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7 11:29:35瀏覽1206|回應0|推薦3 | |
地陪小郭要大家攤開手,掌心朝上,五隻手指半屈握起來,他說,五台山就像這樣,由東、南、中、西、北等五座頂如平台的山峰環抱整片區域,故而得名;五台山環抱著台內,處處叢林,現存寺廟就有39座,台外另有8處,限於時間,只能帶領參觀台內具有代表性的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和萬佛閣。 五台山位於山西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是「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共一山,和尚喇嘛同頌經」的佛教道場,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2009年6月26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樣享譽中外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被尊稱為「金五台」,朝山者絡繹不絕,有緣到此禮佛朝聖,入寶山總不能空手回。此次行程安排由北門進山口進入景區,夜宿五台山五峰賓館,次日都在台內叢林間朝山禮佛,可謂是旅程的參觀重點之一。 小郭領著大家走比較輕鬆的路線,搭車直上菩薩頂後門停車場,由菩薩頂後門進入後,一路步行下山,循序參觀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和萬佛閣,並且在他認為五台山最棒的攝影點,讓大家充分享受拍照的樂趣,不管是自拍、他拍或團拍。後來發現,幾乎每個旅行團都是如此操作,步調一致,亦步亦趨,可以想見是如何地人擠人、熱鬧非凡了。 菩薩頂寺名「大文殊寺」,座落靈鷲峰上,位於五台山寺廟群中央頂端,是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據傳說,唐朝時文殊菩薩曾在此地顯露真容,乃改稱為「真容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清朝時,從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搖身一變成為皇家寺廟,康熙皇帝五次朝山,乾隆皇帝六次到此禮佛,其主要廟宇鋪上了尊貴的黃色琉璃瓦。據傳說,清朝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多次上山,就是為了找他老爸;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在位皇帝先後13次到五台山朝拜,或許與此傳說不無關係。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或許皇帝也是前來祈求智慧吧,連歷代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朝山,也都住宿菩薩頂寺喔。 由菩薩頂後門進入,先到五觀堂、大鍋院,是菩薩頂僧人們的食堂和炊事伙房院落,南房中置有四口大鍋,分別為明嘉靖43年鑄造的鐵鍋一口、萬歷29年鑄造的銅鍋一口及清嘉慶12年鑄造的銅鍋2口,都是古董級了,其中以明萬歷29年鑄造的銅鍋最大,是直徑2.04公尺、高1.15公尺的巨鍋。據說,以前四口大鍋熬煮臘八粥,一次可供五、六百僧人食用哪。五觀堂前掛著一塊「雲牌」,開飯時間到了,就用木製小錘敲打出清脆聲音作為通告。五觀堂僧人用餐規矩也不少,如同「吾日三省吾身」般,飯前得進行五方面省思:做善事、除惡事、普渡眾生、想想糧食來之不易、看看有無資格吃這碗飯;若果飯前認真觀照這五方面下來,不曉得還有多少人吃得下這頓飯而無愧於心?倒不如慈濟精舍奉行的「一日不做,一日不得食」,來得簡單明瞭、明確易行。 穿過大乘門,前往大文殊殿,這是供奉文殊菩薩傳說中真容的大殿,也是朝山信徒必定頂禮膜拜之處,大雄寶殿則是寺裡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兩座大殿殿頂都覆蓋著琉璃黃瓦,歷經幾百寒暑,色澤依然如新,四周都有石雕的迴廊環護,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御碑院、康熙和乾隆親筆的碑文,在在展示著清代皇家寺廟的高貴、雍容、煊赫。據說,五台山現存150多篇碑文中,康熙留下20篇,最多,留下最多詩作的皇帝則首推乾隆,多達39首。但這些碑文、詩作都不如大雄寶殿大殿正門廊柱的對聯:「靈鷲鷲靈靈鷲靈 真容容真真容真」,傳神又有趣,好引人矚目,足以與殿內供奉的金光閃閃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世佛爭輝。 往下走,過了「靈峯勝境」牌樓就是108級階梯,底部福字照門處即是菩薩頂寺入口了。繼續前行,依循紅牆上的路標,往顯通寺、塔院寺方向移動,經過幾個古意盎然、屋頂長草的院落,走過圓照寺、「順治皇帝歸山詞」碑,進入顯通寺境,僧眾明顯增多。其實台內寺院彼此界線感覺並不清楚,如塔院寺原本為顯通寺塔院,於明萬曆17年(1589)獲賜「大塔院寺」額,才自成一寺,現場仍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雜參差現象。 〈牌告說,此地是花和尚魯智深練武處,就「姑妄聽之,姑妄信之」吧〉 顯通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也是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相傳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9),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洛陽蓋了白馬寺,接著他們到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立即看中此地風水,覺得與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的印度靈鷲峰極為相似,「華嚴經」裡又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於是奏明皇帝,就在這裏破土建廟,建立大孚靈鷲寺(即今顯通寺),連山也改稱靈鷲峰,漢傳佛教從此在五台山奠下源遠深厚根基。 入寺前,先通過一座下層石洞、上層木構建築的鐘樓,鐘樓上懸吊的幽冥鐘,鑄造於明朝萬曆48年(1620),高8尺、直徑5尺、厚3寸,重達9999.5斤,是五台山最大、最重的銅鐘,鐘口邊緣成蓮花瓣形狀,鐘表面刻有1萬餘字的楷書佛經。石洞的門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個大字,或許是寄望渾厚悠揚的鐘聲長鳴,能徹底震悟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吧。顯通鐘聲傳播深遠綿長,所以又叫做長鳴鐘或長命鐘,歷來是五台山梵宇佛國的標誌之一,為人們所稱道。鐘樓上憑欄四望,紅牆、大白塔、青山,飛檐層層疊疊,景色秀麗素雅,似乎引人奔向空靈。 顯通寺中軸線上從南到北、由低往高處,依次建立起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等一連七重殿宇,氣勢非凡,是中國寺廟建築的典型格局,每座殿宇都很有可觀,即使參觀當日遇到銅殿、藏經樓等修繕工程,多處圍攔不便參觀,仍不禁讚嘆其建築之美,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 大雄寶殿重檐廡殿,巍峨寬大,四周有紅色大柱環繞,莊嚴肅穆,是五台山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每逢此時,各寺廟僧尼身披架裟,匯聚於此,舉行盛大禮佛儀式,大殿内誦經梵唱深沉宏亮,曲調悠揚,場面莊嚴隆重,是台內引人入勝的場景。 無量殿又叫七處九會殿,面闊七間,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講解「華嚴經」,在七處地方、講了九次的事功;四壁全用青磚砌就,殿內無大梁、無立柱,殿外無廊檐,因此又被稱做無梁殿,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建築;殿堂中原有五百羅漢席地而坐的特殊景觀,可惜十年文革期間,有半數以上遭到毁壞,倖存223尊羅漢則仍克盡職守,安坐無量殿裡。 千缽文殊殿內供奉的千缽文殊銅像,鑄於明代,造型奇特,頭上有頭,層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兩隻高高捧起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週伸出無數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又被稱為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 銅殿建於明朝萬曆37年(1609),殿高8.3公尺、寬4.7公尺、入深4.5公尺,外觀為重檐歇山頂,據說,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門扇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合五台之意,讓無法一一朝拜諸台頂的香客,可禮拜此五塔替代,聊以彌補遺憾;銅塔目前僅存東、西兩座,另三座於抗戰期間遭日人掠奪而去;銅塔高8公尺,直徑2尺,塔身鑄滿佛像、圖案和各種銘文,可惜當天因工程施作,許多處所遭塑膠帆布圍起來,無從觀賞。 有人說,顯通寺內最珍貴、最值得欣賞的文物是千缽文殊銅像、銅殿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 (按:陳列在藏經樓內,是清朝康熙年間蘇州許德心花4年設計、8年時間用蠅頭小楷,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書寫「華嚴經」共80卷、60萬零43字,可惜無緣得見 )和重達9999.5的大銅鐘,這些文物確實珍貴,都屬國寶,也是眾人蜂擁爭睹的焦點,個人認為與其爭先恐後和眾多遊客搶佔有利位置而不可得,倒不如氣定神閒地欣賞寺廟建築之美來得輕鬆寫意。 塔院寺原本為顯通寺塔院,明代擴充建寺,於萬曆17年(1589)獲賜「大塔院寺」額,才自成一寺,成為五台山「五大禪林」、「青廟十大寺」之一。寺內有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物— 大白塔,塔基為正方形,周長83.3公尺,塔高56.4公尺,塔身造型狀如藻瓶,灰色殿宇之間,白色巨塔特別顯得突出而優美,被譽為「清涼第一勝境」。 相傳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寶鑄成8萬4千座佛舍利塔,分佈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19座,五台山得其一,稱為「慈壽塔」,因此之故,北魏時期顯通寺稱做「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目前的大白塔,據說始建於元大德6年(1302),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且將之前的慈壽塔包容安置於大塔腹中,緣此,該寺建築兼有漢、藏佛教風格,大白塔也成為佛教信徒朝聖之地,尤其是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必先朝拜的第一聖跡。此外,塔院寺藏經閣珍藏漢、蒙、藏多種文字的經書兩萬多冊,是佛教界的瑰寶;大白塔是中國塔式建築中少見的珍奇案例,而且數世紀來歷經地震和風雨雷電的侵襲而未傾頹倒塌,已成為研究高層建築如何防震的寶貴鮮活實例。 萬佛閣原來是塔院寺的屬廟,供奉五龍王,俗稱五爺廟,創建於明代,主要建築是文殊殿、五龍王殿和古戲台,文殊殿大殿内牆壁滿是泥塑貼金佛像的木制小格,連横梁上、二樓殿内同樣佈滿金佛,合計有佛像萬尊,便是名叫萬佛閣的由來。據說,萬佛閣是五台山最靈驗的寺廟,有求必應,所以香火最旺,但卻没有山門和牌樓,是五台山非常特殊、自成一格的寺廟。 按佛教寺院慣例,是不供龍王的,為什麼萬佛閣供奉五龍王?相傳,古時候五台山地區酷熱難當,百姓深受其苦,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風調雨順、涼爽宜人;龍王的五個兒子要討回清涼石,遂大鬧五台山,把五座陡峭的山峰都削成五座平台了,最後文殊菩薩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頂,專管五台山的播雨耕耘;清康熙年間,百姓為祈雨方便,乃在萬佛閣建龍王殿,請五龍王下山,入祀殿中。傳說,五龍王特别愛看戲,所以投其所好,在五爺廟對面特地建了戲台,掛著「五爺廟戲樓」匾額,那天還掛著「山西省實佳晉劇院」紅布條,大概為取悦五龍王,常常有在唱戲,以祈求喜降甘霖、年年豐登。嗯,老百姓到處都一樣,是滿世俗功利的想法。 〈此處就是小郭所說,五台山最佳攝影點,台內所有叢林都可一攬入鏡〉 〈五台山除了「青廟黃廟共一山,和尚喇嘛同頌經」外,也有子孫廟和十方廟共存的現象。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中,建有護法殿,專門供奉韋馱菩薩,臉朝向大雄寶殿;韋馱菩薩為穿戴盔甲的武將形象,手持金剛杵(降魔杵),表示該寺為十方廟時,是雙手合十將杵擱置肘間,表示該寺為子孫廟時,則以杵拄地,那遊方和尚、遊客就識趣離開吧。〉 〈五台山五峰賓館迎賓大廳佈置因地制宜,連享用素食的餐廳也以「了凡」為名〉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