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17 01:37:31瀏覽4130|回應10|推薦131 | |
1975年創造了性騷擾一詞。直至1991年(26年前)由於希爾的作證,美國和加拿大的性騷擾案件數量增加58%,並在穩步攀升…………..
推薦引用文章: 愛馬隨寫(十二):性騷擾•1
相關文章:
(1)性騷擾 ~~ 中西文化大不同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9403907
(2)「性的騷擾」和「非性的騷擾」 Examples of Sexual and Non-Sexual Harassment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9498724
性騷擾的詞源、歷史及局面(中西文化大不同)
詞源和歷史
性騷擾概念的現代化理解比較新,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儘管其他有關概念早已在許多文化中存在。「性騷擾」的術語被用在1973年瑪麗·羅向時任麻省理工學院主席和總管撰寫的關於各種性別問題的報告《土星環》(Saturn's Rings)中[3]。羅曾表示,她相信自己不是第一次用這個詞,因為70年代初麻薩諸塞州的婦女團體已討論到性騷擾,但MIT可能是第一個討論到該話題並制定相關政策和程序的大型組織(麻省理工學院學術委員會)。麻省理工當時也承認針對女性膚色和種族的騷擾,會造成種族和性方面的傷害。麻省主席表示,騷擾(和偏袒)跟大學的任務對立,沒人能夠容忍。
在《我們的時代:一場革命的回憶錄》(1999)一書中,記者蘇珊·布朗米爾援引1975年認為他們創造了性騷擾一詞的康奈爾活動家:「我們八個人坐在辦公室里......為創作為我們發聲的海報的獻言獻策。我們想到了『性恐嚇』、『性脅迫』、『工作上的性剝削』等詞。這些稱謂似乎都不恰當。我們想要的東西,要涉獵微妙和非微妙持續性行為的整個範圍。有人想到了『騷擾』。『性騷擾!』瞬間,我們同意了,就是它了[4]。」
這幾位活動家,林·法利、蘇珊·邁爾和Karen Sauvigne,組建了婦女工作協會,以及1976年由Freada Klein、Lynn Wehril和伊莉莎白·科恩-斯頓茨組建的反對性脅迫聯盟,都是1970年代末期把性騷擾帶到公眾視線的先鋒組織。
儘管這個詞還不是很多人知道,直至1990年代安妮塔·希爾目擊並指證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5]。由於希爾1991年的作證,美國和加拿大的性騷擾案件數量增加58%,並在穩步攀升[5]。
局面
性騷擾可能會出現在各種環境當中 - 在職場、工廠、學院、好萊塢、音樂界等。[6][7][8][9][10][11][12]在通常情況下(但非必然),侵犯者是富有權勢的一方,是受害人的上司(因年齡、社會地位、政治權勢、教育或勞資關係);或希望用這種方式來獲取晉升等權勢。性騷擾關係的形式包括:
· 侵犯者可能是任何人,例如客戶、同事、親戚、家長或合法監護人、教師或教授、學生、朋友或陌生人。
· 受害人不一定是被騷擾的當事人,也可能是這種行為的目擊者,感到這種行為十分令人厭惡。
· 騷擾地點可能出現在學校、大學、職場或其它地方。
· 騷擾行為不一定有目擊證人。
· 侵犯者可能對自己的行為的侵犯性質毫不知情,可能對自己已經觸犯法律毫不知情[13]。
· 有時,被騷擾的當事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到了侵犯。
· 侵犯行為有時只發生了一次,有時卻是反覆出現的。
· 對受害人的負面影響包括各種壓力和退出社交、睡眠或飲食紊亂、損害身心健康等。
· 受害人和侵犯者可能是任意性別。
· 侵犯者不一定是異性。
· 有時,行為發生時,侵犯者自以為他們表明了態度,但是事實上人們對此產生了誤解。誤解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一個不合理的例子是,某一富有成見的女性認為她不明白男士要求停止行為的明確表態。[14]
在網際網路時代,社會交往,包括性騷擾在網絡裡出現次數增加,例如在遊戲中出現的性騷擾。
出處: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0%A7%E9%AA%9A%E6%89%B0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