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喝紅酒的目的?──文化價值觀的隨想
2017/10/07 21:21:24瀏覽894|回應1|推薦41
這學期跨文化管理課堂很有意思,以海外學生為主的碩士班,五十人的班級,文化背景橫跨歐、亞、北美、大洋洲。除了少數幾位澳洲當地學生之外,我的學生們來自紐西蘭、中國、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汶萊、印尼、加拿大、德國、奧地利、法國、印度、孟加拉,以及伊朗。

其中還包括少數多重文化的學生,例如父母來自不同國家、嫁娶外國人、移民第二代、海外工作經驗豐富...因為課程重點本來就是課堂討論與文化交流,所以班級文化組成當然是越多元越好!

某節課討論到法國紅酒的文化意義,一位德國學生很疑惑地問華人同學:「我看華人的推銷廣告總是感覺很奇怪,為什麼不管是什麼產品,都一定要有某種除了享用產品之外的目的?例如明明賣紅酒,卻不是說酒的風味如何,而是重點宣傳說喝了會對皮膚或健康有好處?」

大家先是一愣,然後華人學生們笑成一片,一想的確是很理所當然的現象,但究竟是為什麼呢?討論範圍開始擴大。中國男生說,就像我們讀書選科系多半不是看自己興趣,而是父母甚至師長說讀什麼才會工作穩定薪水高。

另一位中國女生補充:工作的動力也常常不是對工作本身的熱情或自我實現,而是因為不工作父母會沒面子、被鄰居問起時還會抬不起頭(印尼和馬來西亞學生們在一旁點頭同意)。

還有台灣女生笑著說:或者有時候父母會叫女兒一定要想辦法考上醫學類科系,不是因為科系本身,而是為了要嫁醫生!

也因為開啟了這樣的討論,華人文化似乎引起了(特別是)歐洲學生的興趣,所以接下來幾節課,數次出現了歐洲學生特別指定邀請華人同學解答的文化習俗問題。

更特別的是,很多時候在華人學生們講述了「在我們的文化裡...」之後,東南亞、印度、孟加拉和伊朗學生不僅常常附和,還會舉出更加極端的文化守則。

例如某位來自南亞的女生說,當她在家鄉的高中將近畢業時收到墨爾本大學錄取通知,學校老師非但沒有絲毫正面肯定,甚至打電話給她父母試圖阻止她到澳洲念書,說女孩子讀書說到底還不是為了找結婚對象嗎,高中畢業就夠了,去「危險的國外」拿那麼高的學歷幹嘛。幸好這位學生的父母很開明,對這個老師所代表的普遍社會論調「女兒的養成與教育目的就是結婚」嗤之以鼻。

上個月重讀了《親愛的安德烈》,看到文中龍應台說到在她成長的年代,「自強活動」式的「玩」也是為了「救國」以及達成一個集體的「群育」意識,我就想到了學生們在班上的這番關於「更重要的附加目的」的討論。

也想起小的時候在台灣,雖說早已解嚴,但純粹的「玩」這種概念(包含各類打電動看漫畫卡通以及玩玩具等活動)基本上是和「浪費時間」與「正事不做」畫上等號,總是有著如影隨形的罪惡感。小學三年級之後到了紐西蘭,才發現原來「玩」這件事居然也可以如此光明正大、理直氣壯?

又想起那些傳承千年的古老價值觀念,十年寒窗、臥薪嘗膽、動心忍性、先天下之憂而憂,所有的心志之苦與筋骨之勞都是為了完成某項「大任」的必經之路。在中華文化中,及時享樂和活在當下這樣的過程主義,好像從來都不是主流聲音啊。范進的瘋迷和胡屠戶的那充滿反諷的一巴掌在令人發笑之餘,難道不也是對這種目的主義的一聲嘆息嗎。

但是,另一方面,我的學生們和我也看到了我們和父母親這一代人之間一些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可能更甚於我們的父母輩與祖父母輩之間的距離。一個充滿動盪的二十世紀,就這樣三代之間,從集體主義迅速轉型為個人主義時代、絕對的威權正在瓦解、對古老傳統無可撼動的尊敬正漸漸被各種質疑取代。

我看到同樣身為華人移民第二代的一些朋友,多半順應著東方文化的期許,在學生時代認真念書、學業至上,畢業後也都成為了「師」字輩:醫師、藥劑師、牙醫師、驗光師、會計師、工程師、分析師...

但是這些同學朋友之中也有不少人,在進入職場數年之後,毅然放棄傳統眼光中穩定、受尊敬、待遇很不錯的全職工作,轉而追尋自己的「真正熱情」─也許是烘焙、藝術創作、網路、音樂、多媒體、為了興趣而不是為了賺錢而自行創業...

對我們的父母來說,這樣的「為自己而活」往往是發生在退休之後(並且在生活優渥、子女成材、身體康健的前提下)的奢侈;但對於如今的許多人來說,動盪多變的環境已經不再具備能夠支持以往那種「線性人生」模式的穩定與規律。

眼下的熱情很可能也不會是未來一生永遠不變的主軸,但是就算一生中唯一不變的主題就只有改變又如何?可能正是父母輩的經濟起飛給了我們這一代某種相對來說無後顧之憂的安全感,所以讓我們漸漸發展出足夠的自由,轉而探索自己的內心;而全球化的激烈競爭與日新月異,又使得我們從來不曾對於國家、社會、政府、企業或組織產生過天長地久的篤定與信心。

習慣了從群體中獲得認同了數千年之後,從二十世紀末開始,這股奔向個人意識及自由的洪流,會將未來帶向何方?以後的紅酒之所以受到東方消費者的讚賞,是否只會是因為它本身的香醇?

若是將每個當下的小確幸串聯在一起,不問過去、不憂未來、不理會別人、只傾聽自己,是否就能夠帶來內心真正的滿足與寧靜?

(照片攝於墨爾本大學的University Square─仲春方至,正是紫藤花開的季節!)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ifergao&aid=108746838

 回應文章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08 15:57

在美、加時孩子 3 p.m. 放學,10 min. 做完作業鎖入 locker,回家玩;臺南 10 p.m. 補習班下課的孩子滿街都是。常和本地人聊起:「那邊」的孩子是玩大的,東西都是「那邊」發明的(從智慧手機到路面的柏油、水泥)。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差異似乎是全面性的(當然包括文化)。.... 拙作嵌名詩中,內人寫了一首不具名的,嵌入了大名,盼勿介意。

谷梅涵真子,醉夢喚三思。

蒔花人,愛花人,賞花人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8734111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7-10-09 17:44 回覆:

感謝您的迴響,我的感覺是西方文化對於「學習」和「玩樂」的界線比較模糊,如果以華人眼光來看,很多時候西方上課的內容(從小學到研究所)可能都會被歸類於「在玩」... 得意

也許是因為西方教育比較不講究遵守既定的成規,文化也寬鬆許多,所以出現破壞式創新的機率更高。而東方教育的嚴謹和東方文化所講究的嚴以律己(其實也往往是嚴以律人),提供的環境更適合漸進型創新。

每次看台灣的美食節目,常常對被採訪的店家老闆肅然起敬,在紐西蘭和澳洲(到目前為止),很少看到店主(特別是小店老闆)如此用心又富有創意地在改良飲食產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