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01 22:25:38瀏覽1589|回應0|推薦3 | |
會想去路環,這個澳門最南端的小漁村,是為了品嘗紅到台灣的安德魯葡式蛋塔。搭巴士去,閒逛路環漁村,同樣是在澳門,卻完全不同於路氹的紙醉金迷,也不同於澳門半島市區的擁擠繁華,咫尺之隔卻像兩個世界,賭場那些種種喧鬧擾攘好像都和路環無關,它始終維持著純樸小漁村的原貌,反而讓到此一遊的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環和氹仔原本是分開的島嶼,因為填海造陸,已經連在一起了,填海新生地的路氹現在是澳門威尼斯人、澳門百利宮、新濠天地、澳門銀河、澳門金沙城中心、澳門百老匯、澳門巴黎人、澳門國際遊艇會等許多新興娛樂酒店的聚集區,且填海工程仍然持續中,而路環依然維持著漁村本色,讓澳門擁有僻靜一方的桃花源。澳門旅遊局發行的「論區行賞步行路線」觀光地圖,其中「路環鄉情 思古尋幽」單元有清楚的景點和食肆介紹,我們就參考著規劃行程:搭公車到路環恩尼斯總統前地,沿海線開始步行,順路參觀聖方濟各聖堂、圖書館,走到譚公廟,由山線折回,經天后古廟、安德魯餅店、三聖宮、路環碼頭,範圍其實僅只在路環西南部舊市區一隅。以下就順序介紹路環所見所聞: 路環原屬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葡萄牙於1864年佔領澳門後,當一百多年前澳門半島逐漸發展成中西方貿易交匯處時,路環島還是一個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1910年間葡兵與海盜大戰,才好不容易將海盜驅逐出境;路環聖方濟各聖堂門前廣場設置「打海盜紀念碑」,很有路環本色的質樸水泥柱,就是紀念這場戰勝海盜之役。 恩尼斯總統前地是馬路中間的公園綠地,面積不大,但串連起路環舊市區的重要街道,是遊客來往必經之地,周邊有多間道地的特色美食、魚產品及社區小店,如葡式蛋塔等。由前地公園往海邊走,沿海岸冷清的 打海盜紀念碑、葡式浪漫波紋地磚前地後方,是路環聖方濟各聖堂,建於1928年,是為紀念四百多年前到中國南部沿海傳教的聖方濟各傳教士。教堂小巧,西方建築揉合中式元素,簡潔純樸,尤其鵝黃鑲白色牆身、海藍色系門窗,鮮明的色彩特別吸睛。 鄰近的路環圖書館約建於1911年,一層樓的建築卻誇張地配上6根豪華粗壯的愛奧尼克圓柱,和鵝黃色牆身同樣醒目。圖書館除為居民提供閱讀空間,門前也貼心地備妥4把靠背長條座椅,如同 路底的譚公廟約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主奉譚公,屬水神,可保佑討海生活人員,相傳譚公常以童子形像顯靈,救助貧苦大眾,而受到漁民信仰愛戴。廟內存放有一艘用鯨魚骨製成的龍船,和廟右側的巨石、崢嶸老樹,同樣引人注目。 經民國巷到天后古廟,這是離島最古老的廟宇,約建於1763年,三間兩進,古色古香,天后久駐在此,庇佑討海的漁民,是保境安民的信仰中心。廟內仍保存歷史悠久的「德垂澤國」匾額、古鐘和酒船,匾額年分依稀可辨認「康熙16年」(即1763年)。 澳門街道上常見古樹,起初不以為意,及至到了路環市區,看到恩尼斯總統前地、民國馬路、打纜街等馬路旁,常挺立著一棵棵粗壯高大的老樹,甚至成排行道樹濃蔭蔽日,才注意到樹身上掛著一張過膠的民政總署說明牌(編號No.0167),標記:「假菩提樹Ficus rumphii,桑科 Moraceae,半常綠喬木,於十八世紀大量種植,為澳門古樹數量最多的樹種,花果期5~9月。」經進一步瞭解,民政總署曾出書「澳門古樹」,記錄古樹有36種、593棵,假菩提樹就有378棵,其中約六成在路環。假菩提樹原產於印度、印尼及馬來西亞,由於葉子和菩提樹相似而得名,屬被子植物門、桑科、榕屬,又名心葉榕,英文名稱Peepul Tree。怪不得在路環市區街道、庭院牆頭到處可見古樹芳蹤,絕大部分就是這批18世紀種植、樹齡都逾百歲的假菩提樹啦,平靜漁村因而益顯綠意盎然、幽深寧靜。 船人街頭、屠場前地小圓環一角,有座小小的三聖宮(又稱金花廟),早於同治4年(1865)就已存在,緣自漁民請來有送子神力的金花娘娘神像到路環建廟,目前供奉金花娘娘、觀音娘娘及華光大師,故名三聖。由廟門對聯「仙靈瑞氣繞塩灣 幸福愉快賜路環」,可藉以知道路環舊稱鹽灣、過去產鹽的歷史,以及居民安居樂業的期望。 沿船人街前行,看到幾家魚貨鋪,這也就是澳門碩果僅存的幾座棚屋,用木材及鐵皮搭建、密密麻麻的木棍支撐,高架在海岸邊,突出於海面上,向海爭地。店家賣海產乾貨、魚乾、蠔乾等土產,據說口碑不錯。 路環碼頭昔日為澳門的公共交通碼頭,是路環往返澳門、氹仔的渡輪停泊處,也有定期航班開往內地,因此碼頭雖小,出入境事務站、海關管理等一應俱全。但隨著路氹連貫公路及嘉樂庇大橋落成啟用,其海運交通作用不再,目前是關閉狀態,只見空蕩蕩的碼頭一直向前延伸,彷彿就要直抵對岸,年輕情侶大剌剌地擁抱在關門前,旁若無人。那天,偶遇一巡邏警員,無事可做,聊起路環碼頭今非昔比,不勝噓唏,他說,隨著橫琴新區的開發,路環碼頭有一天會應情勢需要,重新開放吧。誰知道呢,市井小民任人擺佈,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努力向前。 葡式蛋塔創始於路環,他們也在此間經營好幾家餅店。大部分來遊旅客會在恩尼斯總統前地的安德魯餅店(Lord Stow's Bakery),迫不及待地嘗試正宗的澳門葡式蛋塔,致小店人潮擁擠。我們則選擇在安德魯咖啡店(Lord Stow's Cafe)享用,這位於 澳門怎麼出現葡式蛋塔呢?緣英國人安德魯(Andrew Stow)藥劑師於1979年到澳門,1984年開了第一家健康食品公司,專心研發,結合葡式風格和英國口味,1989年推出鬆脆外皮、奶油狀雞蛋餡料、略焦外表的蛋塔,這款新點心問世,口味大受歡迎,觀光客口耳相傳,「沒吃到安德魯蛋塔,別說你到過澳門」之說不逕而走,當地葡萄牙人尊稱他為爵士(Lord Stow)。安德魯因小小的蛋塔行銷成功,餅店遍佈澳門,風行亞洲多國地區,還榮獲澳門政府頒發「2005年度旅遊功績」勛章呢。世事變化難料啊,這位英國人的傳奇一生。如今他已安息澳門,餅店由其女兒和妹妹繼續經營,可蛋塔風味依舊吸引嘗鮮人群。那天,眼見一、兩位年長老外(究竟誰才是老外,搞不清楚了)常客光顧,無需開口,付錢,拿了蛋塔就走,諒係隱居路環的知音老友吧,安德魯可含笑酒泉矣。 〈路環另一家安德魯的咖啡店─ 安德魯花園咖啡也在附近,店面大得多。〉 走在路環市區,發現街道名稱挺有趣的,如市中心的恩尼斯總統前地,沿海邊的 〈路環漁商聯誼會在屠場前地旁、安德魯咖啡店後方〉 入夜,該告別寧靜清幽的小漁村啦,恩尼斯總統前地冷冷清清,暈黃光影下,假菩提樹婆娑淒迷,想著路環老澳門的樣子未來會走向何方,不自覺涼意襲上心頭。 附記:澳門唯一獲安德魯默許使用相同配方的瑪嘉烈蛋塔店( Cafe e Nata Margaret's),座落新馬路馬統領街金利來大廈17B地舖,是其前妻瑪嘉烈女士所創,蛋塔味道有無差異,未經比較,不得而知。有興趣的,自己去試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