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61127~1201在澳門歷史城區,徒步遊世界文化遺產~8 瘋堂斜巷.澳門國父紀念館.普濟禪院.澳門葡國菜利多餐廳
2017/02/27 20:58:46瀏覽1403|回應0|推薦5

    離開大炮台,轉往瘋堂斜巷,目標是漫步望德堂坊的葡式民房街道和欣賞群聚於此的澳門藝術文創事業景觀,以及周邊的塔石廣場、澳門國父紀念館、普濟禪院等景點,國父故居的吸引力固不待言普濟禪院後花園的「望廈條約」簽訂處亦可為見證近代史發生地點之一。

    望德堂坊俗稱瘋堂區,昔稱進教圍,名稱由來都和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有關。首任澳門教區(1576教廷宣布成立)主教於1568年抵澳後,就在此地建立了痲瘋病院,並附設一所小教堂,供奉聖母望德,成為華人天主教徒聚居處,也是內地教徒為躲避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吸引許多華人在此加入教會,故有瘋堂區、進教圍等稱號。望德堂坊目前已列入澳門政府的重點保護文化財產,核心地標自然是始建於1568年、1886年改建的望德聖母堂,一座簡樸而典型的南歐建築,曾經澳門主教座堂,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另兩座為風順堂及聖安多尼教堂,之前已曾走訪過,風格神似)。教堂對面的大瘋堂藝舍,早年為一所公教學校,也是一幢歷史悠久的建築物。

    瘋堂區內,以瘋堂斜巷這一不甚寬敞的馬路為中心,兩旁長方形街道區羅列著許多葡式民房建築,外牆刷上鮮明的紅色或黃色,馬路和人行道地板鋪上各式漂亮的葡式花紋地磚,歐陸式街燈古意盎然,令人不禁興起一陣懷舊思古念頭。但街道兩旁不時出現的許多藝文活動看板,也成為明顯的街景,沒錯,現在澳門政府定位此區為文創產業孵化點,眼前已是文藝創作者群聚的社區,其中,「瘋堂十號創意園」和瘋堂斜巷8號的仁慈堂「婆仔屋」最足以為代表前者,裡頭設有兩個展覽廳、許多小型展室,還有藝術教室、圖書室等,是許多藝術家的開放工作室。後者是一棟黃色葡式住宅庭院,院子裡有兩棵巨大的百年老樟樹,枝椏崢嶸,綠葉茂盛成蔭,環境顯得格外清幽美麗,裡頭有藝術表演及創意產品的展覽廳,也有高檔葡國菜餐廳,洋溢著濃濃的文藝氣息。

    這樣的藝文氛圍,連荷蘭園正街(或稱荷蘭園大馬路、葡文直譯為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上的韓系連鎖咖啡店「TOM N TOMS COFFEE」也不遑多讓,店裡2樓正上檔黎雪穎的「異想空間」畫展,畫家異想天開,把城市生活周遭幻化成迷人空間,像是苦中作樂呢。餐廳空間算寬暢舒適,點了蒜泥奶油麵包、韓式烤肉捲餅、披薩薄餅等,咖啡、餐點尚可,幸好還有藝文空間在。

    順著荷蘭園大馬路走向塔石廣場,路旁邊一整排黃色或棗紅色漂亮的葡式建築,是澳門文化局、中央圖書館、澳門檔案館、塔石衛生中心、藝文館等政府機構,都開放參觀。澳門檔案館正辦理「凝影存圖─ 澳門與亞非葡語地域攝影明信片」展覽,展出館藏的澳門和安哥拉、莫桑比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葡屬印度、葡屬幾內亞、東帝汶等地20世紀初期的攝影明信片,昏黃陳舊的老圖片呈現著當年有關城市的建築風貌、民族風情、自然和經濟景觀等等,透過鏡頭,跟著葡萄牙殖民腳步,彷彿上了一堂歷史地理課。

    舊西洋墳場(又稱聖味基墳場)位於西墳馬路上,建於1854年,是早期澳門葡人死後安葬之地。綠色外觀的聖彌額爾小堂迎門而立,老教堂建於1874年,原貌維持迄今,簡單素樸,聖壇正面的彩色玻璃自然成為吸睛焦點。墳場內墓塚密布,排列整齊,許多墓碑除往生者塑像,還裝飾著十字架、天使浮雕等,造型典雅,不覺陰森。其實墳場座落澳門歷史城區北端、半島中心部位,離大炮台、荷蘭園大馬路不遠,周圍附近都是高樓住家,好像大家和平共存,陰陽都是厝邊好鄰居,不以為忤。像這樣許多不同風格的葡式建築、浪漫歐式風情的特色區塊,優美寧靜又很有文藝氣息,觀光人潮不多,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我們國父孫中山先生與澳門淵源極深,他在此懸壺行醫(1892年鏡湖醫院行醫、創設中西藥局、開設診所)、針砭朝政、宣傳革命(1893年創鏡海叢報)、建立革命據點,以及家人親屬在此安居,可謂千絲萬縷,連澳門旅遊局都發行「孫中山先生史蹟在澳門及世界遺產之旅」的宣傳摺頁,以「澳門─ 孫中山 邁向世界的門戶和踏入社會的舞台 偉人史蹟在澳門及世界遺產之旅」來開場呢。

國父在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史蹟首推「澳門國父紀念館」,原是孫先生胞兄孫眉於1918年在澳門望廈龍田村購置的舊宅,供作孫先生元配盧慕貞及其家人之寓所,1930年受附近澳門總督官邸火藥庫爆炸波及,孫先生哲嗣孫科利用葡澳政府的賠償金,斥資於1933年在文第士街1號現址,蓋了這座3層樓伊斯蘭教摩爾式住宅,一直到195297盧夫人86歲逝世,都居住在此地。19584月,以澳門國父紀念館為名開放,門前匾額由于右任先生題字。館內大部分房間保持原有布置,展示孫先生在澳門行醫時所用的物品、在廣州起義時使用的家具,還有孫先生生前的照片和懸掛著許多真跡,看到孫先生手書的禮運大同篇、「天下為公」、「博愛」、「知難行易」等耳熟能詳的警句,特別有感。一樓正廳壁爐上,立著孫先生半身像,上懸「天下為公」,兩旁掛「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左右各6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看見這樣子的情景,心裡一陣感動,這兒恐怕是澳門唯一可以公開展示我們國旗的地方了。館外花園也豎立了一尊孫先生全身銅像,背後牆壁上同樣是「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銅像是日籍友人梅屋莊吉獻贈,由日本雕塑家牧田祥哉所設計,在綠樹環繞之中,簡單而自顯莊嚴,先生追求「天下為公、博愛」的理念躍然於館內外,尤其令人動容。

 

此外,孫中山先生行醫的澳門鏡湖醫院前(在鏡湖馬路,離紀念館不遠),立著先生全身塑像;澳門政府闢建的「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在何賢紳士大馬路,臨鴨涌河,對岸即為珠海市)也立有一尊孫先生塑像,此次無緣造訪,留待下回機緣吧。

    由紀念館出來,再順著荷蘭園大馬路走到普濟禪院,因為時間已晚,而廟宇老舊,同行者覺得陰森森的,氣場不對,感受不佳,所以像急行軍般,匆匆瀏覽。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與媽閣廟、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古廟,確實有夠古老。據說,禪院初建於元朝,由禪院現存「天啟七年七月吉日立,祀壇」的石碑(1627)看來,明朝時期已存在,殆無疑義。禪院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長壽佛殿、觀音殿,殿堂間懸掛的匾額都已經黝黑陳舊,字蹟依稀仍可辨,此外,禪院的建築、雕塑和碑廊留存的歷代名家書畫和文物都已列為澳門的重要文化財產,惟限於時間,只能走馬看花,匆匆而過

    但禪院後花園內的一張石桌、四條石凳,則因其旁樹立著「中美〈望廈條約〉簽訂處」說明牌,讓我們駐足良久。回顧這一段歷史,鴉片戰爭爆發後,美國派遣加尼率領東印度艦隊來到中國沿海,得知中英已經簽訂了「南京條約」,便要求美國也要享受最惠國待遇,沒有獲得清政府同意,於是將消息傳回華盛頓,當時美國總統約翰·泰勒在國會要求下,派遣外交官顧盛於18442(清道光24)來華,作為商談建立新經濟關係的特使;顧盛到達澳門後,於618同清廷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在顧盛的威脅訛詐之下,耆英被迫於73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也稱作「望廈條約)和「海關稅則」,使美國在華享有如英國的同等權利,甚至進一步擴大關稅協定和領事裁判權的範圍,規定稅率變更須經美國領事官同意,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經濟,使清朝無權審理美國國民的犯罪行為,司法權力全部消失,使美國兵船能夠在中國港口任意「巡查貿易」,侵犯了中國的領海權等等,可謂不平等條約之甚。禪院特地保存當年簽約的石桌石凳至今,讓後人記得這段沉痛的歷史,提醒國人永遠勿忘國恥。

   心情沉甸甸的,可晚餐還是得吃。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小巷裡頭的「利多餐廳Riquexo」是土生葡人經營的葡式美食餐廳,為晚餐品嘗佳餚的預定地。餐廳是101歲、有「澳門葡國菜教母」稱號的Dona Aida de Jesus和女兒Sonia開辦目前由第三代掌管,專門供應澳門葡國菜的自助餐廳,多次獲得傳播媒體推荐,包括CNN,評價不惡。那天,點了葡國菜招牌的馬介休炒蛋、葡式沙丁魚、木糠布甸等,還有葡式咖啡、甜點,口味稍重,但以品嘗傳統家庭式澳門葡國菜的心情,可說是物美價廉,難怪四十幾年來一直能吸引大眾食客上門。餐廳沒啥裝潢,牆上張貼著菜色和媒體介紹、圖文並茂的照片。店內通常由Sonia和第三代兒女招呼,沒想到快用完餐時,百歲人瑞Aida姍姍而來,步履仍然穩健,除了耳背,看樣子身體還算硬朗。母女情深,Sonia說,只要天候許可,老母都會來店裡坐坐,與人家聊聊天。我們的邂逅,是意外的驚喜。

    葡萄牙人從大航海時代隨葡國艦隊一路東來,經非洲、印度、東南亞、大洋洲而到澳門,大概是沿途就地取材、兼容並蓄,一路混血的結果,也許就呈現在澳門看到的土生葡人和澳門葡國菜吧:土生葡人臉部輪廓較深,如歐洲人,惟膚色黝黑,則不似歐洲人白晢;澳門葡國菜則是在葡萄牙菜的基礎上,加入熱帶香料如丁香、椰漿、豆蔻、咖哩粉等,當然也融入了中式料理元素,通常只是家裡頭母女相傳的家常菜,卻在AidaSonia母女忽發奇想,推出利多餐廳,一炮打響澳門葡國菜名號,無心插柳,卻造就了今日澳門葡國菜遍地開花的場面喔。

    漫步這方區塊之間,注意到有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澳門退休人仕協會這兩個機構,在華人聚居的區域出現這種性質的機構,也滿合理的,諒係因地制宜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9338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