回事。

當兒子詢問觀人法時,做的是資訊提供,不是當下立即介入;拉下自己高度與兒女平足:「這是爸爸的經驗,你參考參考!」讓兒女從實踐裡,透過成功與失敗,來積累經驗。有時明知此路下去,他們得鼻青臉腫,破財失金,也噤口不言。父母累積的錢財何所為?繳交兒女經驗的學費罷了。去歲四月,兒女們中意在市中心區兩臥房新公寓,要價 50 萬。自己祇是端坐在車裡看書等候他們參觀決定,想的也祇是兒女經驗的積累,而這學費恰好也在能力所及範圍。買下後,也從未自金錢贏虧角度而高興或失望,只是再盡一次父親教養責任罷了。重要是在實驗過程本身,而非成敗贏虧;未實實在在、踏踏實實經過這一程序,他們永遠得不到父母想要傳授的圓融人生。

當仍年輕時,自己仔細聆聽長輩教誨,引為己用,少有質疑。當自己為人父時,確認質疑是應該、是正常,不是挑戰權威。父子情誼在意見交換溝通裡成長。

碰撞之後,兒子對於醫生家庭背景出身的第二代有著深深感慨而窮於周旋;做為父親,於是又拋出另粒誘球:「公務人員家庭、商人家庭、醫生家庭背景出身的後代都各有其特色,去觀察看看吧!」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maple241&aid=4365287

 回應文章

Jacaran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新版
2010/08/30 12:06
讀起來比較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