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2 00:23:44瀏覽5410|回應2|推薦80 | |
謬斯廳 Sala delle Muse 梵諦岡博物館的精彩收藏太多,上圖中殘缺的「英雄軀幹 Torso del Belvedere」是其中之一。相傳是西元前一世紀來自希臘的作品,十五世紀出土時只剩軀幹。過去認為是赫丘力士戰鬥的英姿,近代學者則另有見地。重要的是,它粗獷的肌理和細膩的解剖學運用,令青年米開朗基羅大為嘆服,後來的作品大量運用這類技法,成為文藝復興的主流之一。 館內不只四壁,連地板、天花板都滿佈各種藝術品。接下來看幾個展示廳的天花板,真正雕樑畫棟。下圖是「英雄軀幹」正上方。 希臘十字廳 Sala a Croce Greca 地圖陳列廊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此廳因兩側掛滿十六世紀義大利半島及主要城市地圖而得名,但顯而易見地,天花板上的宗教畫及雕塑更加吸引人。 西斯汀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 此地是梵蒂岡博物館內,唯一嚴格禁止攝影、不許交談的區域。廳內佈滿穿制服的警衛,見有違規立即上前制止。遊客分批限量參觀,遇溫度、溼度逾限,還得清場。如此嚴厲的規定,目的是保護屋頂四壁上的溼壁畫,包括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傳世傑作,天花板的「創世紀」組畫,和祭壇後方的「最後審判」。 (禁止攝影的地方,怎麼又有圖了呢?這得再次感謝維基百科啦) 禮拜堂內全景,「最後審判」在正前方,天花板上則是「創世紀」 其實兩側還有許多名家壁畫,但遊客停留的短暫十分鐘內,注意力只能集中在米開朗基羅的兩件鉅作上。「創世紀」其實是穹頂三列畫作的總稱,中央九幅描繪聖經創世紀場景。其中最負盛名的「創造亞當」,上帝與亞當以指尖相觸的畫面,後代影視戲劇一再引用,極其經典。靠牆的兩列,則是眾多聖經人物的肖像。 「創世紀」全景。中央是著名的「創造亞當」 最初儒略二世(又是他!)邀請米開朗基羅為西斯汀禮拜堂作穹頂畫時,米大師並不很情願,因為當時他正熱衷於雕塑,對繪畫興趣缺缺。據說建議教宗找米開朗基羅操刀的,卻是他在教廷中的競爭對手。對方估計此事工程浩大,無論米氏知難而退或半途無以為繼,都會削弱他在教宗心目中的地位。不料米開朗基羅實地勘察不久,便有了腹案,隨即熱情投入,以四年光陰,連作畫的鷹架都自己搭建,終於繳出一件曠世鉅作。教廷原本交下的題目,不過是十二位聖經人物,外帶幾顆月亮星星呢。 「最後審判」全景。正中央理所當然是耶穌 「創世紀」完成22年後,教宗保祿三世再度聘請米開朗基羅為祭壇後方創作壁畫。當時米開朗基羅已經六十歲,他所參與開創的文藝復興浪潮正席捲歐洲,但破舊立新也引來諸多譭謗。宗教改革呼聲四起,羅馬剛經歷一場大劫,教宗被迫遁走天使堡(見「威靈赫赫天使堡」),教會支離破碎。現任教宗尊重他的才華,由他全權創作,但其他主教未必持相同看法。 長達七年的創作過程,以紅衣主教卻澤納(Biagio da Cesena)為代表的保守人士,一再斥責滿佈裸體的這幅畫「淫穢」、「褻瀆」,甚至把耶穌畫成沒鬍鬚的青年壯漢,都批為離經叛道。米開朗基羅以一貫的頑強橫眉冷對非議,最大的報復,是把那位紅衣主教安排在畫中右下角,長著驢耳朵,身上盤著一條大蛇,和罪人一道打入地獄。 然而保守力量終究不落下風,米開朗基羅一死,教廷就命令他的弟子Daniele da Volterra,掩蓋所有畫中人物的生殖器,令這位後輩畫家蒙上「遮羞布工」的惡名。二十世紀末的修整中,去除部份遮羞布,算是稍稍還其原貌。 畫中人物眾多,容貌表情各不相同,和過去宗教畫只重視上帝與聖徒大異其趣,是文藝復興以來,以人為本精神的具體展現。構圖井然有序,正中央是耶穌、聖母瑪麗亞和殉道的門徒,中線以上是天國的歡愉人們和天使,左下半是等待召喚接受審判的生者亡靈,右下半則是入地獄的罪人。有兩處值得一提的細節,其一是右下偏中的雲頭,有個壯漢試圖拉起兩名勤勉虔誠的黑人,有人說這說明米開朗基羅對種族問題的看法。另一個是耶穌右下方,被處以剝皮之刑的殉道者Bartholomew,手上握著一張人皮,皮上的人臉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可以視之為簽名,也有人認為是對來自教廷和外界排擠的無言抗議。 受時間限制,離開西斯汀禮拜堂之後,就轉往聖彼得大教堂參觀。梵諦岡博物館東翼其他展館,只能看扔進特萊維噴泉池中的銅板,是不是真的靈驗啦。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