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7 01:37:24瀏覽686|回應2|推薦17 | |
再者,台灣近年來幫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取名的趨向真是精彩絕倫,讓人拍案叫絕!小寶寶出生證明上填寫的姓名明明就是方方正正的(繁體)中文字沒錯,偏偏就有很多是教人張口結舌的(冷)字。筆者其實也很想舉一些例子來證實我沒亂講,但我自己也不知道那些字的發音為何(慚愧)。再來,我的中文打字系統的選字欄裡大概沒儲存那些(冷)字,只好作罷! 很多時候,大概為人父母的也常為孩子名字裡那些(冷)字所困,叫不出口,索性直接喊他們的代號:〔哥哥〕,〔姊姊〕,〔弟弟〕,〔妹妹〕,有時候在那些疊字代稱前會加上〔我們家〕三字,平添樂趣。 又,台灣新時代的流行走向之一還包括了給國家未來的棟樑贏在起跑點上一事。所謂的贏在起跑點上,就是把家裡兩三歲的孩子送上雙語幼稚園學英文。 我(六年級的)那個年代在小學班上被同學改了(疊字)名一事早就落伍了!現在的兒童只有在家裡被爸媽用上述的疊字代號喊著,台灣大街小巷裡的小小孩(幾乎)各個都有英文名字,這可不是唬人的厲害啊!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得透徹,還在網路上〔寶貝家庭親子網〕的討論區裡向素昧謀面的陌生人請教好聽的英文名字要給孩子安名,如此的個案比比皆是。父母親的用心良苦,教人讚佩! 以下的網頁連結只是幾百篇發文裡的少數,提供看官兒們參考: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818531&bid=8&r=8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709672&bid=6&r=0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687477&bid=4&r=5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667168&bid=4&r=4 前幾年我回台灣探親,約了一些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出來聚聚。因為學校畢業後,大家為了家庭事業各奔東西,平常很難得見面。因此在約定的餐廳相見時,每個人的心情都特別激動,握手擁抱,涕淚相融。 大人的問候禮結束後,群眾的注意力隨即轉移到跪在地上咬父母腳踝的小小孩了。〔來,來,來,我給你們介紹!這是我的寶貝女兒Dorothy! 〕個性活潑外向的陳雅雅捷足先登,搶到用英文名字介紹孩子的頭香。 〔Dorothy?〕我的心沈了一下。地上那個邊爬邊流口水的可愛小女孩兒怎麼看都不像個 Dorothy... 啊反正她老母〔高興〕〔喜歡〕又覺得〔非得〕〔想要〕〔不用這個名字叫她會鬧出人命〕,或者她老母怕我會無法用我粗淺的國學知識正確地發音,把她寶貝女兒的名字給叫錯,有所侮辱,才決定用英文名字來介紹她女兒。 我更不敢提出個人粗淺的英文知識,在美國叫Dorothy的女性同胞大概也快絕跡了吧? 當然,除了個 Dorothy,那一天跟老同學的聚會裡我還認識了Eva, Phoebe, Joan, Rita, Jarrod, Ernie, Meroy...突然之間,我好像乘著一部時光列車,駛入光陰隧道,回到了上世紀西部牛仔片荒野大鏢客超級盛行的年代。好懷念啊! 來到美國後,我發現此地的外國移民可歸兩類: 第一類:懷有〔美國是種族的大熔爐〕意識的移民 這一類的移民,簡言之,就是來到美國以後被〔洋化〕的人。英文(文法)講得比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標準,穿著跟美國人一樣瀟灑簡單,思想跟美國人一樣開放。我身邊的亞洲移民當中屬於這類的,日本人首當其衝。但95%的日本移民(早期的留學生)都保有自己父母給他們取的本名,來到美國之後只是改用英文發音的方法拼字而已。 第二類:忠於〔水果沙拉〕主義的移民: 這一類的移民,簡言之,就是來到美國以後仍舊過著在祖國一般的生活。 四海之內皆有中國人的足跡。咱們龍的傳人炎黃子孫無論遊走到海角天涯,吃的,喝的,穿的,讀的,寫的,全都要一併帶著。即使來到種族的大熔爐,也非得抵死保衛咱家的文化,絕不屈服。 就像是一盤水果沙拉一樣,任你再如何攪拌,中國人永遠是盤裡融不掉的水果。 從〔小台北〕到〔唐人街〕,每一個有華人歇腳的角落,每一個有眼的人都能看見。 只是,跟日本人相反的,來到美國後仍保留著父母取的中文名字之士,寥寥無幾。 就本人的經驗,這是給美國當地人的方便。免得他們無法以正確的發音叫我的名字,有所侮辱。明明白紙黑字大喇喇地寫著〔紅雞X〕的本名,由於母音作祟,美國人都會把〔紅雞X〕講成〔紅仔雞X〕...唉!叫我〔歐巴桑〕比較快啦!吼!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