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50901~12品山西古蹟文物 賞內蒙自然風光~4 雲岡石窟.九龍壁
2015/10/11 21:29:14瀏覽398|回應0|推薦2

    揮別輝騰梁,也揮別每日以長串開場白自誇、帶來笑果的內蒙地陪王美女,一路南下,轉進山西境內行程,朝大同雲岡石窟、九龍壁進發。

    大同位於山西省北部,為蒙古草原進入中原必經之地,自古即為戰略和軍事重鎮,古稱平城、雲中,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是北魏首都,遼、金的西京(陪都),境內古蹟眾多,包括雲岡石窟九龍壁、恆山懸空寺、應縣木塔、華嚴寺善化寺等,是大陸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

             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原為東北遊牧民族,發祥於鄂爾多斯,建立王朝後,於398年遷都平城,皇室大多信奉佛教,文成皇帝為弘揚佛教,並為皇室祈福,由曇曜禪師於460年,在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開鑿五所石窟(即編號16~20洞窟,俗稱「曇曜五窟」)起頭,上有好焉者,於是,在雲岡開窟造像蔚為風氣,直到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後始漸趨沒落。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有45座、1100多個佛龕、大小造像51000餘尊,是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保護。(按: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地陪小郭帶領參觀雲岡石窟,從1號窟一直看到20號窟,大部分洞窟內空間不大,人多,擠在人堆裡,要左右、上下環視大大小小的佛像,看得眼花撩亂,其實是很累人的,洞內又禁止攝影(可由洞外往裡照),順流參觀、後浪推擠,想在腦海裡留下特別喜歡的印象可都不容易。這種情況下,還真虧得小郭的導覽解說,以及他的博聞強記,引領著大家認識雲岡石窟:由初期皇室主導、「曇曜五窟」平面馬蹄形的石窟形制,佛像雄偉高大,具西域風格和北魏遊牧民族粗獷純樸的特質;到造像最興盛的中期,石窟呈平面方形,具有前、後室佛殿窟和塔廟窟,佛像雕刻手法愈臻純熟,表情溫和恬靜、相貌清秀,穿着北魏時期流行的漢化服飾;而至後期,孝文皇帝遷都洛陽後(約494~524年),開鑿的熱潮逐漸衰退,此後多由貴族官吏為祈福超渡而建,石窟以小龕為主,主要分佈在20號窟以西,佛相清瘦,長頸削肩,神采飄逸,秀骨清像是其特徵。總而言之,雲岡石窟的佛像造型具體反映出佛教東傳後,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堪稱為第五世紀引領中國石刻藝術之代表性傑作。

    洞窟外攝影最理想的地點莫過於20窟的露天大佛了,前頭有一面廣場,即使人多,總還是能找到比較喜歡的取景角度。佛像面相豐圓,寬肩挺胸,耳垂及肩,鼻子高挺,明顯反映外來風格,但慈眉善目,法相莊嚴,穩重健美,作為到此一遊的照片背景自然非常討喜。參觀過程,洞內雖禁止攝影,心癢而忍不住拍照的,屢見不鮮,何況可以用智慧手機如此方便地攝錄呢,甚至見有每洞拍、駐警屢勸不聽的,真難為了盡責的駐警呀。

    從抵達雲岡石窟所見,門樓屋頂的裝飾與平常習見的燕尾脊有很大的不同,像兩片上弦月(或者是兩把彎刀)相對,中間和兩旁立著鳥的圖形,小郭說,是模仿洞窟內的壁畫雕刻建置的,目前沒人能搞清楚是什麼意涵,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夠解開謎團。為此,按捺不住好奇心,在木構閣樓的5、6號洞窟內按下快門,不帶閃光,留下這麼美麗、複雜、又耐人尋味的圖案。它在訴說什麼呢,誰能告訴我?

〈離開景區前,照例經過一條長長的紀念品、土產、吃食賣店,特別的是,看到山西刀削麵也可以由機器人代削了〉

    九龍壁位於大同市大東街,建於明洪武25~29(1392~1396)年間,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的照壁,是中國現存九龍壁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小小的長方形院落,只見大大的九龍壁橫陳對面,由鐵欄杆圍起來,還隔著一道乾涸的溝渠,此外別無長物。這堵九龍壁東西長45.5公尺、高8公尺、厚2.02公尺,在藍底壁身上均匀協調地分佈著九條飛龍,是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瓦片拼貼砌成,均為側向,形態各異,構圖活潑靈動,色彩豐富多變,猶如遊龍戲水,躍然雲天。龍爪只有四趾,且没有尾鳍,由藩王所建,自然得依禮制,四爪、蛇尾,以避諱代表天子的五爪金龍啊。

    壁身上可明顯發現切割、缺損的瑕疵,據說是當地政府因築路需要,於1954年8月將九龍壁拆卸,遷建現址(即從原址僅只南移28公尺),原件、原樣拼接,缺損部分使用灰磚補上,就是眼前所呈現的光景了。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又如何,那年代「建設、進步」當道,擋者披靡,古蹟無言,又能如何?出得門來一看,小郭指著馬路斜對面,就是大同市政當局2011年3月啟動的明代代王府復建工程,頓時感覺像一場荒謬劇,可衷心希望,九龍壁也從此轉運,順勢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3279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