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17 09:29:06瀏覽1980|回應3|推薦68 | |
小兒子回家,我們一起去看《玩具總動員》第四集。 回想第一集上演時,他才剛入小學吧!時光真是飛逝啊! 這個動畫片系列呈現的正面主題,友誼,忠誠,自我犧牲等,加上沒什麼暴力渲染,的確適合闔家觀賞。第四集也是如此,除了畫面處理的更細膩,內容刻劃也更有深度。 在這一集裡有個片段,蠻觸動我心。 叉奇(Forky)是這一集出現的新角色。他是伍迪(Woody)的新主人邦妮(Bonnie)在幼兒園用廢棄的塑膠叉子製作的玩具,也是她眾多玩具裡的新寵,終日帶著不離身,連睡覺都放在枕邊。 偏偏叉奇總覺得自己是個無價值的廢物,垃圾筒才是他安身之處。 也因此,他常在主人不注意時就翻身躍入垃圾筒裡。待邦妮發現他不見了,她的爸媽,還有伍迪,就必須各處去找尋,直到尋獲,邦妮才破涕為笑。 在邦妮全家外出旅行,叉奇趁著車子加油時,又跳入加油站的垃圾筒裡。伍迪瞥見,趕緊下車跟去。兩者在垃圾筒裡拉扯時,車子開走了。 伍迪帶著叉奇連夜奔走要趕上車子。 叉奇問伍迪為何老是緊盯著他,要把把他這個無用處,沒價值的東西找回。伍迪說因為他是邦妮所造的,是邦妮所愛的,因此他的價值不是由他自訂,乃是邦妮所賦予;而他的責任就是為邦妮而活。 伍迪的言外之意,他如此盡心守候叉奇,其實為的是主人邦妮,他的忠誠也是為著她,不想看她傷心難過。也因此,他不辭辛勞,甚至冒著各種危險,三番五次的去尋覓,要把自我流放,自暴自棄的叉奇帶回家。 我覺得電影這個片段含蓄的表達出聖經對人的價值的詮釋。 創世記裡,上帝以塵土造人,然後對其吹氣,使之成為有靈的活人。人的形體原本只是平凡的沙塵泥土,卻因著承載上帝的靈而成為尊貴。即使在墮落,失喪之後,造物主仍然要將不知道自己的尊貴性,而離散在外的人尋回祂的家。 認知自己的價值,的確會影響生活的諸多抉擇。 我想到我的三舅,他是在我媽媽之後出生的弟弟,小她三歲。 按三舅自己說,他是家裡最被忽略的孩子(the most ignored child)。在他之前家裡已經有兩個哥哥,五個姊姊。大舅是長子,承受外公外婆重視是必然的。二舅是外公工廠的幫手,大姨則是外婆家事的助手。二姨,四姨都給人當養女,三姨因為長的像外婆,也頗受外婆所愛。 三舅說,外婆是看孩子的長相是否像她來定奪她的接納;他之後的弟弟也因為比較像外婆而備受呵護。 那就難怪三舅台大經濟系畢業,服完兵役,工作一兩年之後,1961年到美國留學,定居,娶了德國裔的舅媽;將近60年的歲月,他只回台灣一次。手足裡唯一保持聯絡的只是我媽媽,因為只有這個也是受父母冷落的姊姊從小還會顧著他。 在美國,起初他還是唸經濟,但實在不喜歡那個科系,一年後轉唸那時頗有前景但尚未熱門的電腦工程,畢業後也順利就業。 可是他說,他也不喜歡電腦。他喜歡與人談話的工作,而不是面對機器或是電腦程式。 職場退休後,他愛上木工活,和庭園設計。他不會畫設計圖,但他說,一旦開始動手,一些意念就湧現腦海,他順著作下去,直到精緻,有特色的成品出現。 「成長時,對於我該唸什麼,作什麼,我的爸媽未曾聞問;我自己也不知曉。就那樣摸索,糊裡糊塗的走過這一生。生命若是可以重來,也許我會選擇建築?或是室內設計?只是,八十多歲了,我還是不曉得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我的價值何在?」這是他的喟嘆。 我也想到自己高中時,對自己很沒自信。面對大學聯考,填科系志願時,也是很茫然,不敢填錄取分數高且具有挑戰性的科系,又不願填錄取分數低,但自己稍有興趣的科系。最後胡亂填一些,結果被導師打回票,要我按錄取分數的高低順序重填。 直到三十多歲,我找到自己的興趣,於是在家務、育兒、教書之餘,再回學校進修。如今回顧,那似乎不是自己的摸索,倒像是蒙引導的進入一個自己在更年輕時根本不會涉足的領域。 電影裡,雖然伍迪不厭其煩的告訴叉奇,他是邦妮所愛,所看重的;叉奇還是不放心,「你怎麼知道我真的有價值?為什麼她是我的主人?」他問伍迪。 「因為你的底座寫著她的名字,她創造你,你屬於她,所以你不能自我棄絕,你是要為她而活(you must live for her)。」 也許,唯有我們「衷心真確」認知誰是創造、掌握我們生命的主權,而那位主宰者也深愛我們,我們才有可能明白自己的價值,也被導入該行走的生命軌道。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