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到隋末 第十八回 歷劫歸來
2012/10/28 13:54:46瀏覽406|回應0|推薦26

函谷關為關中地區最東的關口,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關隘地處深險谷地,地勢險要,窄處只能容一輛馬車通行,古人稱「車不方軌,馬不並轡。」自是其來有自,且由於這段黃河流域丘巒起伏,有中條山、崤山等阻斷,函關谷底成為附近地區唯一東西向平坦的通道,自古為軍事要衝。
      
  距函谷關一百里地界開外,一台雙馬鑾駕,正護送夏軍的最高領袖竇建德前往唐夏兩方約定交人的函谷關,管照陽已命獨孤揚大將軍親率二萬精兵,在函谷關等待迎接唐軍護送竇建德的鑾駕。
      
  唐軍此次派出名不見經傳的小將趙廣之率領三千步兵護送竇建德,對於趙廣之而言,這次任務是一項艱鉅的使命;其一,護送兵馬太少,其二,自己武藝尚可,但如果碰上武藝高強的將領或山賊,難保不會有失,別說護送竇建德,恐怕連自己小命都難保。
     
   前方是一個兩邊皆為高山的狹谷,小將趙廣之遲疑一下,想:「函谷關已在百里外,此處還是唐軍地界,應該不會有敵方的伏兵才對,況且我是護送夏軍的君主,夏軍應該不致埋伏在前方峽谷偷襲護送隊伍才對!」
      
  於是他下令:「部隊排成兩伍快速通過前方峽谷。」
      
  頓時,部隊排成二隊,前軍一千步兵進入峽谷後,緊接著是竇建德的鑾駕,然後才是後軍二千步兵進入。
      
  竇建德的雙馬鑾駕行到狹谷中段時,倏地,由峽谷上方掉落了無數落石,頃刻間,唐軍的護衛部隊已有多人陣亡及受傷,慌亂間,唐軍小將趙廣之大喊:「不要慌!盾牌兵集合,護衛夏王鑾駕。」
      
  不及喊完,峽谷上方已射來無數箭矢,又是無數唐軍士兵倒下。
      
  但彷彿是安排好的片段,峽谷上方已有一人大喊:「竇建德!吾乃宇文化及的舊部,今天是你償命的日子,我們兄弟已守候在此多日,為的就是要取你狗命為許帝報仇。」
      
  於是,他繼續大喊:「弟兄們!放箭,為許帝報仇。」
      
  此時,在鑾駕內的夏王竇建德,已聽得一清二楚。
      
  夏王摸摸自己濃密的下髯,閉眼無奈地說:「想我竇建德也算一方亂世英雄,不想今日卻要葬身在這無名的峽谷中,壯志未酬,未竟全功,也罷!我也算有闖過一番事業,無奈沒有天命統一稱帝...。」
      
  此時,峽谷上方突然出現慘叫聲,以及無數箭矢颼颼聲。
     
  唐軍小將趙廣之一見機不可失,馬上下令:「趁此機會,部隊快速通過峽谷。」
      
  早在一個月前,管照陽即接獲來自洛陽的秦王一封簡短的書信,言簡意賅,內容如下:

世民頓首,管軍師足下:
       軍師率領夏軍,占據關中,與民休養生息,今吾皇及太子皆為足下好生照應,希冀能以夏王交換吾皇、太子及家眷,望足下能成全世民忠孝之心。
       如蒙垂青,唐軍將護送夏王至夏軍轄地函谷關,屆時,盼吾皇、太子及家眷能安然歸來洛陽。
  李世民頓首


  (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於謙卑,所以後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採用「頓首」二字以示禮貌。)
      
  管照陽接獲此信之初本是欣喜萬分,但他冷靜後卻發現,此信似乎不太合常理?
      
  其一,唐軍如果約定要交換人質,為何不約定在第三方?如此相信夏軍,似乎有違常理?
      
  其二,唐軍居然肯先讓夏王至函谷關,如果到時夏軍不遵守合約,還是不遣返唐皇及太子,那麼唐軍豈不是得不償失?
      
  於是,管照陽決定先派得力探子至洛陽,秘密觀察唐軍派何軍隊護送夏王再做決定,並且,他為捉住時效,以免救援不及,已令快馬回報時兵分二路,一路直報函谷關獨孤揚大將軍,另一路報長安統帥部。
      
  在此同時,管照陽因為來自未來,所以知道有玄武門之變。
      
  也因此,他推斷唐軍恐怕是要殺竇建德,來借夏軍之手鏟除掉繼位的阻礙。而為何如此花費功夫?當然就是不想世人說話,而且,任何一個弒君弒父之人,天下人也不會接受這種皇帝。
      
  而為了讓世人認為竇建德不是唐軍所殺,一定要製造一個意外,且不能在距離洛陽太近之處發生。
      
  管照陽於是推斷出三個最有可能發生狙擊竇建德之處,即靠近函谷關的二個峽谷之處及一處樹林茂盛地界處,他已令獨孤揚大將各派得力小將及各五千精兵先至這三處埋伏,以有備無患。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管照陽的臆測,李世民也有可能是出於真心想交換人質,為李淵盡忠盡孝。
      
  而要判斷唐軍是否為真心實意?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唐軍護送夏王的部隊,如果是重兵隨行就可知是真心實意,反之,就可推斷為計謀。
      
  星夜中,快馬送來探報,唐軍由不知名小將率三千步兵護送。
      
  獨孤揚大將軍收到探報後,連夜急令快馬傳令三處埋伏的精兵備戰,並且為防萬一,將函谷關的守兵增加到二萬兵馬。
      
  三日後,管照陽也收到相同探報,此時,做好一切準備的管照陽,只有靜靜地等待結果到來。
      
  在唐軍小將趙廣之下令部隊快速通過峽谷的同時,埋伏在此峽谷上方多日的夏軍五千精兵,看見為數幾千人的部隊正用落石及箭弩偷襲峽谷下方的夏王鑾駕,小將辛武山一見時候到了,下令:「放箭!」
    
  頃刻間,無數的箭矢射向偷襲部隊,毫無防範的偷襲部隊完全沒料到後方會有敵人埋伏,因此大半之兵士紛紛中箭倒下,小將辛武山趁勝下令攻擊,於是峽谷上方的兩方部隊短兵相接,號稱宇文化及舊部的軍隊頓時已所剩無幾,於是在帶頭將領的突圍下, 僅存少數的偷襲部隊只得落荒而逃。
      
  夏軍士兵檢視敵人屍體時,覺得很怪,於是他稟報小將辛武山說:「將軍!這士兵的軍服似乎不像隋朝軍隊,小人以前也是出身隋朝軍隊,隋朝軍軍服的質料沒有這麼好,且似乎顏色有些不同。」
      
  小將辛武山說:「哦!這倒是奇怪?帶上一套軍服,回去報予大將軍。」
     
   該名士兵說:「是!」
      
  「傳令!部隊緊跟在大王鑾駕後方三里護衛至函谷關。」
      
  二日後,夏王竇建德順利抵達函谷關。
      
  獨孤揚大將軍親自在關前迎接夏王竇建德。
      
  獨孤揚躬身說:「末將獨孤揚奉管軍師令,在此迎接大王。」
      
  夏王於是走下雙頭鑾駕,只見這竇建德身材高大,鬍鬚長滿至下髯,濃眉大眼,雙目炯炯有神,這幾個月的階下囚生涯,還是無損他的領袖氣質,想是唐軍也不敢在局勢未明之前太輕待他。
      
  竇建德心中恍若隔世地輕嘆一聲,他很感慨的扶起獨孤揚,莫名地感動說:「將軍,這一見面實屬不易阿!」
      
  獨孤揚眼眶泛紅地說:「這都是末將等失職,致使大王受難,請大王治罪。」
      
  夏王竇建德說:「汝何罪之有?將軍快別這樣說,快與寡人一同進函谷關吧!」
      
  「是!大王。」
      
  夏王在函谷關休息二日後,由獨孤揚大將軍親領一萬兵士護衛往長安進發。
      
  而埋伏在外的一萬精兵及在三里後的五千精兵也已進駐函谷關。
      
  唐軍小將趙廣之在天意註定下完成他的任務,成功的護衛夏王至函谷關。
      
  夏王在欣喜之餘,也賞賜他五百兩黃金,這位不知情的小將還很高興的帶著二千多唐軍部隊返回洛陽,以為自己完成一項重大的任務,殊不知……
      
  十日後,夏王抵達長安,管照陽親自在長安城樓外迎接。
      
  翌日早晨,在太極殿內,竇建德坐在龍椅上,在關中的重要將領及文官全部出席朝會。
      
  與會人士除夏王竇建德,還有關中區統帥管照陽,大將軍獨孤揚,大將咸里呈、單剛非、謝菲菲,以及中將軍李神通、侯君集、段志玄、齊武,左司馬蕭瑀及右司馬唐儉,還有在關中的十五位小將及其他謀士等等…。
      
  夏王竇建德環視了關中所有文臣武將一眼,很感動地說:「寡人歷險平安歸來,這一切都要感謝關中統帥管照陽。」
      
  夏王接著說:「管愛卿在寡人征伐洛陽之時,率領西征兵馬先後攻客太原、上黨、河東、武關乃至關中等領地,在寡人兵敗被唐軍俘虜之後,管愛卿為我夏軍保住一絲命脈,且對於領地治下施行仁政,讓我軍休養生息,恢復元氣。」
      
  「在寡人身陷峽谷危機之時,也是管愛卿運用奇謀拯救寡人於危難之際。」
      
  他接著緩緩地說:「自古論功行賞本是天經地義,管愛卿的功勞已沒有任何職位得以復加…;寡人決定封你為關中王,地位不在寡人之下,自此刻起你我以兄第相稱,在關中區及太原、上黨、河東、武關等地皆為你轄下,賢弟自此為一國之主,對於轄下兵馬節制及人員任命可全權作主。」
      
  「寡人經虎牢關之役,已不想太多,過幾日即返回洛州休養,你我可為兄弟之邦,若有危難盼相互扶持。」
      
  管照陽聽完夏王所述,有些不知所措地說:「請大王收回成命,臣萬萬不敢接受此一封賞,更不能有違倫理與大王兄弟相稱。」
      
  夏王看著管照陽良久,誠摯地說:「賢弟!這是寡人思考已久所做的決定,請賢弟切勿推辭,這個決定也最有利於夏軍及治下人民。」
      
  管照陽還是堅持地說:「墾請大王收回成命,大王如此封賞實令臣下不敢接受。」
      
  夏王一見軟的不成,幹脆來硬的說:「賢弟!既是寡人的封賞命令,你敢抗命嗎?」
    
    管照陽此時內心忐忑不安,老實說,他並不知竇建德到底是真心想封賞?還是以退為進?但夏王已說到抗命這個話上,他再不識相就是個白痴了。
      
  於是,管照陽跪下接旨:「臣不敢有違君命,感謝大王厚恩。」
      
  夏王很高興的說:「這才是我的好賢弟,關中王!你是否要對寡人改變稱呼?」
      
  此時腦袋一片空白的管照陽只得硬著頭皮說:「謝王兄厚恩!臣弟將終身效忠王兄,且永遠不會忘記,臣弟之一切,皆為王兄所賜。」
      
  夏王大喜說:「哈哈哈!這才是寡人的好賢弟。」
      
  於是夏王示意旁邊的宮人,宮人於是高喊:「加冕儀式開始,請關中王坐上龍椅接受大王加冕……。」
      
  公元六二一年八月,夏王竇建德在長安太極殿加冕管照陽為關中王,管照陽正式名正言順的統治關中區及太原、上黨、河東、武關等地,而夏王則由大將單剛非率一萬精兵護送回夏軍根據地洛州。
      
  夏王在出發至洛州前,命令快馬至洛州劉黑闥處,命其派人護送關中王的王妃阿蠻出發到長安團聚。
      
  管照陽知道,擺在夏王大恩之前的無形重擔是洛陽的秦王李世民,他所擁有的一切都跟此人的存在與興亡息息相關。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u169&aid=699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