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31 09:31:39瀏覽1598|回應0|推薦0 | |
昨天寫了一篇短文,題目是:「哲學的慰藉﹝亞伯特‧愛因斯坦的人生哲學﹞-送給陳水扁先生」,發表後,電話告知友人。拿起電話,撥號時心中想著,友人或許會奇怪為何我老是寫有關陳前總統的文章,不待友人提問,我就主動地說明原由。 我告知友人我的想法是:陳水扁先生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讓我們沉思什麼叫幸福的生活。在佛教訓誨裏,常會聽到這樣的一些故事,例如:故事中的窮苦殘障討飯的老婆婆,是菩薩的化身;從心理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老婆婆會激起路人的同情心,當我們遭遇挫折不幸時,看到比我們還悲慘的人類同胞時,我們自怨自哀的不幸感覺就會減輕很多。這也就是,我們在人生哲學中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數年前,我曾看過一則報導,一位罹患癌症的病患,整天憂慮恐懼,醫師建議她要學會遺忘;但是我想,要遺忘自己生病的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位病患,後來步上許多前人的腳步,到醫院當義工,這是一種讓自己忙碌、暫時忘却罹病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醫院中有許多其他同病相憐的病患,甚至有許多瀕臨死亡邊緣的人,他們也都可以說是菩薩的化身。 陳水扁先生,現在面臨的重大不幸,對一般人而言,似也產生了菩薩化身的作用。 對於陳水扁先生面臨司法調查時所採取的“動員群眾對抗司法”的態度,這是不足為奇的;因為,這是他從政以來所熟悉的唯一方法與態度。就好像若哲學女神勸導他說:《幸福人生的首要條件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他﹞;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財富、名譽、地位及名聲﹞都是次要的》,陳水扁先生是聽不下去的。陳家腦海中只有豪宅、名車、珠寶、首飾、名筆、名牌,簡言之,現今社會通俗的價值觀,包括:權力、金錢、名譽、地位、聲望,甚至性與謊言,都深植在前第一家庭成員心中,短期內要改變它,接受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思想境界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現在要救治陳水扁先生的心靈,也是很困難的。 羅素在「精神與物質」一文中說:《我們的認知過程,即使在智力上處於最高最活躍的人,都是以下面這一原則作為基礎的,即:「來自過去經驗的影響,按心理學條件反射的原則被具體化,也就是說,在適當的環境下,如果A產生某種獨特的反應,而A一向與B連同出現,那麼B最終會獨自產生原來是A所產生的反應。 」 羅素舉例說:如果你希望教熊跳舞,你把它們放在一個熱平台上,平台的高熱使它們停留在其上的一只爪哪怕是剎那間也無法忍受,與此同時你播放著“吾皇統治不列顛”的愛國歌曲。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只要播放這支歌,即可讓熊起舞。》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司法調查及輿論批評,陳水扁先生的反應模式是動員群眾來對抗,他不可能認罪,並拋棄身外之物。就好像要羅素的那頭熊,在聽到“吾皇統治不列顛”的愛國歌曲時,不去跳舞,改換其他行為模式,短期內是不可能的。 或許,我推薦一位在權力及統轄的領土上,及在財富、聲望、地位上,都遠遠大於陳前總統的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斯‧奧理略的人生哲學,陳水扁或許能從中獲得啟發,進而對其心靈的平靜有安慰的作用。羅素在評論馬可斯‧奧理略的人生哲學﹝即斯多葛派倫理學﹞時說:斯多葛派倫理學﹝要求人類面對痛苦時,要冷漠、不動心,要蔑視痛苦﹞投合了馬可斯‧奧理略的時代,因為它的福音是一種“忍受”的福音而不是一種“希望”的福音。 【註:前第一家庭公主似已轉向基督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基督宗教的教義與本質,是為貧賤窮苦的百性尋求“來世的慰藉”,在現世,則要忍耐。因此,基督宗教與斯多葛派學說之間有淵源關係】 馬可斯‧奧理略在其名著“沉思錄”中說:《從我母親,我學習了“不僅是不肯為惡,甚至不起為惡的念頭”;並且進一步,過樸實的生活,屏棄一切富貴之家的惡習》;《我的教師訓導我:不要避免勞苦,要減少慾望,凡事要自己動手做,少管別人的閒事,不可聽信流言》;《戴奧格耐特斯訓導我,不要關心瑣細的事情;要勤修哲學,由於他我才得讀到Epictetus的回憶錄》;《從Apollonius我學習了自恃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任何事都不聽從運氣;除了理性之外,絕不仰仗任何東西;在急劇的痛苦中,縱然是一個孩子的夭殤,或是疾病纏身,也永不改變常態》;《我幸而有嚴父督責,使我免於一切的虛驕、舖張》。 以上,是馬可斯‧奧理略的養成教育。 美國好萊塢曾出品一部以馬可斯‧奧里略為劇情人物之一的片子,片名是:神鬼戰士,劇情是有關古羅馬帝國流行的“格鬥士”gladiator。片中,奧里略皇帝訓勉兒子要有四項美德:Wisdom,Justice,Fortitude,Temperance。智慧與公正兩項美德,在此暫且不談,僅略談一下後兩者。堅毅﹝Fortitude﹞是勇氣的一種,更甚於一般的勇氣,我們藉以來終止苦痛;節制﹝Temperance﹞是不為物慾所役。 奧里略在「沉思錄」中不斷自勉《不要再做奴隸,不要再做被各種私慾所牽扯的傀儡;不要再令他怨恨現世的命運並且恐懼未來的命運》;《你的每一樁行為,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都要像是一個立刻就要離開人生的人所發出來的》;《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誘惑我們的,或用苦痛威嚇我們的,或被虛榮所豔羨的---多麼無價值,可鄙,齷齪,短暫,無生氣!---這都是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加以體認的;還有,那些靠了言談見解而博得聲譽的人們究竟算得是什麼人;死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一個人把死參究一下,靠理性的分析把那虛幻的恐懼撇開,他便會覺得那不過是自然的運行而已》....................... 奧里略在“沉思錄”中以日記的方式所流傳下來的思想,誠如譯者梁實秋先生在譯序中所言:《自古以來,有操守有修養的哲學家歷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吒風雲的皇帝也是史不絕書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學家者則除了馬可斯‧奧里略外恐怕沒有第二人。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曠代奇人於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了這一部“沉思錄”,我們藉此可以想見其為人,窺察其內心,從而對於為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領悟,這部書不能不說是人間懷寶之一。》Renan於一八八一年所說:「我們人人心中為馬可斯‧奧里略之死而悲戚,好像他是昨天才死一般」。 文章太長,不多說了。再舉一段“沉思錄”中的文字吧:《人生之過程不過是一個點....命運是不可測的,名譽是難以斷定的。.........人生是一場戰鬥,又是香客的旅途,死後的名譽只是供人遺忘。那麼在路途中能幫助我們的是什麼呢?只有一件東西---哲學;這就是說,把內心的神明保持得純潔無損,使成為一切歡樂與苦痛的主宰,做起事來不要漫無目的,亦不存心作為,不受別人的有為或有所不為之影響;更進一步,要歡迎一切發生的或註定的事,因為無論其為何事,都是與我們自己同一來源;最重要的是,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自然之道是沒有惡的。》 最後,以馬可斯‧奧里略在「沉思錄」中自勉的一段話,贈給陳水扁先生:《要像一塊岬角的岩石,任憑那海浪不斷的沖擊,但是本身屹立不動,四周的汹湧浪濤不久就消沉下去了。》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