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24 22:22:10瀏覽1274|回應0|推薦5 | |
懸空寺位於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始建於北魏時期(491年),巍巍挺立懸崖之上已歷1500多年,是中國僅存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唐朝開元23年(735年),李白到此遊覽,懸空寺下巨石壁上「壯觀」二字留下他的讚嘆;明末崇禎6年(1633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訪,則稱之為「天下巨觀」;以「壯觀」、「天下巨觀」來形容,可說是對懸空寺選址之險、建築之奇、結構之巧的最佳禮讚。 〈懸空寺的門票正反面、印上懸空寺全景的明信片,這幅全景正好可作為「選址之險、建築之奇、結構之巧」的最佳註腳〉 懸空寺嵌在翠屏峰半山腰,山腳下渾河的水悠悠流過千年,右側建了水庫,是新生事物,面臨的山谷景色則亙古依然,狹谷山崖仍然如當年般挺拔高聳,棧道穿過峽谷而來,迎面一端立有石碑,標示「北魏棧道」,另一面則寫上「天下巨觀」,指的就是河對面的懸空寺。這樣的地理位置,說明自古以來這條山谷棧道就是北去大同、南上五台山的交通要道,在此建寺,大概也是為了方便來來往往的遊人、信徒祈福進香吧。山谷兩側屬北嶽恆山山系,岩石峭壁,氣勢懾人。翠屏峰尖聳入雲,看起來絕大部分是裸露的堅硬岩壁,間雜些許綠色草被,卻以「翠屏」為名,顯然言過其實,或許描述的是已往的景觀吧。
跟著大部分遊客,依循規劃的參觀路線,從峽谷另一頭跨越渾水橋,走過綠地花圃,在「壯觀」巨石處仰望懸空寺,它鑲嵌山崖裡,臨空雄峙,益發覺得壯觀,也唯有壯觀足以形容。「徐霞客遊記」中生動地描寫著登臨懸空寺所見所感:「仰之神飛,鼓勇獨登,入則樓閣高下,檻路屆曲,崖既矗削,為天下巨觀。而寺之點綴,兼能盡勝,依岩結構,而不為岩石累者僅此」,時至今日,這段話仍然傳神地道出遊人參觀懸空寺的心聲感觸。從登階而上、跨越窄窄的山門後,眾人魚貫而行,謹慎地走在狹窄的通道之間,逐層往上時,眼見一枝枝弱不禁風的垂直木椿支撐著整體木構建築,難免心頭起疑,這可堪依靠?怯生生探頭下望,壁立千仞,頓覺腳軟心寒,尤其遇到逆向而來的遊客(標識不清楚所致)、必須錯身而過時,更是提心吊膽,深怕失足。 當地俗稱「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描述觸目所見的垂直木椿,像障眼法般,讓人直覺以為是木椿支撐著懸空寺攀附在峭壁上。地陪小郭說,真正承重支撐的,是較不明顯的橫向木柱,古人是花大功夫臨空垂降、挖掘坑洞,將木柱水平地深深嵌入岩壁的,這些木柱使用當地特產的鐵杉木,浸過桐油加工而成,防腐且不怕白蟻蛀咬,所以能歷經一千多年而不朽。為證明此一說法,小郭要大家試著去輕輕碰觸、推推木椿,果然很有彈性,好像是可以活動的,可誰也不敢真的去推動它們,性命交關啊。 懸空寺是一院兩樓佈局,高低錯落,但都有棧道階梯相連。從山門進入,是一狹小長方形院落,歇山頂鐘樓、鼓樓各據一端,隔空相望。規劃的參觀路線就從後棟進、前棟出,遊客循序由後棟攀梯而上,沿曲廊前行就是中央棟樓,由一層純陽宮、而二層三官殿、而三層佛堂,復經棧道連接到後進樓,一樣有三層,底層是五佛殿,中層是觀音殿,上層為三教殿,供奉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神像,同殿祀奉佛、儒、道始祖的場景,實屬罕見。行走窄道間,眼見山崖險峻、木構輕巧,越往裡頭走,越發讚賞造寺之巧奪天工、佩服古代工藝的樸實精巧,雖然臨深履薄的感覺如影隨形,可就是忍不住想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多看幾眼。 〈寺內塑像很多,形體豐滿、色彩斑斕、神采動人,風格、神韻與雲岡石窟所見塑像雷同,一看就能連想到是北魏同一時期留傳下來的作品,惟都立有「禁止攝影」牌子,只有此處沒有牌示,當下毫不遲疑就按下快門、留下記錄。〉 〈下山途中,遇見這位挑水上山的老先生,山上人家用水得靠他每天挑7趟水,幹活辛苦喔,可是看他腰骨健朗,模樣似絲毫不以為意。〉 〈仰觀鐘樓、鼓樓,已空空如也,木質紋理仍清晰美觀〉 〈「霞客遺跡」亭是紀念徐霞客壯遊而特地興建的,許是推崇他實地踏勘地理的貢獻吧;位在古棧道上,面對懸空寺,亭下臨河邊,有「懸空寺」勒石,是遊人爭相留影的好位置。抵達時,遊人群集,爭先恐後佔住有利角度攝影,只好等到參觀結束、臨離開前,抽個空檔搶拍,留下到此一遊的紀錄。〉 〈應縣木塔的門票正反面,飯店製作呈展的應縣木塔模型唯妙唯肖〉 應縣木塔是一般通俗叫法,正式名稱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佛宮寺境內,建於遼代清寧2年(1056年),已巍然聳立950多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木塔為正八邊形,外觀有五層六檐,五層中內涵四個暗層,實際共有九層,矗立在4公尺高的石砌台基上,塔高67.31公尺,底層直徑有30公尺。目前以保護文物為由,只開放參觀木塔最底層,二樓以上重點文物則製作看板,圍著木塔台基周圍排放,供遊客參觀瀏覽,聊勝於無。 〈進入佛宮寺的大座牌樓及其巨型斗拱很可觀〉 木塔底層南北各開一門,參觀時,由前門進,後門出,裡頭昏暗,不準攝影。迎門便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高11公尺,莊嚴慈祥,俯視眾生,即之也溫,頭頂部一座精美華麗的藻井,牆壁上畫有佛像,隱隱約約仍可見其色澤鮮艷,風格看起來是北魏時期以降一脈相傳吧。從後門出來,回頭一望,釋迦牟尼佛的背影也妙不可言,就從門外捕捉住印象吧。 小郭說,木塔的設計是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的斗拱建築結構技巧,全塔共用了54種斗拱,將樑、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二樓以上都設置欄杆圍欄,每層都有木質樓梯,原本遊客可以逐級攀登,直達頂端,憑欄遠眺,北嶽山河風光盡收眼底,是非常賞心悅目、引人入勝的景色,如今則只能憑空想像啦。即使如此,木塔的外觀仍有可觀之處,首先,抬眼審視重簷、斗拱,鑲嵌、穿插得如此精巧細密,不得不讚嘆古代工匠手工的靈巧,令人嘆為觀止。其次,歷代名人造訪,掛匾題聯不少,筆力遒勁,寓意深刻,特別是正面最頂端兩層分別掛上明朝兩位皇帝的匾額:一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4年(1406年),登城觀賞時,親題「峻極神功」,一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3年(1508年),登木塔宴請將官時,題書「天下奇觀」,有皇帝加持,更為這座偏遠木塔增色。 此外,木塔飽經風霜、地震、雷擊的摧殘,竟然屹立不搖,何以致之?小郭說,學術界多年論證,迄無定論,但一般咸認為內外層交互支撐、結合的木質結構,才使它免於歷史上多次大地震的劫難;塔頂作成八角攅尖式,上立鐵刹,除使木塔顯得更宏偉壯觀外,無形中發揮了避雷針的功能,應當也是護塔的無名英雄吧。小郭還說,更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木塔維修時,發現了一批遼代的珍貴古文物,其中有兩枚佛牙舍利和遼代木版印刷本、手抄本經卷,是研究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寶貴資料。說出來吊胃口的,此行當然無緣得見,寄望有朝一日的緣分吧。 〈往木塔途中,在人行道遇見兩、三輛摩托車攤販,後座滿載著、垂掛著成串的蒜頭,向路人兜售,販賣成串的蒜頭和我們習見的顆粒散裝方式,呈現截然不同不同的景象,覺得有趣。〉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