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0 17:54:37瀏覽590|回應0|推薦3 | |
旅程接近尾聲,由靈石北上太谷,參觀孔祥熙故居後,直奔太原附近、有「三晉第一名勝」雅號的晉祠,祠內聖母殿、獻殿和魚沼飛梁三大古建築,以及號稱「晉祠三絕」的周柏、難老泉、聖母殿內宋代彩塑侍女像等重要景觀,令人印象深刻,真是難以忘懷。 孔祥熙故居座落晉中市太古縣城上觀巷內,大約建於清乾隆至咸豐年間,是太谷城内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朝中葉宅院,保留著當年晉商建築風格,原屬於太谷士紳孟廣譽,孔祥熙於1930年購來作為宅第。孔宅坐南朝北,正院、廚房院、書房院、戲台院、墨莊院、西花園等目前仍保存完好,東花園則部分殘損廢棄。主體建築都是斗拱飛椽,雕樑畫棟,美觀大方,各院落間有垂花門、寶瓶門、八角門或月牙門串聯相通,隔牆則用多種造型的窗户裝飾,整體感覺典雅美麗。但是,參觀過靈石王家大院後,這座宅院就不算什麼了。 無論在平遙、祁縣、太古或靈石的晉商宅第,其建築格局大同小異,差別只在規模大小、豪奢程度,時過境遷後,成為售票進場的景點時,則要看現存狀況保存得如何了。孔氏故居屬於保存完好類,更特出的賣點是,1934年蔣公曾到此居住,有蠟像呈現,有照片陳列,還保留著當年住宿的房間、起居室、院落,大概「蔣幫、蔣匪」的年代已經遠揚了吧。其實,連主人一家真正住在此處的時間都不長,但現場以圖文併列方式,詳細介紹孔祥熙生平事功的看板,卻也是展覽的重點,還頗為用心地烘托出孔氏生在太古、回饋鄉里的故事。此外,就是隨意擺置的一些家具和專門闢室陳展的「歷代貨幣陳列室」了,如此而已。 〈窄巷內,孔宅對門重門深鎖,但「吉」字裝飾的女兒牆也頗有看頭。鄰近處,冒出一座白色高塔,看起來像是晉祠內舍利生生塔的山寨版。〉 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原是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的,建於何時目前難以考證,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已出現有「唐叔虞祠」的記載,由此看來,距今至少有一千好幾百年了。晉祠歷史可以上溯到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後人在晉水源頭建了唐叔虞祠以為紀念,於是,晉祠傳承至今。但自北宋仁宗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和魚沼飛梁後,祠區建築佈局大為改觀,之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台等,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次第完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反而退處次要位置了。為母則強,兒孫孺慕膝下,想來也是理所當然。 終於擺脫陰雨糾纏,踏入陽光普照的晉祠,第一印象就是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掩映於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的環繞中,擁有建築園林之勝,既像皇宮內苑的堂皇,又似寺廟道院的莊嚴。是日,由晉祠正門進入,沿中軸線,走過水鏡台、跨越智伯渠的會仙橋、金人台、對越牌坊、鐘鼓二樓、獻殿和魚沼飛梁,直抵最裡側的聖母殿,是遊客參觀的核心精華區域。聖母殿北面有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宮,南面是水母樓、難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個建築群佈局緊湊嚴密,古蹟文物美不勝收。半天時間跟著地陪流連其間,再怎麼喜愛,也只能選擇重點、走馬看花罷了。走過許多地方後,仍然覺得晉祠是一處會讓人喜歡、值得作好功課,慢慢品味細嚐的地方,是屬於有機會時,肯定會想再度來遊、好好欣賞的所在。 (想臥遊、一睹為快?請上晉祠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chinajinci.com/xnmy/tours/old/index.html) 天高氣爽,觀賞三晉古文物,確實是賞心樂事,爰整理地陪導覽、參觀雜記,臚列一二如下: 水鏡台是晉祠中軸線最前端,面向金人台、對越牌坊、獻殿、聖母殿,是戲台,重檐歇山頂,四周迴廊,呈現出殿、台、樓、閣四種形式合於一身的建築風格。兩孔圓窗,好像注視遊人的眼睛,又似提醒遊人要多用眼睛,觀看動人心弦的三晉文物,以免失之交臂。正額「水鏡台」是清乾隆翰林、書法家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另有「三晉名泉」匾,是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侄兒,一武一文,一前一後,各題一匾,傳為佳話。(按:晉祠三大名匾是指「水鏡台」、「對越」、「難老」) 智伯渠貫穿全祠,蜿蜒流淌成弧形,渠上建有小橋八座,以連通兩岸,會仙橋即為其一,建於明代,單孔拱橋,未見出色。但從大門至聖母殿的主轴線,和渠水就交匯於此。智伯渠緣於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攻取趙襄子的綵地,開鑿挖渠,引汾、晉二水水灌晉陽,這就是歷史上揭開三家分晉的序幕,終結春秋、開啟戰國時代的晉陽之戰。眼前所見智伯渠,是後人在舊渠基礎上加以修築疏濬,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晉祠園林建築或傍水、或跨渠上,構成一幅優美生動的山水空間,智伯渠增色於無形,扮演著稱職的角色。 赫赫有名的唐碑亭,居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平常三開間捲棚小殿,那裡頭可是陳列著晉祠三大鐫刻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手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喔。緣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唐,貞觀20年(646年)正月26日,唐太宗到晉祠酬謝叔虞神恩,留下這座我國現存最早的行書碑,開了行書上碑之先河,歷來均視為書法珍品,難怪書法篆刻愛好者將之奉為晉祠第一珍寶。 〈「晉祠之銘並序」行書碑上建有小亭,名為「貞觀寶翰」亭〉 全文1203字,頌揚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朝的文治武功,論政兼抒情,富有哲理。北面牆上有唐太宗的石刻画像,已呈斑駁。東面牆嵌著杜甫詩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好像是說唐太宗的武功再盛,終究不若文章流傳千古啊。(按:晉祠三大鐫刻是指「晉祠之銘並序碑」、十方奉聖禪寺「華嚴石經」、舍利生生塔塔院「柏月山房記」) 唐叔虞祠又稱晉王祠,奉祀晉國開國諸侯姬虞,在聖母殿北方,是一座尋常三開間、兩進、紅牆佈瓦的庭院,恍若終日守望著不遠處的母親,不敢僭越。主體是清乾隆年間營建,但主殿則是元構,所以中廳兩側沿牆壁,擺放有14尊元代樂伎彩塑,在木柵保護下,静静地佇立著。這些樂伎都是泥塑,全是仕女,身着華服,頭戴鳳冠,手持笛子、琵琶、三弦、笙、鈸等不同的元代管弦和打擊樂器,猶如一組完備的樂隊,對研究元代雜劇和古代樂器者來說,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非常難得。(別問照片如何拍攝,只記得要快照,搶鏡頭啦。會心一笑即可。) 〈昊天祠是三清道觀,也奉祀玉皇大帝、關公,「如天之平」匾是不會讓人搞錯的標記,與唐叔虞祠、唐碑亭在同一區塊,也被稱為關帝廟,因關公是山西運城人也。〉 金人台又名蓮花台,為平面正方形,中間一座琉璃瓦小閣樓,四周圍欄,四角落各立有一尊鑄鐵鐵人,造型獨特,威武雄壯,稱作護祠金人,用以鎮水護祠。其中西南隅的鐵人是北宋紹聖4年(1097)所鑄,年代久遠,歷經風霜雨雪,仍然厚重油亮無鏽,顯示孔武有力、勇猛沉穩的力道,古代冶金術已具有如此造詣,足以自豪。有兩尊左手齊肘處已遭斷肢,不知道何時遇劫,唉,到處都有糊塗愚昧的人,他們可知道破壞的是千年古物? 對越牌坊造型優美,結構壯麗,雕刻精細,建立於明萬曆4年(1576年),是書法家高應元為報答、宣揚母德所建的功德牌坊,既是頌揚唐叔虞之母邑姜母德高尚流芳,亦為其母消災免難、報恩祈福,故命名「對越」,自行執筆,筆勢雄渾有力,被列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獻殿始建於金代在定8年(1168年),作為祭祀時陳列供獻祭品的場所,單檐歇山頂,斗拱簡潔,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後明間敞門,四周寬厚楹牆上安置直櫺柵欄,乍看之下,直覺其外觀酷似涼亭。古人建造如此大廳,完全採用木頭和榫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固,工藝精巧,令人讚嘆。 魚沼飛梁連接獻殿和聖母殿,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池中豎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著斗拱和梁木,以承托十字形橋面。橋平面呈十字型,東西向是連接聖母殿與獻殿的通道,東側台階旁有鑄於北宋政和8年(1118年)的鐵獅一對,勇猛逼真,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整體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地陪說,想想看,當年獻祭的諸侯公卿走到十字形橋中央,就像走在伸展舞台上,成為萬眾注目焦點,那可是多麼光彩顯耀、求之不得的事啊。這種奇特造型的十字形橋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畫中亦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對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者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模型範例,很有價值。 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前臨魚沼,後倚懸瓮峰,是現在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黃綠琉璃瓦、雕花脊獸,四處匾額高掛,繁不勝看。四周圍廊,前廊寬敞,殿前8根廊柱上,各盤踞1條木雕蟠龍,昂首蓄勢欲飛,雄偉壯觀。殿內柵欄重圍,保護著宋代的43尊彩塑,隱約可見聖母鳳冠蟒袍,神態端莊,端坐木製的神龕里,另42尊侍從分列龕外兩側,據說,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飲食起居,或梳洗洒掃等,神態自然,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十分生動。宋代彩塑藝工技法高超,名揚中外,這批塑像當是箇中精品。 周柏位在聖母殿左側,那三棵粗壯的側柏,被種植於西周時代,樹齡都有三千歲了,歷經滄桑,依舊蒼勁挺拔,枝葉常青,故明末清初書法家傅山讚嘆為「晉源之柏第一章」。其中一棵昂首挺立,枝枒斜出,另兩棵斜倚在直立的側柏上,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40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因側臥樹形,如蒼龍欲飛,又稱為「臥龍柏」。據記載,北側周柏稱龍柏,南側原本有一鳳柏,聖母殿位於龍鳳柏之間,可惜鳳柏在清道光年間,不知何故被砍伐,真是可惜了。 難老泉亭在聖母殿南面,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明嘉靖年間(1552~1567)重建,八角攢尖頂,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水溫保持在攝氏17度,因此得名「難老泉」,是晉水主要源頭。棚頂懸掛著「難老」匾,是「晉祠三大名匾」之一,為明末清初書法家傅山所題。另掛有「晉陽第一泉」匾,則是清康熙年間劉江所書。〈源頭上有明嘉靖42年(1563年)建造的水母樓〉〈十方奉聖禪寺原為唐尉遲敬德別墅,唐武德5年(622年)改建為寺。寺北浮屠院的舍利生生塔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16年(1751)重建,八角七級,高30餘公尺,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登塔憑倚遠眺,「寶塔披霞」為晉祠外八景之一。〉 晉祠的參天古樹很搶眼,一進門就給人深刻印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周柏,其實關帝廟內的隋槐也不遑多讓,而園區裡千年唐槐處處,更是賞心悅目。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鬱鬱蒼蒼,生機勃勃,濃蔭四布,匹配晉水泉源,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使晉祠景色益發優美,老樹實功不可沒。 最後的晚餐在山西會館,欣賞了一場高水準的麵食秀,由年輕師傅騎著獨輪車進來,頭頂著麵團,雙手飛快地表演刀削麵,然後好幾套把戲出籠,難的是都是騎著獨輪車完成。壓軸是拉麵,眼看著麵團又揉又拉,不一會功夫就拉出好長好長的麵來,手功熟練,動作快速,真令人嘆服。 當想起該是回家的時候,也就該機場上陣了,太原機場載不動滿滿的壺口瀑布、晉祠古文物的回憶,且在免稅店買瓶汾酒,回家買醉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