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來看此花時 ─ 讀陽明心學
2014/02/18 17:07:12瀏覽2273|回應1|推薦31

讀了王陽明生平與悟道過程,受到很大的啟發。原來,儒、釋、道,在匯集的一刻,能夠綻出如此真純的光芒。後世的種種詮釋,也許對這三教做了太多無謂的分離與切割。世間與生命的真理,也許一直都是共通的。

說起來,會想到要去搜尋這位明代思想家,還要感謝龍應台教授在《目送》一書中引用了一句陽明先生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初讀此句,一下子感覺到,心底的某處,彷彿突然間亮了起來。

這種近乎哲辯的意象,讓人一開始還以為此句必出自某位修道或者習佛之人,卻沒想到是一位承襲了宋明理學,並且發展出陽明心學之明代大儒。

一直以來,只較傾心於佛、道。總覺得所謂儒家思想,早已在中華千年的文明與權術洪流中被獨尊儒術的帝王們,扭曲成了一種操控士人與民心的工具。真正追求至善的學說本身不應具有絕對的排他性、不應該不論個人品德,只論出身或年紀或輩份等條件,便賦予某些人絕對的權利與不可撼動的地位、更不應該將無理的限制加諸無辜之人的身上。而種種教條式、甚至旨在刻意扭曲人性的思想規範,更是令人不能認同。

程朱理學更是將這種頗有偽善與假道學之風的理論又推進了一步。所謂「知前行後」,造成了許多止於知而未達行、表裡不一的所謂士子,論起仁義道德,頭頭是道,但觀其言語行為,卻與這些道理差之豈止千里。

還好,宋明理學諸流派中,有著陽明心學,才明白原來儒家思想也能夠有如此境界。對於陽明心學的粗淺理解是:有此思忖之時,就已經明白;有如此行為之時,就已經領悟。

王陽明提出「理」即為「心」,並反對程朱「先知後行」之說,認為「知」與「行」實為不可分隔的、必須是並行的。天下士人往往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致力於「知」而忽略「行」。此舉實無益於社會的進步與自身之修行。

王陽明認為,真正的「懂得」是發生在「知行合一」的瞬間,而非將道理與教條記誦下來的時刻。就算背得滾瓜爛熟,真正的「知道」卻只會發生在將道理實踐的那一刻。相反地,就算不曾讀誦,在有此行為的那一刻,就已經是真正的「知道了。由此想來,心學所闡述之悟道才真正是眾生平等。人生修為的真正標竿,是慈悲、善良、寬容、無私的行為舉止,而非華麗的字句辭藻。正如陽明先生所說,「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若是有著這種認知,對照社會心理學,是否也能夠將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之間的差異其解釋為,前者之「理」實為相信自己的行為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內控傾向﹞,而後者之「理」實為相信外在力量才是自己命運與行為之主宰﹝外控傾向﹞?

陽明心學中,另一條不同於傳統儒家認知的,是對於士農工商四民的一視同仁。王陽明認為各行各業「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此論倒是頗有現代社會與經濟學說之眼界,無論士、農、工、商,皆為社會中不可或缺之環節,缺其一必會動搖社會之根本,因此非但無需,更是不該過度抬高或貶抑四民中的任何一方。

因此,心學,較之道家,有其開闊卻更為入世、較之佛家,有其平等而無其消極、較之其他對於儒學的詮釋,有其規律而無其僵硬。

王陽明雖言「心即理也」,但又云「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因此,心學的本義並不是提倡人人只要遵從本心而行便可,此心若正,方為真理之正心。此心若不正,則為偏頗於私慾之小人之心。

這樣的道理,看似淺顯,但卻又並非那麼容易達成。除了那些已「知」但卻尚未「行」的道理之外,又有多少是既「不知」也「未行」的?只能寄望於人生際遇與時光成熟,來逐漸喚醒心中所有沉睡的「懂得」了。

據歷史記載,明代著名的大儒王陽明﹝本名王守仁,陽明子為其號﹞,既是發展出陽明心學,又精通儒、釋、道三教之思想家與哲學家、更是書法家、軍事家、與教育家。論文才,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論統軍征戰,曾平定宸濠之亂。觀王陽明一生,既曾有為官濟民之入世,又有一生思道之出世。有不畏權勢之直言之舉,卻無寧為玉碎之偏激。有習儒應試之過程,卻同時精通佛學與老莊。既有文治之才,又有武略之韜。若論中華史上之全才,想來無幾人能超越其能。

讀了王陽明生平,有種特別的觸動。無論是他從年輕時開始,一生中多次求教於得道高人的舉動 、或是明知宦官擅政,卻為了營救同僚而上疏,因而遭貶至貴州龍場、或是於龍場驛丞勸導並且教授當地民眾,後於龍場悟道...記載在這些事蹟的字裡行間的,是一位天生的思想家一生追尋真理的不變主軸。無論是爭戰功績也好、朝堂為官也好,縱然種種成就證明了他同樣的用心與努力、中期之貶謫也的確加速了他的悟道,但是這些,在他,似乎都只是人生點綴。只有思考生活中主導著心與行的真諦才是他的主旋律。恍然聽見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說的那句「我為的是我的心」!終其一生,王陽明又何嘗不是為了他的真心?在此世的終點,王陽明的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何其豁然!

也許,就是因為陽明先生的一生有這樣的寬廣,才能造就他發展出追求心念之真,而非流於浮誇的泛泛言詞的陽明心學。

世人所尋求的終極之道,也許一直就在每個人的心中。當屬於自己的那朵花,顏色終於明亮起來,便知真理,從來不在自己心外。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ifergao&aid=11213712

 回應文章

Bubu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9 11:12
知道知道,活在當下
譓媃(jennifergao) 於 2014-02-19 13:05 回覆:
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