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書摘
2007/09/23 15:58:39瀏覽1672|回應0|推薦0

美國棉的歷史 迴避勞力市場而致勝

需求提升:低階層也想穿華服

 棉紡織廠是世界最先出現的工廠之一,而促成十八世紀英國發動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的,正是棉布棉紗生產的企業化發展。紡紗織布技術的迅速提升,不僅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也為紡織品製造業闢出一條道路:從住家、工作坊到工廠。英國棉業生產力暴增令價格大幅降低,使窮人第一次穿得起華美動人的衣裳,新的消費階層於焉誕生。十九世紀歷史學家貝恩斯(Edward Baines)如此描述這種「廉價棉製品之消費需求拉升」現象:

棉製品價格愈來愈低,帶給大部分人的利益難以評估……低階層的人們現在也可以穿得整齊,甚至穿得華麗,就像上個時代的中上階層一樣。這種十九世紀的全國性覺醒,可能會呈現出媲美十八世紀客廳的漂亮服飾。

技術方面的創新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降低了價格,低廉的價格刺激了對紡織品的需求,讓英國開始渴望原料棉。英國大眾一對「華服」產生興趣,這種喜好就勢不可擋。當時一般平民穿得起的棉製衣服,價值相當於今天美金五塊九毛九的 T 恤。接下來,就跟現在一樣,消費需求主導了世界貿易潮流的起落。

當然,英國對棉的需求日增,尚不足以解釋美國滿足英國需求的成功。的確,在工業革命濫觴之際,美國似乎不像是個前途光明的棉花產地。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令人咋舌了:美國棉產量在十年間暴增二十五倍。而在南北戰爭( Civil War )前夕,南方每年盛產 十億磅 重的棉花,約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花生產轉為出口導向是擋不住的趨勢。一八一五年至六○年間,棉花占了全美出口總值的二分之一,而美國棉出口的比率超過百分之七十,主要是銷往英國。在短短數十年間,美國棉農打得競爭對手抬不起頭來。

這場勝利的代價不低。首先,由於一心將資金、勞力和創業精力投注於棉花的生產,美國南方在其他產業發展方面遠遠落後於北方,這個鴻溝直到近二十五年才顯著消弭。第二,早期美國棉花絕大部分是產自蓄奴的農場,而奴隸制度無疑是大幅提升棉農「生產力」的主因。此外,雖然農奴絕對是美國經濟史上諸多勞工制度中最糟糕的一種,但我們都知道,在 T 恤等棉製品的生產和貿易上扮演要角的惡質(或至少引起反對的)勞工制度,蓄奴制不是唯一的一種。關於這個議題,當今的貿易懷疑論者自有評斷。

競爭對手在哪裡?

我們必須問的是,競爭對手在哪裡?印度和中國到哪兒去了?為什麼這些十八世紀晚期的世界產棉領先國,會被美國人遠遠拋在後頭?

簡單地說,現代化的市場尚未在印度或中國成形,不論是棉花或其他商品都一樣。經濟史學家大衛.蘭迪斯(David Landes)建議,要了解經濟史上的某件事為什麼會或不會發生於某時某地,我們可以問:「誰會因此獲利?」如果增加產量、改善品質或賣給英國工廠能讓印度或中國的棉農獲利,他們早就這麼做了。很顯然他們不會因此獲利:風險太高,且報酬十分有限。獎勵構想、進步和創新的資本主義,尚未在亞洲落地生根。印度和中國欠缺資本主義的基礎。

首先是沒有財產權的觀念,依十七世紀旅印法人法蘭西斯.柏尼耶(Francois Bernier)的說法,就是沒有「我的和你的」(mien et tien)的觀念。沒有誘因促使他們改進古老的方法、學習如何種得更多、種得更好。農人任憑統治者擺布,而統治者不是出缺,就是三天兩頭改朝換代。柏尼耶說,就算創造出財富,也必須善加珍藏,免得被侵占或掠奪。

中國亦然,種棉花根本無利可圖。在帝王專政下,沒什麼去冒「商業風險」(以現代的解釋法)的理由。十八世紀末一位基督傳教士記錄:「一想到努力只會換來懲罰而毫無獎勵,任哪個天才都會氣餒。」蘭迪斯指出,中國的「文化優越感和器量狹小的專制統治,讓(國家)進步情況緩慢、學習成效不彰。」在文化上,從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統治中國的清朝,屢屢表現出對一切西方事物的反感,以及厭惡改變的態度。一位赴中國旅行的耶穌會信徒評論:「中國人比較欣賞古代事物的缺陷,勝於現代事物的完美……。」換言之,中國的「惠特尼」沒有嘗試的理由。

當然,表面上美國棉能打敗印度和中國,是拜奴隸制度所賜。一八五三年一位觀察家言之鑿鑿:美國棉農的「優勢」來自於「靠家庭蓄奴制度得來的低廉、可靠勞力」。儘管奴隸制度確實能讓棉廠產出巨量的棉花,可是印度和中國不也有千萬人民為暴虐無道的統治者做白工,而且不敢說不?為什麼這些人民不能組織起來生產大量棉花以供出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雖然蓄奴的確能讓棉農避開人力市場的風險,但這仍未解釋其他國家為何無法掌握工業革命造就的機會。工廠式的棉花生產作業尚需其他機制——財產權、產生誘因的獎勵結構(incentive structure),還有今天所謂的「管理」——支持並扮演吃重的角色。時至今日,管理仍是不可或缺的要角,也是諸多貧窮產棉國的一大挑戰。在馬利(Mali)、布吉納法索和貝南這些國家的艾力.惠特尼們,應該也沒有嘗試的理由。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fersonlu&aid=125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