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母親逝世兩周年紀念專文:《母親病逝紀事與沉思》之十
2008/09/04 14:51:35瀏覽498|回應0|推薦3


關於母親後事的安排,基本上也就隨俗採用佛教的儀式,也做了所謂的頭七,我不瞭解其意義,現在也無心情去瞭解。總之,就是公祭前約一個星期,家人為母親做了四次唸佛經祈禱等儀式,每次約兩個小時,大概就是佛家所謂的做功德吧。在這些儀式裏,處處可見佛教教義中人有靈魂及死後生命的說法,例如,唸經祈禱之前要將母親靈位請來,供在佛桌上,請來過程中,要打黑傘,為靈位遮陽;為母親燒紙錢時,口中要呼喚說這是燒給誰的。這些儀式做多了,會產生若干如同催眠的暗示作用,讓不信者也恍恍惚惚感覺好像是真的,似乎靈魂就在身邊。哲學家常說,人的理性並非是很有力量的,人的行為受到感情和潛意識的影響,遠比理性還要大些。實用主義哲學家支持,你相信有,就是有,只要這種想法對你有幫助,它就是真理。我常想,我現在不信,或許是因為我尚健壯、精力還旺;等到我年老多病,思想不再銳利時,意識也漸模糊了,或許自然而然就易相信,或更願相信死後生命。現在理性唯一可讓我接受死後生命的,似乎是,現代科學既無法證實有死後生命,也無法證實並無死後生命。


羅素在「論老之將至」時說:「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惱。年輕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輕人擔心他們會在戰鬥中喪生。一想到會失去生活能夠給予他們的種種美好事物,他們就感到痛苦。這種擔心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對於一位經歷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憐且可恥了。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是--至少我是這樣看的--逐漸擴大你的興趣範圍並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到包圍自我的圍牆一點一點地離開你,而你的生活則越來越融合於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的一生的老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益增加,長眠並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我渴望死於尚能勞作之時,同時知道他人將繼續我所未竟的事業,我大可因為已經盡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我希望我將來能做到羅素上述對老人的期待。

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在「論老年」乙文中也說:「一切順乎自然的事情都應當被認為是好事。但是還有什麼比老年人壽終正寢更順乎自然的呢?當然,年輕人也會夭折,但那是違背自然的。因此,我覺得,年輕人的死亡猶如熊熊烈火被一場暴雨所澆滅;而老年人去世就像一團火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漸漸燒盡而自行熄滅一樣。青綠的蘋果很難從樹上摘下,熟透的蘋果會自動跌到地上。人們像蘋果一樣,少年時的死亡,是受外力作用的結果,老年時的死亡是成熟後的自然現象。我認為,接近死亡的“成熟”階段非常可愛。越接近死亡,我越覺得,我好像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旅程,最後見到了陸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鄉的港口靠岸了。」

(待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christlin&aid=218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