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到隋末 第二十回 強渡關山
2012/11/15 01:25:36瀏覽511|回應0|推薦30

   長安到蕭關約九百里,(隋代一里約為現代五百公尺),而正常行軍一天大約八十里,急行軍最多能走二百里就很驚人,除非是騎兵,也許一天可以跑三百里,但恐怕會累死騎兵。

兵法說到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意即必損上將軍。

所以管照陽即使心中急如星火,也知道二萬大軍最多日行百里已是極限,而即使是這樣也要約十日才能趕到蕭關,且就算勉強趕到,突厥大軍以逸待勞,再加上雙方兵力懸殊,即便是守城也非常危險。

而此時長安兵力僅剩四萬人,管照陽熟讀歷史,知道調後方的兵力來前方乃要慎之又慎,否則將會無退路可退,只有滅亡的下場,且更要防範唐軍趁虛而入;四萬兵力要留一萬駐守長安,三萬出征之兵力要對抗東突厥的十萬強大軍容,無論從數量或素質都無異於以卵擊石,萬般無奈下,管照陽只得走險棋出奇兵來想方設法取勝。

他先令獨孤揚領一萬精兵先趕赴蕭關,其實那是檯面上的命令,為的是做給東突厥的探子看的,其實他於當晚即密令獨孤揚率部前往距離長安五百里的涇川峽谷埋伏,此處乃蕭關至長安的必經之路,他並令六百里快馬傳令至蕭關守將弘寧安將軍棄守蕭關,但城關上插滿軍旗混淆敵軍耳目,趁暗夜全數撤回長安。(六百里快馬即一天一夜內傳令要跑六百里,這當然不一人一馬完成,途中有驛站換馬及傳令接力傳遞

而在朝會上的命令大散關分兵五千至蕭關防守,當然也是管照陽混淆敵軍探子的計謀,管照陽下朝後即密令快馬傳令小將寧翦的五千兵士,不支援蕭關守備,而繞道埋伏至蕭關附近樹林,等待東突厥大軍占領蕭關朝長安南下後,隱密跟隨在後,見機行事。

而二萬大軍依舊照正常行軍速度行軍,一天走八十里

東突厥發現夏軍蕭關棄守已是三天後的事,此時東突厥頡利可汗大笑曰:「看看!這就是中原人的軍隊,還沒打戰就先跑,傳本可汗令,不作任何停留,直接向長安進軍。」

頡利可汗畢竟不是省油的燈,他思慮了一下,說:「中原人現在占領長安的管照陽,最近才被封為關中王,聽聞此人足智多謀,也許這是他們的詭計。」

頡利接著說:「來人!傳本可汗令,大軍分前軍三萬由突利可汗領軍,中軍四萬由本可汗領軍,後軍三萬由薩巴斯可汗領軍,各軍行軍距離五里,以防夏軍有詐,我軍可以互相支援並避免十萬軍隊同時中埋伏。」

突厥因對隋朝稱臣過,所以懂得當時中國的語言,但是他們自己的對話當然還是說突厥語

距長安四百五十里的地界,管照陽下令安營紮寨在此已一天有餘,此時已是長安出發後的第七日,蕭關守將弘寧安將軍的一萬兵士也於前日與管照陽的二萬軍隊會師,此時帥帳內收到探馬回報東突厥大軍分前軍三萬由突利可汗領軍,中軍四萬由頡利可汗領軍,後軍三萬由薩巴斯可汗領軍,各軍行軍距離五里

帥帳內管照陽和大將咸里呈,以及中將軍弘寧安、李神通、侯君集、段志玄、齊武,以及關中謀士孫起一起討論。

大將咸里呈說:「看來東突厥的前軍三萬應該快到達獨孤揚大將軍埋伏的涇川峽谷。」

管照陽看著謀士孫起說:「孫先生!你有何看法?」

孫起說:「主公!應該讓突厥大軍前軍通過涇川峽谷,等到頡利可汗領軍的四萬中軍過涇川峽谷時,再發動突襲,而中軍受襲前後軍一定會相救,此時我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向前軍,突厥大軍必大亂。」

段志玄將軍說:「主公!此計甚好。」

管照陽想了一下說:「傳本王令,傳令快馬令獨孤揚大將軍讓突厥前軍通過涇川峽谷,突襲中軍。」

「大軍開拔前進四十里然後隱密埋伏,咸里呈率三千鐵騎隊待命。」管照陽接著說。

此三千鐵騎前身即當初虎牢之戰六百鐵騎,當時戰役和咸里呈一起倖存下來的一百多鐵騎,經由管照陽和咸里呈由九萬兵士中挑選出忠誠度高及武力有一定素質的二千多精兵補滿三千人,而後由咸里呈及原先一百多鐵騎日以繼夜的嚴格訓練,為夏軍最精銳的部隊,而這批部隊也是禁衛軍的精英。

涇川峽谷,兩旁皆為高聳之山,峽谷寬不及十尺,為蕭關往長安必經之路。

東突厥的前軍三萬目前已來到涇川峽谷入口,突利可汗看一下峽谷,多年的打戰經驗,直覺令他覺得不妥,於是突利說:「來人!派哨探至峽谷頂查看是否有埋伏?」

此時在峽谷頂埋伏的獨孤揚遠遠觀看突厥軍突然停止行軍,直覺有異,便用手勢打動作,他先向對面峽谷兵士軍隊右手順時針畫三個圈,然後再轉向後方軍隊依樣畫葫蘆,由於平時的訓練紮實,部隊很快知道這是化整為零,安靜迅速退兵的手勢。

於是頃刻間,分成二十隊,每隊五百人分布在峽谷左右兩側的一萬士兵,緩緩退至後方地界然後全然消失,如同戲法一樣,其實這是夏軍平時嚴格的訓練造就而成的成果。

三刻鐘後,突厥兵的哨探回報說:「報告可汗,峽谷上方無異狀。」

突利可汗聽完立即下令:「傳令!部隊快速通過峽谷。」

突厥前軍三萬兵馬很快的在二刻鐘內即全部通過峽谷。

在峽谷上房的獨孤揚一見突厥前軍的最後一批隊伍已通過峽谷,立即向峽谷對面打手勢,握緊拳頭然後向肩膀方向碰六下,對面的士兵看到手勢即知道這是進軍埋伏的手勢;同樣地!獨孤揚也向自己這邊的士兵打一樣的手勢。

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成二十隊,每隊五百人分布在峽谷左右兩側的一萬士兵已迅速就埋伏定位。

頡利所率領的中軍四萬兵馬,不疑有他,很快的進入涇川峽谷

當大軍綿延數里的隊伍已有大部分在峽谷內…。

獨孤揚雙手一揮,倏地!箭矢、火箭及落石如雨下,峽谷內響徹著慘叫哀號聲,戰馬嘶鳴不絕於耳,兵慌馬亂中,兵馬為逃命相互踐踏,此時的涇川峽谷宛如人間煉獄般的慘不忍睹

此時在無數親衛盾牌兵保護下的頡利可汗,忍不住的大叫:「不要慌!都給我保持鎮定,迅…速出峽谷。」

無奈他怎能喊得住已亂無章法的亂軍,而峽谷上方的夏軍更是不知道什麼叫仁慈的繼續以箭矢、火箭及落石如雨下。

這時在前軍的突利可汗察覺有異,立即率領三萬兵馬回救。

很短時間內,快馬急來十里外埋伏的管照陽三萬大軍部。

「報!突厥中軍已中獨孤陽大將軍埋伏,突厥前軍已回救。」

管照陽一聽完立即下令:「咸里呈將軍立即率三千鐵騎打擊突厥前軍。」

咸里呈將軍:「三千鐵騎隊成錐形陣立即出發,打擊突厥前軍。」

話未說完,咸里呈將軍已一馬當先的朝突厥前軍而去,而其三千鐵騎也跟隨在後。

所謂錐形陣,就是以一個武力高強的大將為錐形陣的最前方,直接突擊敵人部隊,是殺傷力很大的一種騎兵突擊陣形。

部隊已倒轉回救頡利中軍的突利前軍,那裡會料的到後方有敵人來襲。

只見咸里呈一馬當先的揮舞他的鐵鐗衝入突利的前軍,而他身後的三千鐵騎也以錐形陣突擊突厥前軍。

突來的攻擊令整個突厥前軍大亂,紛紛四散,頃刻間,部隊已潰不成軍。

突利可汗見狀,大喊:「不要慌!都給我鎮定陣前逃離者一律斬首。」

任是他喊的聲嘶力竭,也無法以一人之力喚回整個大軍的崩潰。

而此刻涇川峽谷後方由薩巴斯可汗領軍的三萬突厥軍後軍,此刻已接到來自前方五里頡利可汗的求救快馬。

薩巴斯可汗不愧是突厥名將,很冷靜地說:「本可汗令!札幌兒將軍立即率領二萬兵士繞至涇川峽谷上方肅清敵軍。」

札幌兒將軍說:「是!」

片刻後,正在峽谷上方指揮的獨孤揚一見有大批部隊朝峽谷上方急來

於是他說:「留三千人繼續在此射箭投石,其餘七千人隨本將禦敵。」

獨孤揚拿著他的長槍率先衝入敵陣中手起槍落,隨即倒下許多敵兵

由於此處是高地,突厥騎兵無法騎上來,因此全改為步兵攻擊

大批敵軍中閃出一人,手裏著他的武器長槊說:「吾乃突厥大將札幌兒,誰敢出來為戰?

獨孤揚聽完淡淡地說:「吾乃夏軍關中王旗下大將軍獨孤揚,出招吧!

札幌兒不由分說,抖手就是一十五招的長槊襲來。

獨孤揚側身閃過長槍突往上一提,然後以自己身體為中心直接旋轉整支長槍攻向札幌兒札幌兒用槊一一擋開,這是獨孤揚的長槍絕學《龍吟九式》的第二式龍吟虎嘯

札幌兒忽地將槊朝向天空然後連續突刺向獨孤揚

倏地獨孤揚的槍身急顫動,然後左右上下全然都是槍影,突然間槍影轉移至敵方,連續突刺的槊跟槍影不絕於耳的金屬敲擊聲,瞬間二人分開

幾乎是人們眨眼的瞬間獨孤揚突躍起二丈的高度,然後毫無花招的單純直刺向札幌兒,眼看著長槍刺來卻無法防備,因為來勢速度實在非人眼所能觀看的到,於是長槍直挺挺的刺入札幌兒的心窩。

戰鬥頓時結束了札幌兒摀著胸前,大量的鮮血自他摀著胸的手指間泊泊流出,而長槊早已脫手在地。

札幌兒心有不甘的說:「…你…,獨…孤..揚!你…勝了,我…。」

話未及說完厥大將札幌兒已倒地不動,圓睜的雙眼露出極度不甘的恨

獨孤揚面無表情的看著札幌兒的屍身,然後抬起頭來望向目瞪口呆的敵軍士兵

適才獨孤揚眼見敵將札幌兒欲使出絕招,對敵無數的他如反射動作的即連續使出《龍吟九式》中的第七式龍飛鳳舞及第八式的飛龍在天》二式,由於此二式皆是發自武學家的內力顛峰境界-純陽之力使出的《以氣御槍》

因此敵將札幌兒當然不敵而殞命。

突厥大將一死,其餘小兵皆不知所措,於是士氣越來越低落的厥軍,終於有人開始逃命,正所謂兵敗如山倒

獨孤揚下令追擊「弟兄們,不要心軟,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給我追擊。」

此時在涇川峽谷後方僅剩一萬兵士的薩巴斯可汗正在思考是否退兵的當下,後方突起一陣騷動

原來是從大散關至蕭關一路尾隨的小將寧翦,其所率的五千兵士已從薩巴斯可汗軍隊後方突襲

突厥軍那裏知道來襲的敵軍數量?此時正如同四面楚歌般的夏軍讓突厥軍已完全地失去戰鬥意志

十萬大軍的東突厥兵馬,因為遭受一連串的攻擊,頡利可汗只得奮力殺出一條退路落荒而逃

而突可汗在欲逃脫時被咸里呈發箭射中大腿及馬匹,落馬被俘

此刻,已知勝卷在握的管照陽下令:「中將軍弘寧安率蕭關所部追擊敵軍,記住!只需將頡利可汗趕出關外,不需致他死地,部隊至蕭關後即就地駐守。」

小將季原及孫力各領五百騎兵急行軍先至蕭關駐防,記住要開一個門讓突厥敗軍逃回關外。」

二個時辰內,十萬之眾的東突厥大軍和三萬五千的夏軍戰爭,在關中王管照陽卓越的謀略,以及他暉下傑出的將領獨孤揚及咸里呈領軍下大獲全勝,突厥大軍逃脫時已不足萬人,其餘不是死、傷或者被俘,再者就是投降及遁逃。(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u169&aid=704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