玟伶 好奇者jt 光的使者 ( 一個回家的旅程) 耶妮引子 ~奇異的奇異果~ 美國番媽 mate : 國會議員大戰奇觀 雨初 詹于萱 天涯孤鴻···花窗
more...
每當憶及童年,是否再多的聲光影音,都及不上味覺的記憶深刻?僅管已經相隔悠悠數十載,爸爸只要一提到小學的時光,能讓他眼中放光的往往不是鄉間悠閒的歲月,而是奶奶的菜脯蛋、非常難得吃上一次,還必須和眾人爭搶的糖醋黃魚和枸杞鰻、還有過年拜拜的「菜尾」。前一陣子透過Google Earth到已超過十年未謀面台灣神遊了一圈,發現離以前台中住處不遠的歐吉泡沫紅茶簡餐店還在,感覺就像是和多年不見的老友重逢一般的喜悅欣慰。那些散佈在小學一、二年級週末的歐吉片段,依舊如此清晰。烤得熱熱的奶酥厚片(吐司)、喜愛花生的爸爸必點的花生醬厚片、邊緣有著藍色碎花紋的康寧盤上香味四溢的肉醬義大利麵、還有角落藤編的架子上散放著小叮噹漫畫...雖然我是台北人,但是較有記憶的三歲至八歲都幾乎是在台中度過。剛搬到台中那年,留在家專職照顧我的媽媽終於學會騎腳踏車,然後總會在晴朗的下午,用腳踏車帶著我兜風,飽覽豐原的田野風光。人生中最早最早的印象之一,就是坐在腳踏車上專門為我設置的小椅子(其實是腳可以伸出來的小藤籃)上,吹風吹著吹著慢慢睡著的畫面...上小學之前,媽媽常常中午帶著我到學校附設的餐廳吃自助餐,或者到附近的小型購物中心吃小火鍋,吃完之後還可以順便逛街。我們家使用了二十多年、隨著我們飄洋過海的咕咕鐘就是那時買的。又過了不久,媽媽重返教職、弟弟出生,換成媽媽下課後,從幼稚園接了弟弟,我們三人一起坐在幼稚園對面暖意融融的西式餐廳「陽光盒子」吃下午茶兼晚餐。一向對童年的事情忘得多、記得少的弟弟,至今都還記得盛著酥皮玉米濃湯的特製白瓷湯碗上,有著獅子頭像的浮雕。用精緻的小銀匙戳陷金黃香酥的派皮,讓它淹沒在熱騰騰的濃湯之中,既有創意又美味。我則是對餡料豐富的總匯三明治記憶猶深,總覺得在海外反而不曾嚐到過那麼好吃的三明治!還沒有週休二日的年代,星期六中午放學後,若是看到爸媽一起來接我,就知道必定又有好吃的了!有時候是必勝客的披薩吃到飽(我總是只認得那一千零一種「夏威夷鳳梨火腿」口味」、有時候是暫時遠離市區到公老坪烤肉、或者是繞到小巷中的「老夫子」麵店,來幾盤滷豆乾、海帶,還有好吃的酸辣湯麵!放暑假的時候,氣溫熱辣辣地讓人只想往冷氣房鑽。媽媽有時候會帶著我沿著騎樓走一小段路,去吃「甘泉魚麵」。雖然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隱身在巷弄裡,座位也不多,但是湯頭卻是令人驚喜的鮮甜,麵條Q彈。是媽媽和我意外發掘的午餐好去處!家裡若有親戚朋友來訪,住處樓下步行十分鐘內到處皆是美食:一人套餐只要百元出頭的「大浦鐵板燒」(我最愛鐵板炒豆芽、蔥燒豬肉和清涼爽口的薏米甜湯);各具風格的簡餐小店,有復古風情充滿歐洲情調的裝潢、或者地上滿鋪潔白細小貝殼的海洋氣氛,現在回想起來,這些餐廳的業主們,經營的早已不僅是飲食生意,而是藝術格調了!美味料理更是不勝枚舉,從咖哩飯到紅燒獅子頭,應有盡有。吃飽了飯,若是依然嘴饞想來點甜點,街角處就有一家「喜洋洋麵包店」,那是我整個童年最偏愛的地方(寧願去麵包店也不要去餐廳)。琳瑯滿目的小點心與果凍散落各個架子上、精美鮮奶油蛋糕優雅地端坐在冷藏櫃中、各色麵包泛著香甜的光澤,每次精挑細選後走出店門,卻總是覺得意猶未盡,只恨自己肚子裝不下那麼多,選了最愛的肉鬆麵包,偶爾再加一小塊起司蛋糕之後,就只能期待下次再來了。再往前走幾百公尺,就是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大衛百老匯」(印象中每次去好像的確都沒什麼人),十幾層的「超高」霜淇淋,對於小時候經常因過敏性鼻炎所苦的我來說,是難得而夢寐以求的享受!某次走到百老匯的途中,從地攤小販買的一個小鬧鐘,雖然表面的花紋早已不如初買時鮮艷,但是到現在都還在我的床頭輕輕地滴答作響,真不愧是物美價廉品質好。不能吃冰的季節,偶爾也造訪在當年已算價格不菲的「薔薇派」。一片小小的水果派,記得要價大約五十元,也許就是衝著這個價格,總覺得那粒包裹在晶瑩剔透果凍中輕顫的草莓,和其他以往吃過的草莓都有著不一樣的香氣!還有豐原夜市旁邊的某間餅店,香菇肉鬆月餅是每到中秋節就會令我懷念不已的美味!出國前的那年,媽媽有一陣子身體不適,換成對照顧小孩日常起居不甚得心應手的爸爸負責送我上學。寒冷的冬季早晨,六點半爸爸就會來叫醒我,匆匆換好制服、準備好書包就出門,爸爸會在路邊停下車,讓我去路邊早餐店買一個熱騰騰的肉包子和一瓶利樂包鮮奶,帶到學校早自習的時候吃。後來再回想起來,雖說肉包至今都還是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但是那些早餐肉包,總是帶著一種寒流般冷清的寂寥,像是依然記得那些沒有陽光的冬日清晨。有特別原因或著有理由慶祝,讓人想吃一頓好料的時候,我最愛的餐廳就是百貨公司裡的日式料理了!坐在榻榻米上觀賞日式庭園造景,像是在辦家家一樣,樣式清新的小碗小碟子擺了滿桌:壘成乾淨清爽一塊的涼拌菠菜,灑上柴魚片、白芝麻和醬油;用古樸可愛的小茶壺裝著滿滿的土瓶蒸高湯,配上小杯子和一小塊檸檬;美麗得像藝術品的茶碗蒸;酥香的天婦羅;口感清爽的海苔手卷...除了日式料理之外,還有「大觀園」港式飲茶(每次去只要有叉燒包和蝦仁腸粉我就滿足了),以及更多依舊存在記憶中,卻已想不起名字的餐廳...這些美食記憶,注定了我一生與台灣不可分割的連繫。文化的界線難以詮定,口音可改、習俗可變、山川可易、族群可遷,而其他諸如經濟政治科技流行,更是歷史洪流中難以用來界定文化邊際的片段。比較起來,飲食偏向已經是後天培養的習慣之中,最為恆定的一項。不管已經與這座島嶼相隔多少年的光陰,也許語言與記憶終有一天都有退潮的可能,但口味的形成與偏好,我想,將是每個人永遠的印記...
妳所提到的店家我都好熟悉喔
昨天才剛去了就在住家附近的"甘泉魚麵",那湯頭的確讚
現在店裡可以選擇的口味比起早年,可又多了好多呢...
聽到甘泉魚麵也還在真是太令人開心了!之前在紐西蘭,只要一發現好吃的餐廳,就一定要抓緊時間頻頻造訪,因為不管再美味的餐廳,若是能夠經營超過五年就已很難得了。所以每當發現在台灣記憶中的餐廳依然還在,就會覺得非常感動,有一種心安的幸福感!
隨著妳的尾娓娓道來
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
過去的那段塵封記憶
影像也隨之清晰生動起來
食物的記憶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