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9 00:03:44瀏覽277|回應0|推薦7 | |
看了電視劇 "金婚" 有很深的感慨! 造化弄人。 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純觀戲者, 坐在電視機旁翹著二郎腿的旁觀者。 原來不是。原來主角正是自己。 電視劇 "金婚" 從佟志工作開始演起。接下來的場景自然就是女主角出現了, 人生不就是如此一回事嗎? 戀愛、結婚、為人夫、就業創業、為人父、為人祖父, 然後相片牆上高高掛。 原來自己早早就已經是劇中人, 演了一輩子的戲,祇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從呱呱墜地一刹那就已經被導演安排好了角色。之後從男二號再被選為男一號, 接下來還被導演安排和女一號見了面。年華老去之後再又被導演重新安排回到了男二號原角色。 之後再也沒有自己的戲份子了! 二號一號都是導演眼中的劇情安排, 自己絲毫做不了主;導演安排喜劇, 自己就只能演喜劇,被安排悲催劇, 就只能是悲情結局。時候到了就得必須要從男二號變成男一號。 只是在自己眼中, 自己恒然是男一號。一輩子也都尋思如何把角色演好、演的精彩。 導演在戲開拍前召集了所有出場人員耳提面命, 提供經驗。 導演說: 殊不論喜劇悲催, 日子總是一天一天得過下去。你們可以被劇情裡喜怒哀樂影響, 也可以儘可能超然努力地做到儘量不受干擾, 因為太陽明天還是自西邊天空升起, 你們明天仍然要上戲。導演說不到散場戲落幕了, 你們永遠不知道那是對是錯。導演語重心長苦口婆心的勸戒說, 只是到了臨落幕戲都將演完了,知道對錯又有什麼用呢?甘心樂意也罷, 不甘心不情願也罷, 多少變數是你們能控制的?快快樂樂的過日子,或不快樂的過,選擇權永遠在你們手上, 在你們腦袋瓜子裡。導演如是說。 造化弄人。 導演問大家, 有沒有人知道寫「老人與海」的海明威?導演說: 海明威這個人很有趣。「老人與海」寫的是老人孤舟出海釣魚, 大魚上鈎了, 魚血引來鯊魚,尾隨其後緊追不捨不放。老人拿著木漿堅持的和鲨魚群奮戰不懈, 抵岸回港時, 大魚只殘存剩個魚架子了! 造化弄人。 導演解釋說這代表了一種早自古希腊就開始傳承下來的人生哲學。這種思維在西方文學裡被稱為古典悲劇,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闡釋的便是人無法抵抗神的旨意; 現代人的說法是: 無喟的抗爭無意義的抗爭。 希臘文學以悲劇聞名。悲劇之所以叩人心弦, 表面觀之是觀戲者太入戲,害怕自己也會有類似遭遇。悲劇為什麼馳久不衰, 那是因為它談人性說人性, 而人性及人性的反應是不分國界、不分時代的。 現代人給神一個新定義: 變數。 這和華人講的人定勝天, 易傳裡說的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恰恰相反。 導演又說這個海明威也寫了一本西班牙內戰的小說, 書名叫做 THE SUN ALSO RISES, 中文被勉強翻譯成 "旭日東昇"。導演補充說這個譯文沒有把 ALSO 這個字眼的涵意表達出來, 而整本書的重心點恰恰好就在這個字眼上。 這個 ALSO 字眼, 便是大家常說的: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世界沒有了我們,它依然照樣轉動。 導演說,依他看法翻譯成 "旭日仍東昇" 或 "旭日又東昇" 才和海明威所想表達的吻合。 導演問我們這群沒唸過多少書, 不知道人生智慧是怎麼一回事的演員: 「你們看出來了嗎?這二本書恰恰好代表兩種截然不同, 截然相反的人生觀。」 造化弄人。 演員裡有人舉手發問, 海明威究竟採用了那一種人生觀點? 導演不帶一絲感情的回答: 海明威用槍轟掉了自己的腦袋。 導演閃著智慧的兩眼, 彷彿是座藹可親的菩薩 :人生除了看結果外, 更應該是把重點放在追尋的過程中; 因為結局出來後,戲就是要落幕了, 再也沒有疊起的高潮了, 只剩下平淡無波了。反是在追逐尋覓過程裡, 因為不知道下一幕的發展, 所以才有人生的喜怒哀樂, 才有一夕漁樵話,多少事儘付笑談中的唏嘘.... 導演喝了一口茶, 他接著往下說。他問台下的演員有沒有人是基督徒?有沒有人聽過聖經上有這麼句經典: 上帝關上這扇門後, 他一定會為你開另一扇門。 「福就一定是福嗎?禍就一定是禍嗎?」導演問。 大伙肅穆不作聲。 尋尋覓覓裡的追逐過程方是紅塵, 才是生活。紅塵生活裡有歡樂也有流淚, 歡樂裡藏著人生智慧, 流淚裡也藏著人生智慧。 生活是最好的導師。 導演認為一個稱職的演員, 應該是得懂的春去秋就來, 秋收了冬就得藏, 忤逆不得。我舉手呆呆傻傻的看著導演問: 什麼是天行四時? 導演仍然耐著性子, 禪師般溫和看著我, 希望頑石點頭愚石禪悟。導演清了清喉嚨對著我說,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人問禪師你為什麼來這座廟宇呢?禪師回說: 「聞所聞而來」; 那師父您在這裏看到了什麼呢?禪師又回說: 「見所見而去」。 導演又說了一個故事: 蘇軾在「文說」裡講了一句名垂千古的話:『所可知者 常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 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導演說: 「所以啊!什麼是天行四時?天行四時就是天行四時, 飲水冷暖自知。」 即便是英文的表達, 也時時常常看到由 what 引導的名詞子句出現在語文中。什麼都說了也什麼都沒講。 What you just heard is what he meant. 人家是回答了我們的問題, 可是人家也沒有具體的說出說者的語意來。人家可能是閃爍其辭或有口難言或真不知其意,所以說者說的是什麼就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禪悟。 而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禪悟又和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有關。 造化弄人。 導演感慨萬千的喟嘆著, 畢竟都是人性, 雖說一方米養一方人, 人性反應仍然有很多是雷同的。古典悲劇裡的希臘諸神、中古時期天主教的上帝耶稣,用現代語言便是: 變數。 即便是華人也是隨著時代的改變, 有了「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地 是創格完人」觀點, 凡事求其盡我,之後就不用多所計較了! 今天這個社會早已經大步快速邁入大數據時代, 海量的數據被分析, 然後被用來引導人們在思想上及行為上的變化。故有的價值取向正被經濟行為悄然改變。一場人類行為模式正在變化。只是公共制約將恒然存在, 做為個人尋求最大利益化的時的準則及約束。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我約束及修為, 也因此成為一個人能否活的順利活的快活的基石。 導演言猶未盡,最後又補上一句: 孔子為象傳補註說: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前半句或有爭論, 後半句「厚德載物」絕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厚德載物不僅給自己更多進退空間, 也給自己一個恢宏的氣度。 【後記】從唸書以來一直追問著、逼問著自己什麼是「爲天地立心 爲生民立命 爲往聖繼絕學 爲萬世開太平」以及自己在這追尋之間的人生態度及如何自處。 年歲漸漸地有了, 才慢慢地有了些清楚的輪廓和答案。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