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11 17:39:03瀏覽985|回應0|推薦2 | |
如同16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時一樣,我們的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之旅也是從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A-Ma Temple)開始。媽祖閣(1)位於澳門半島南端西側方,始建於1488年,是澳門三大古剎中年代最古老的,葡萄牙人登陸時,已經是當地及附近漁民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至今仍有原建築物保存、且有實物可考,尤為寶貴,故為澳門世遺之中排名第一的標誌性建築文物,連Macau之名也來自這座古老的廟宇呢。(以下文章內地名後用(1)、(2)、(3)...標註的,係列世遺名錄標的者) 媽閣廟前地(2)是臨海廣場,左前沿是海事博物館。廣場不算小,有葡式小石磚呼應海濱環境,鋪設成大片波浪形圖紋,與媽閣廟窄小的山門形成強烈對比。廟前一對石獅坐鎮山門,山門的龍脊飛檐凌空,讓廣場正好展現了澳門中西交融的特徵。 〈媽閣廟和媽閣廟前地同屬世界文化遺產,有點奇怪,但澳門有多處建築文物前的廣場,就是單獨列名、一起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見多了也就不怪了。正如葡文是官方語言,官方文書、街道路標等到處可見,連公車廣播也穿插葡萄牙語,實際上,連當地年輕人聽得懂的也不多了,這現象還真是有趣。〉 整座廟宇依循山勢修築,穿過廟門、花崗石牌坊,緊貼著的,是中式設計的大殿(又稱正覺禪林,維修中,未開放)、石殿(又稱神山第一殿)。走入「覺路」圓拱門,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抵達最古老的弘仁殿,是就巉岩巨石間的石窟鑿建而成。自弘仁殿至最高處的觀音閣,沿途山崖有不少石刻,楷草篆隸,諸體俱備,風流可觀。各建物受限地形,小巧玲瓏,腹地都不大,但茂林修竹,林木蓊鬱,優雅宜人,繞行山徑台階一周並不覺得累,反而是香客焚香膜拜、遊人駐足攝影,都需在侷促空間裡擁擠週旋,才真是累人啊。 〈很容易錯過的,是僻處一隅的「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和藏於大樹後方巨石上的帆船雕刻,但這兩項是極富紀念性的文物,以及華麗繁複、雕工精細的「萬派朝宗」牌樓,都很有代表性,且值得詳細觀賞品味。〉 海事博物館展示著昔日澳門漁民的生活情況,陳列了許多艘葡萄牙傳統船隻、中式帆船、內港魚欄等模型,戶外還擺放一艘龍船,呈現著澳門歷史與大海之間的密切聯繫。那天,還遇上老師領著一群小朋友在戶外教學,反映出澳門人對自己歷史的關注。「鄭和七下西洋」有豐富的圖文展示,佔著許多展區,這樣光彩的歷史榮光,相信澳門人也覺得與有榮焉,看了就高興,真是遺憾之後的歷史發展軌跡無法重來。 出媽閣廟右轉,走入媽閣斜巷,當年葡萄牙人曾在此地築起城牆,現已拆毀。沿陡坡前行,即可見到1874年落成的港務局大樓(3),這幢黃白色系、兩層樓高的建築高聳於石牆上,黃色外牆圓柱、點綴白色窗門飾帶、穆斯林式穹頂尖拱環繞的迴廊、白色通花鏤空圍欄,是澳門少見的典型阿拉伯建築風格。 當年用作為「摩爾兵營」,是自印度來澳門的警察駐紮營地,俗稱「水師廠」。那天值勤的警衛來自尼泊爾波卡拉,正是廓爾喀傭兵的故鄉,幾年前曾經到過那兒旅遊(http://blog.udn.com/jkt19813/23408788),萍水相逢,攀談愉快,不免連想到當年所謂摩爾人是否也就是廓爾喀傭兵?山坡地裡不靠海的港務局大樓,似乎只有草地上鑲嵌的錨還可與港務連上關係。 順坡而下,到亞婆井前地(4) (Lilau Square),葡文Lilau意思為山泉,是當年主要水源,此處已靠近內港,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周遭環繞著葡式民居公寓和裝飾,葡人民謠曾流傳如此說法:「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可以想見葡萄牙人有多麼流連澳門。廣場古木參天,濃蔭蔽日,老者 亞婆井前地前方巷內不遠處,是鄭家大屋(5),一座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特徵、又糅合了很多外來文化影響的中西合璧大宅院,是千真萬確的大屋喔,寬大院落間隔著重重房舍,櫛比鱗次,據說最多時期同時住著300多人哪,這數據足以讓人想像它有多大吧。從屋內楹聯的落款日期推測,鄭家大屋由鄭觀應之父鄭文瑞開始興建的時間,可以追溯至同治8年(1869),大屋屋頂、樑架結構、窗櫺、攏門等是中式建築手法,但室內天花板的處理、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外牆抹灰等則明顯受到西方影響。進入大門,右側牆面嵌著「福德正直之神」(土地公)牌位,稱作「旺相堂」,祈求「生財、生子,添福、添祿」,顯示廣東人非常傳統的一面。 古老斑駁的木門,窗戶上、屋簷下處處精雕細琢的雕刻彩繪,二樓「餘慶堂」後廳的12扇精美屏風,以及隨處可見的對聯字畫,都值得細細品味。尤其值得推崇的是,鄭觀應於1886年起撰述盛世危言,鼓吹富強救國的維新思想,當年諒有不少仁人志士受其啟發。雖為一介平民商賈,但確如「通奉第」前的對聯形容,鄭家大屋有「前迎鏡海 後枕蓮峰」的豪氣。(請參考其網頁: http://www.wh.mo/mandarinhouse/cn/ ) 循著亞婆井前地旁的亞婆井街,一條幽幽小徑,一路斜坡走上西望洋山。這座澳門半島西灣湖邊的小山丘,海拔不過62.7公尺,卻是澳門第三高地,登上山頂確實可西望洋,眺望西灣湖、南灣湖、澳門旅遊塔、岸邊的賭場酒店和西灣大橋,澳門美景可盡收眼底。葡萄牙人於1622年在西望洋山建砲台,以防禦荷蘭入侵,砲台旁設置聖母小教堂供士兵祈禱彌撒之用。1892年砲台拆卸,教堂逐步擴大、修繕,至1935年,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高若瑟重建教堂和主教私邸,呈現目前哥德式建築的規模,所以被稱為主教山聖堂,因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而被列為澳門文化遺產。教堂和左側的尖塔鐘樓,線條簡約,灰色外牆,但古樸莊嚴,宏偉氣派,教堂廣場前端一座大理石聖母望洋塑像,配上前方山腳下一大片無限的美景,想當然成為當地新人婚紗外拍的好景點,那天,我們逗留約個把鐘頭時間,前往拍婚紗的新人竟然有五對之多!是結婚的好季節吧,不過,想取個不受他們干擾的角度攝影都不容易喔。 〈教堂廣場約有270度的視野,可俯瞰美麗景色:澳門旅遊塔和西灣大橋是最突出的景點,跨海大橋像一條巨龍飛竄到氹仔;林立的酒店大廈中,造型最特別的當屬新葡京酒店了,圓頂尖塔像自含苞待放的花蕊間竄出,與鄰近宏偉的中國銀行大樓爭鋒;插著紅旗的紅色洋房,隱約樹林裡,不怎麼起眼,那是澳門特首的官邸。主教山不算高,卻有地利,獨攬美麗靜謐的澳門。西望洋聖堂及主教私邸只開放到17:30,想看夕陽、夜景,只能到下層半弧形的西望洋聖母眺望台了,不過受樹葉環境遮擋,視野不如教堂廣場寬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