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9 15:00:43瀏覽1384|回應0|推薦1 | |
去中國化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台灣是多元文化社會,中國是封建的、古老的、傳統的。 這個論述的理由是其一、台灣是一個島,交通發達,明末清初曾經就是海上貿易中心,後來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統治。但是西班牙、荷蘭時代年代久遠,西班牙、荷蘭在台灣文化的影響可謂事如春夢了無痕,除了一點遺址古蹟供人憑弔之外,在台灣社會已找不到西班牙、荷蘭文化的蛛絲馬跡,至於日本難然佔據台灣五十年之久,台灣人前期激烈反抗,日本人根據福澤諭吉及兒玉總督的治台原則,是暴力統治,防止台人反抗,偏重職業教育,提高勞工水準,以搾取台人廉價勞力,最惡毒的一招是愚民政策壓制台人的人文素養、獨立思考能力,到了統治後期在台人強烈爭取之下,日人開始重視教育,日本人與台灣人表面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台灣也開辦了台北帝大,但是大學百分之九十都是日本學生,台灣重視教育,己是日本統治末期,當時一般台人很少有機會受高等教育,在美拿到博士學位的僅林茂生一人而已,當時台灣的統治階級全部都是日本人,日本商社壟斷對外貿易,與洋人打交道,通西語者也全係日人,台灣交通水利建設發達,是屬於文化硬體的部份,一般百姓知識之封閉、風俗習慣與中國內陸鄉村並無不同。台灣當時西化的程度比之沿海國際化的大都市及租界區相去甚遠,所以說台灣以前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是想當然爾的事並非事實,台灣在國府遷台之前從來就不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多元化社會是昧於事實的說法。當年台灣多元的程度遠比不上青島、大連、上海、廣州。 一直到今天純台灣人的社群,其習俗的特色有漳泉遺風、有日本町人色彩、角頭惡習、迷信等,那裡是多元社會的面貌?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六十多年,在國民黨主導的政府,其文化策略是一方面復興中國文化,一方面致力現代化。六十年來台灣都市多元化了甚至國際化了,而台灣鄉村的許多習性不動如山的,還是非常鄉土的、非常中國的。 台灣原來就是多元文化這個說法是錯的,由這個說法引申出來一堆論述當然也是錯的。 老提一些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規程、制度等硬體,而完全忽略綠色支持者在精神上、思想上、文化的表現上,沒有任何多元化的影子。閉門造車,憑空想像不是事實,也不是學術。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