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4 23:54:52瀏覽8558|回應0|推薦0 | |
余光中〈珍珠項鍊〉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出生,福建永春人。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擔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政大西語系主任,臺大、東海、東吳、淡江四校兼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及系主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外文研究所所長。其間兩度赴美講學,曾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並應邀訪問澳洲各大學。兩度前往菲律賓講學,並赴韓、英、瑞典等國出席各種國際會議,宣讀論文。曾主編藍星詩頁、現代文學等刊物,為藍星詩社的發起人之一。曾獲臺灣文藝協會新詩獎(1962年)、十大傑出青年(1966年)、第15屆詩歌類國家文藝獎(1990年)。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文字創作,自稱此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余光中持續創作逾四十年,除了是當代詩壇健將,亦是散文大家、批評家、與優秀的翻譯家。 張曉風在〈作家如是觀〉一文中,曾說余光中是當代中國作家中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論這種預測是否過於誇大,余光中的詩文在質與量上,的確都是表現極其優異的。余光中在1952年出版《舟子的悲歌》之後,三十三年之間出版了十三本詩集,每本詩集又各有殊異別緻之處,這樣的出版量是許多詩人望塵莫及的,蕭蕭稱此為「奔流」,認為余光中是一種「奔流的生命」。余光中除了詩歌創作之外,亦以散文創作及評論揚名。他的散文抒情敘景,承襲了徐霞客的藝術特徵與精神,陳辛蕙曾指出:「余光中早年遊記散文,以抒情敘事為主,向來感性強烈,不重知性。但自一九八二年〈杖底煙霞〉等剖析山水遊記的論文系列發表,指出徐霞客善用奇筆,又充分結合文學感性和地理知性,是其遊記最成功與最值得稱道處之後,余光中在遊記創作上,便做了很大的修正——簡言之,余光中遊記散文,自此便開始格外重視知性與感性的平衡、諧調與揉融,幾乎篇篇如此,無有例外。」足見余光中的作品是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之中。 嘉嘉賞析: 余光中這首詩表達的是和妻子間深摯的情意,人生的諸多情緣其實也是如此相依相近的。因此,這首詩讓我想起了摯友,也想起了最親愛的家人與學生。古人以月光代表團圓,月光自古以來有著溫暖的依偎,以月光祈禱,是希望同樣在月光下的我們,可以如同「珍珠項鍊」般有著「一線長長的因緣」。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