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5 20:07:49瀏覽916|回應0|推薦0 | |
前幾天在家裡沒事,跟一個在城裡打工的老鄉聊天,他們一般被稱城里人稱為民工(這裡對民工的定義是:戶口在農村,到城市務工的農民),他在附近的城市做建築工。聊到收入,他告訴我,他們這個行業是按天算錢的,因為不穩定,做幾天,就結幾天的工錢。 一般是在一個工地做完了,要等到施工單位有新的項目才會有新的工作,其間你可以自己去找別的活,也可以休息等著,休息期間沒有工資,所以按天算錢。不過,現在中國正處於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所以中小城市裡到處是大興土木,只要你夠勤快,活總是有的做的。 跟我聊天的老鄉是專門搭腳手架的,蓋大樓外面架安全網的那一層鐵架子。工錢是100-150/天不等,視老闆不同而異。 不過平均不低於120元一天。 這個工作在這個行業裡(底層的工作,建築設計和規劃不算)算是技術活了,價格也比較高(當然也有可能有風險,有時候是高空作業)。其他的像搬運,混凝土澆灌,砌牆之類的相對簡單的多,工資也低。 低的50-70每天。 我幫他算了算,一個月三十天(這種工作基本上是沒有固定的雙休的)收入是3600元,如果扣掉空擋,農忙的時間,平均算下來每個月至少也有20天有活干,也就是2400元;再扣除其他因素,最低平均也有2000元每月。他的教育程度也就是初中還沒有畢業,一般現在的年輕民工大多數初中畢業,少數的高中畢業。 這讓我想起了這兩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行情,據一個在一家中型國營企業的朋友說,他們企業開出的應屆畢業生的待遇是:碩士生3000,本科生2000。 私營企業相當,還有可能更低,本科的普遍行情是1500。 (這一行情是普遍狀況,也可以算作是平均現象,不能把重點高校,熱門專業或者是大公司的人才儲備的就業作為普遍現象)我們公司今年新招的一個大專畢業生,月薪1000。 以最新的應屆畢業生就業行情1500-2000為基礎,取平均數:1750,再加上醫療、養老(如果等到我們這一代退休之後政府還沒有破產的話)等保險以及其他福利,就算2000,也就是一個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當然,大學畢業生的升值空間相對於民工要大的多,若干年後的收入有可能會翻倍。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大學畢業生的前期投資要比民工高很多,一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以四年計,差不多需要投資6-10萬不等,也取平均值8萬。 畢業後淨收入1750,除掉房租、生活費以及其他開支,每月結餘也就六七百,一年算八千。那麼前期的投資需要十年才能掙回來。 算上工資增長等因素,怎麼說也要五六年。 而民工是不需要這麼多前期投資的。 當然俺不是以價格論價值,這裡主要也不是討論民工與大學生的現時收入問題,我要說的是:在一個市場經濟的商業化社會裡,同樣作為商品(人力資源)的民工和大學生的差別究竟在哪裡?以市場下的等值交換原則,這兩者其實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也就是說一個中學生在大學畢業後並沒有達到人們心目中預期的升值。 再換個方式來說,為什麼今天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薪水行情這麼低,跟一個民工沒有差別,是因為他沒有什麼使用價值。一般的民工找工作是沒有什麼目的性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因為沒有什麼技術能力,只要是自己能做的,都可以。 而這樣的工作,其他的人都可以做,那麼你的競爭優勢就剩下體能、年齡和薪水,當然就不可能高。這也是現在的大學生的現狀,很多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因為沒有經驗和技術能力。 除此以外,他們比民工還多了一條好高騖遠和浮躁。 今天很多的企業裡,一個大學生可以做的工作,我相信一個高中生也可以做的很好,甚至更踏實,那麼作為企業主,我為什麼要出更多的錢去聘用一個大學畢業生? 那麼這些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常聽到很多的抱怨,學生抱怨企業招人的時候,總是要求有工作經驗,我沒工作哪來的經驗? ! 企業主抱怨,現在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會,工作還不踏實,要求還又多。我認識的一個公司的老闆,跟我講他從來不招應屆畢業生。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它沒有義務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養一個對企業沒有什麼忠誠度的菜鳥。 現在的人力市場的現狀是:很多剩餘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很多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這跟房地產市場的現狀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人沒有房子住,很多房子沒有人住)。 學生沒有經驗當然很無辜也很無奈,因為學校沒有教;企業需要有經驗的員工當然很現實,也很正常。顯然問題出在了中國的高等教育上,也就是今天中國的高校沒有跟社會同步,沒有培養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只是以前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切是統籌安排,畢業後統一分配,當然那時候大學生也少,所以沒有矛盾,反正都是國營企業。而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切都要以市場化的準則來運行,當然問題就日益凸顯,加之近幾年高校擴招,這一矛盾就更加激化。 高校擴招並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對比發達國家的大學生比例,我們還是很落後地。就是再擴個一倍也趕不上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水平。 問題是高校為什麼要擴招,怎麼擴? 中國的高校大規模擴招始於1999年。 1998年,朱鎔基當選國務院總理。我記得當時朱鎔基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老百姓現在的存款總數是8萬億,我現在最頭疼的就是怎麼把這8萬億花出去(好像這八萬億都是他口袋裡的錢)”。這兩件事如此巧合地發生在一前一後,不能不讓我們有所聯想。 當然,這樣也不能就說高校擴招跟擴大內需政策有關,因為人家扛著“科教興國”的大旗。 雖然這個口號在今天看來很滑稽,因為中國目前自主研發的尖端科技大多都不是高校研究出來的,高校都在忙著學術造假和評優,基本上都是由軍方研究出來的(軍隊造假等於自殺)。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伴隨著高校的擴招,是學費的飛速增長。 有幾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中國高校錄取學生27萬,1998年108萬,21年裡增長4倍。 1999年擴招第一年招生162萬,比上年增長48%,2009年錄取629萬,11年裡增長5.8倍。 1980年全國高校在校生114.4萬,到1998年增至341萬,近20年增長3倍。 199年擴招,到2009年,全國高校在校生2800萬,據教育部估計2010年在校生有可能達到3000萬,也就是擴招後的12年,在校生增長了近9倍。相對應的,1984年,中國高校平均學費是200元,而2004年官方公佈的平均學費數字是5000元,20年增長了25倍。 1998年擴招前,高校平均學雜費僅為800元,到2002年一躍上升為4000多,增長了5倍多,但是從1994年到2004年10年裡,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倍。舉個個例:筆者所就讀的南方某重點大學藝術學院,我入讀的時候是2001年,學雜費8000元,而住在同一宿舍的1998級的師兄學費是4000元,三年翻了一番,而這三年恰逢擴招。 1998級美術系只有45人,學費4000元;2001級計劃招生80人實際只找到75個,學費8000,到2003級擴到160人,學費10000元。 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明顯的看到,伴隨著高校收的學生急劇增加的是學雜費的成倍增長。 而同期學校的面積、教學的經費、教師的人數卻增長很少。為什麼幾乎同樣的資源,招收的人多了,收費卻更高了? 這跟春運火車票漲價一樣不合理。 一節火車額定載人108人,平時售票率也就百分之五六十,高的百分之七八十,至少每人享有一個座位的空間。春節期間,每節火車至少載人在200人,也就是同樣的價格,我只能佔有半個座位的空間,而同時服務更差,但火車票卻上漲30%,是何道理? 說是通過漲價來控制春運客流量,純粹扯淡!黃牛票價格翻倍不是一樣被搶光? 這就是產業化的利潤問題。 高校擴招的主要目的不是科教興國,是產業化! 產業化就是把高等教育從公共事業轉變成市場產業,既然是市場化運作,就是以追求利潤為主要目的。廣大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變成了高等教育這一商品的消費對象,而這一項消費代價卻是高昂的。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也曾以《一個農民幹13年才能供1個大學生》為題,算出按照2004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年平均純收入水平供養一個大學生,城鎮居民需4.2年純收入,農民需要13.6年純收入。 目前維繫中國高等教育正常運轉的經費大約需要4000億元,而國家現有的實際投入只有800億元,高校現在向銀行借貸的總金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差額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高校靠收學費填充的。 (引自:<教育的產業誤區:中國高校學費20年增長25倍>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707/05/7579_150756.shtml 江蘇大學從事教育管理研究的江小惠研究員則根據2001年到2003年《中國教育年鑑》及《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學雜費佔農村居民年平均純收入百分比從2001年的153.75%,增加至2003年的173.98%。她表示,如果再加上吃飯、穿衣、學習用品等,佔的比例會更高。 (引自:統計稱中國高校學費十年來快速上漲http://news.163.com/07/0906/06/3NMFPTNN0001124J.html網易新聞) 直到今天,中國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在GDP中的比例,仍然不到4%,不僅低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4.4%,甚至連烏干達都不如。沒有錢嗎? 每年被龐大的官僚集團吃喝掉的財政高達3400億,相當於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4倍! 以2008年的2700萬在校生為依據,平均每人每年包括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以及其他開支合計15000元計,光高等教育一項就花掉了中國老百姓口袋裡的4000億。至此,朱總理的如何花掉老百姓的八萬億血汗存款的憂慮總算減輕了許多。 當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中國人向來在教育上還是肯花錢的。 去年我的鄰居帶著他的兒子來找我,他高二,即將面臨高考,讓我幫忙參謀一下,順便給他兒子做思想工作。他們家並不富裕,對於供養一個大學生還是非常吃力的,但是他當著我的面跟他兒子說:“只要你能考上大學,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我看著他日漸蒼老的面容,粗糙的雙手上的道道裂痕,真想哭。朱總理啊,你還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嗎? 你知道這是多少中國的父母們的血淚斑斑的心聲嗎? 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對於兒子的期待,如果能跳出農門,跳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就是賠上命都願意啊。 但是,現今的大學已經遠遠不是他想像中的樣子了,也不是考上了大學就是鯉魚躍過了龍門了,甚至連條蟲都不是。 但是,對於他心中僅存的希望,我又能說什麼呢? 花大價錢買好東西,當然是合算的。但是看看我們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換回來的是什麼?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於2005年6月對包括東、中、西部地區16個省份的34所高校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畢業生畢業時真正簽約率僅為33.7% 。 就算扣除有些就業不簽約的人進去,滿打滿算也就是50%,這還是5年前的數據,這兩年金融危機更是雪上加霜,2009年山東省公佈的高校就業率只有8%。 也就是說仍然有很多大學生在四年大學里花光了父母的積蓄之後,仍然要靠父母供養,變成啃老一族。 當然,就業率的問題有多種因素,但是主要的原因乃是教育體制和結構問題。今天的中國高校與社會嚴重脫節。 舉一個例子作為對比。 德國是無可爭議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德國的大學與大專院校的比例為1:3,因為德國是沒有本科學歷的,高中畢業後,一般的人選擇進入大專院校,學一門專業技術,畢業後進入工廠工作,一做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個很現實。只有少部分人選擇進入大學,德國的大學是讀三年可以拿到專科學位,如果你想繼續讀就申請碩士學位,必須要考試獲得申請資格,通過率20%,獲得資格以後讀兩年,申請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和考試通過了,才給你學位。只有對學術有興趣的人才會在專科畢業以後去申請碩士學位。 我的一個同學嫁了一個住在德語區的瑞典人,他就是大專畢業,進入博世(德國著名的電工企業)工作,至今已經十幾年了。如果你對某一方面感興趣,你可以辭職或者申請停薪留職,去大學深造,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專業讀,畢業了可以仍然做你原來的工作。 一個朋友的朋友,一個荷蘭的女孩子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讀了歷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去航空公司開飛機去了。飛機駕駛員是她的職業,歷史學是她的興趣。 而中國的情況卻不是這樣,2007年中國教育部公佈的數字: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職(專科)院校1168所,大學與專科院校的比例為1:1.6不到,是德國的兩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在處於工業化過程中,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技術工人,而不是坐辦公室的白領。 就拿我們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生產型企業,一百來號人,辦公室的文員不到10人。銷售人員20多人,其他都是技術工人。 也就說,一個企業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比例大概1:10,有的可能能更大。 除掉勞動密集型企業,除掉銷售這種特殊職位,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比例最低也就是1:5,也就是說今天社會上大部分的就業人員都應該是技術工人,相對應的,為適應這一需要,高等院校培養技術工人與培養管理人員的比例也應該相當,但實際是比例嚴重失調。大部分的大學生都認為自己將來畢業後是要進寫字樓的,是要坐辦公室的,是要當白領的,是要管理別人的。 而大部分的大學給予家長們的誘惑也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大量的白領,而是技術工人。當一個學生在大學裡晃悠了四年,做了四年的白領夢,背了一堆過時的理論,卻無一技在手,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他還能有什麼選擇? 筆者1997年在杭州一家日本人開的公司工作,98年在台灣人的公司,主要是給外國的公司做後期處理。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但實際上就是最基礎的技術工人,不用乾體力活,但是工作強度大。 97年平均月薪是2500元,98年差不多4000元。 如果按照每天工作八小時,每週工作六天計,平均一個月也有2500。 這在當時的杭州已經算是白領的收入水平了。 而我們公司大學畢業生不會超過三個,其中有一個是翻譯,一個是主管(工資都比我們低)。後來俺看破“紅塵”,瀟灑走一回,辭了工作,去考了大學。 四年之後,再就業,月薪3000。 當然這跟城市整體收入水平有關。 我同學去了杭州,進了一個比較好的單位也就是四千多,到現在才漲到五千。而我原來那些仍然被日本人盤剝的同事們,現在基本月薪穩定在七八千,折算成每天工作八小時,每週工作六天,仍然有五六千。 他們大多中學畢業。 我仍然要說,不以價格論價值,我也不是憤憤不平。我從不後悔,因為我得到了他們不會得到的東西。 我要說明的是,大學學歷不是這個社會的必需品,那隻是裝點祖宗臉面的一張金紙。 而技術工人才是最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 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的高等教育不擴招高職(大專)院校,而拼命擴招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 因為市場需要! 這就與國人的心態和觀念有關了,中國的父母們對於大學趨之若鶩,對於大專唯恐避之不及。 寧願多花錢讀民辦的本科,都不會去公辦的專科(這裡不歧視民辦學校,只是說學費,因為民辦學校的學費往往是公立學校的幾倍)。我們總認為大學要比高職大專好,碩士生要比本科好,博士要比碩士生好,至於好在哪裡? 不知道,至少好聽,面子上好看。 前面講到高等教育已經產業化了,既然產業化了就要根據市場的需要來決定生產。顧客喜歡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既然大家都喜歡減肥,我們就賣減肥藥吧,至於這藥減掉的是你的脂肪還是健康,誰管啊,只要好看就好了。 既然大家都這麼喜歡讀大學,那麼我們就生產唄,擴招唄,反正顧客願意花大價錢。至於這些人將來能否找到工作,誰管,反正現在又不包分配。 大不了再擴招碩士,本科找不到工作的去考研,又可以緩個三年,還能再榨榨老百姓的血汗錢;碩士找不到工作做的,我們擴招博士等著。博士也找不到工作的,去做博士後吧,或者多讀幾個博士學位。 讀個六七個博士,基本上這輩子你就不用工作了,靠補貼就過去了。 而高校在擴招的同時,並沒有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教師隊伍,針對社會需要調整課程設置。學校整天忙著建大樓,一棟比一棟高大宏偉,忙著評優,忙著造假,管理混亂。 老師忙著做兼職,賺外快;學生整天忙著上網,打遊戲。 導致教師不教,學生不學,作弊氾濫,造假成風。 我在瞎摸大學的BBS上常看到學生抱怨老師上課老是讀PPT。 那是,這麼忙哪有時間備課,找個研究生幫忙做好PPT,到時候讀就是了。一所211重點的大學尚且如此,其他眾多的二等三等學校就不用說了。 當然,也有可能牌子越硬的學校越好混,因為牌子亮嘛,至於是銅是金誰又在乎呢? 君不見那個悲大和孵蛋造假那個厲害嗎。這就好比廟越大,混飯吃的和尚越容易一樣(當然,這一定律只適應於中國)。 這樣的體制下,你還能指望它生產出多少質優價廉的產品來嗎? 這一現象再次反映出,中國的高等教育擴招只是政府一種擴大內需的政策,說白點,就盤剝老百姓血汗錢的殺雞取卵式的行為。什麼“科教興國”,兩個字:扯淡! 如果中國政府和人民真的指望這樣可以興國,我們倒要真的為中國的明天擔憂了。 綜上所述,在當今的市場上,一個大學生跟民工的價碼沒有差別實在是很正常的,如果一樣的話,我都感覺民工比較冤。 一個搭腳手架的民工怎麼說也算是一個技術人員,實在不濟,還有體力,搬搬磚頭,砌砌牆還是可以的。你去任何一個大學的門口隨便抓一個應屆畢業生問問他,你能做什麼? 保准一雙茫然的然神看著你:不知道。 (前提是不要抓到校團委或者學生會主席之類的人)父母一輩子的心血,四年的青春年華,換來的卻是茫然和無助。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講,雖然附上的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甚至是半輩子的積蓄,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苦熬幾年還是可以翻身的。 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毀掉的確是整整一代人,甚至是兩代人。這是誰之過? 誰之殤? 後記:當然,對於日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來說,這一點的支出已經越來越不算什麼了,農民也不需要砸鍋賣鐵了,只要稍微緊一下褲腰帶就可以了;城里人大概不需要勒緊褲腰帶,只要少稍微省吃儉用也就夠了。八萬億存款早就是老黃曆了,四千億高教支出也就是九牛一毛,君不見一個小工程動輒幾百上千億嗎,一個偉大的世紀工程,那就是數千億。 現在光是高等教育已經不足以拉動內需了,人民口袋裡還是有很多的錢,如何花出去呢?這是每一屆政府需要面對的難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210fb0100gsiy.html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