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窮忙族
2010/06/02 20:09:46瀏覽998|回應0|推薦0

微薪就業的窮忙族IN台灣

誰是窮忙族?

窮忙族一詞,又譯為「勤貧族」(勤勞貧困階級),「工作貧困階級」,出現於1990年代的美國,英文名稱為Working Poor,指的是再怎麼拚命努力工作(每日勞動時間超過八個小時),都無法轉得足以提供溫飽的基本收入(所得低於該社會整體平均值的60%)的人。

《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作者門倉貴史指出,日本約有25%的勞動人口,約546萬人年收入低於200萬日幣,落入窮忙族(2005年日本厚生省薪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

以台灣平均國民所得16768美金(2007年/566758元新台幣,以匯率33.8計)來說,如果平均年收入的60%被視為窮忙族,則等於年薪34萬以下,也就是月薪2.8萬元以下的人,都屬窮忙一族。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研究統計指出,平均時薪不到185元的上班族(以月平均工作時數160小時計,為29600元),都屬於窮忙族。也就是說,月薪不到三萬台幣的上班族,都可能淪為微薄就業的窮忙族。

三萬塊對稅負起徵點低,物產豐富、餐飲便宜的台灣勞動階級來說,一人飽全家飽的勞動人口還過得不錯,四口之家甚至可以勉強糊口。問題是,窮忙族的真正貧困感來源並不是因為絕對所得太低,而是花在生活必須品消費上的恩格爾係數太高,可支配所得減少,加上社會另一端富裕階層的興起,花錢不手軟的闊富心態對窮忙族造成相對剝奪感。

相對剝奪感造成的貧困感才是台灣窮忙族真正的問題,若政府放任窮忙族滋生,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像日本,變成M型化社會,窮者越窮,富者越富,贏家階級拿走絕大多數的財富,輸家階級卻連賣光了勞動力都賺不到足以溫飽的收入,社會不再信奉努力就有收穫的價值觀,落入窮忙族的失敗組對人生感到灰心、喪志,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出現像日本新興的無欲族,對於維繫生活必須以外的任何消費都提不起興致,造成消費市場萎縮,回過頭來衝擊大環境景氣,形成惡性循環。更嚴重者,對社會產生仇恨,仇恨拿走一切財富的富人,社會治安出現問題。

事實上,窮忙族的增加,和20世紀末期之後方興未艾的全球化有關,是全球化的趨勢,美英德日法等國也都有窮忙族。企業為了面對全球化競爭,無不設法壓低營運成本,要求各國政府允許勞力聘僱的彈性化,大量把工作外包、製造工廠紛紛外移到薪資便宜的地區(例如,美國將客服、軟體設計等工作外包給印度;日本將製造工廠外包給中國),再不然就是公司直接出走到勞動力與土地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地區(像台灣的製造業外移/西進中國)。

也就是說,全球化崛起造成全球職缺大洗牌,僱用制度的瓦解,發達富裕國家的藍領與低階白領工作外移到薪資便宜的地區,企業主為成本效益是問,而政府未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創造出足以填補就業缺口的新產業(或產業升級),形成結構性失業。

至於留在本國無法出走的工作,則出現兩極分化的情形,一端是講究創意研發與經營管理的高收入族群,另一端則是處理公司日常營運的行政庶務(像是櫃檯、客服、行政助理/秘書等低階白領),以及服務業(像是餐飲與百貨零售業的門市人員)。

面對窮忙族激增的趨勢,企管與人力資源專家建議個人應充實自己,提昇競爭力,勸說勞動人口放低身段,工作先求有再求好。再不然,就自己創業當老闆。然而,這些看似正確的建議,聽起來像是在鼓勵勞動人口積極進取,但收效甚微,實際上是在鞏固既有體制,使其不被挑戰、質疑,能夠繼續運轉,繼續幫助企業主剝削手無寸鐵又毫無一技之長的勞動人口。大多數人的就業與否還是取決於大環境就業市場對於職缺的保障和提供。

當前世界各國紛紛投入拯救窮忙族的振興經濟活動。不過,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像是強化社會安全網(也就是保障窮忙族或失業族能夠支領失業補助),或者直接給予企業聘股補貼(每聘僱一個人,政府就支付相對的薪資補貼),開辦職業訓練(強化就業人口的職場競爭力)。

窮忙族的成因是全球就業體系分工的大洗牌,各國產業/就業市場的轉變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趨勢,想要消滅窮忙族,政府得下定決心推動產業轉型(而且只能成功不准失敗),積極投資、輔佐具有在地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創造出足以滿足就業市場需求的工作,才能治本。否則,再多的立即上攻計畫或提升競爭力課程都只是浪費錢的補破網政策,治標不治本。

http://mypaper.pchome.com.tw/zen/post/1313098661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0930&aid=409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