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編輯閱讀與校對閱讀之不同(下)
2011/12/24 23:59:36瀏覽4036|回應0|推薦1

將兩種閱讀方式進行比較,不難發現:編輯的閱讀重心在於得意,以求整體感知書稿內容,無須一字、一符地細讀詳察,通常是把句子作為閱讀單位,快速掃視甚至跳躍式閱讀。編輯的這種閱讀方式,我們稱之為線性閱讀。校對的閱讀重心在於得形,以求獵獲字裡行間的錯漏,因而必須把字、詞、片語、公式、數碼組、標點符號等作為閱讀單位,逐字逐符地閱讀。校對的這種閱讀方式,我們稱之為點性閱讀,其特徵是切割式,即將句子切割成詞、片語、公式、數碼組、標點符號。舉兩個典型例子。

1) A.古代有一位學問家叫元好向。
       
B.他竭盡諷剌挖苦之能事。
       
C.無辜百姓慘遭屠戳。
        D.張華把棗紅馬栓在馬拴上。

4個句子裡,都隱藏著別字,因為跟正字形體相似,流覽式閱讀往往視而不見。但是把句子切割成詞和片語,別字就暴露出來了:

A.古代│有│一位│學問家│叫│元好向。
B.他│竭盡│諷剌│挖苦│之│能事。
C.無辜│百姓│慘遭│屠戳。
D.張華│把│棗紅馬│栓在│馬拴上。

A
句中的是別字,正字是B句中的是別字,正字是C句中的是別字,正字是D句中都是別字,兩字位置應該互易。

2)太子曰:善。然則濤何氣哉?客曰:不記也。然聞於師曰,似神而非神者三: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內雲,日夜不止。

流覽式閱讀,
得意忘形,往往看不出這段引文中的錯誤。而採取切割式閱讀,引文的內在矛盾就暴露出來了:

太子曰│:│
│善│。│然則│濤何氣哉│?││客曰│:│不記也。│然│聞於師曰│,│似神│而│非神│者│三│:│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內雲│,│日夜│不止。

前句說江濤的氣勢
似神而非神者」「,而後面列出的江濤的氣勢卻變成四種現象。切割開來,不難發現錯在江水逆流後的分號用錯了,因為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本是同一現象,由於海水上潮,把江水頂了回去,造成江水逆流,錯用了一個分號,一種現象變成了兩種現象。這段文字引自枚乘的名作《七發》,原文沒有標點,說的是江濤的三種氣勢:聲音(疾雷聞百里);水勢(江水逆流,海水上潮);雲氣(山出內雲,日夜不止)。作者引用時加標了現代標點符號,由於錯用了一個分號,導致內容改變原意。

2.
校對閱讀重在得形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覺總是趨向於將來自多方面的、零散的、不規範的乃至不確定的表象,經過智化過濾,在視覺中形成較為明顯而完整的圖形。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作
完形趨向律。完形趨向主要表現在視覺、知覺現象中,因而明顯地存在於與視覺、知覺密切相關的閱讀過程中。由於語言完形的作用,人們不必一筆一畫地注意字詞,而是掃視字詞從總體上感知文意,因而能夠一目了然,甚至一目十行,快速而準確地閱讀。但是,語言完形也會把閱讀者引向誤區:得意忘形,忽略句子裡個體字的錯漏。

編輯閱讀書稿,是瞭解性閱讀、評價性閱讀,語言完形對編輯閱讀不但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會幫助編輯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文意。

但是,語言完形對校對閱讀卻會造成如下負面影響。

一是形似字元混淆不分。上述例
1中的錯作錯作錯作錯作錯作,都是因為形似而混淆致誤的。由於完形趨向的作用,閱讀者往往對這類錯誤視而不見。

二是把殘缺視為完整。句子裡漏字漏符,幾何圖形丟
,都是常見的殘缺現象。由於完形趨向的作用,閱讀者往往察覺不到殘缺。

三是分辨不清上下倒置和左右混淆。出版物上常見把
<錯作>,把→錯作←,也是完形趨向導致的錯誤。

要想在校對過程中衝破「完形趨向律
的負面影響,只有採取重在得形的特殊閱讀方式,把句子切割成字、詞、片語、符號,逐一默讀,並且細辨字元形體。

校對的這種閱讀方式,符合校對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校對客體中,以具有各維度特徵的基本字元為單元,組合成字元群,如詞、片語、公式、音樂曲譜、數碼組等,各種字元群又進一步組成句群。與編輯閱讀不同的是,校對尤其是校異同,無需花氣力明瞭句群意義,而著重在對字元群以及單一字元的基本特徵的識別。字元群的基本特徵有三:組合特徵;結構特徵;形貌特徵。如果字元群與字元群之間的各維度特徵相近、相似,字元群特徵模糊或混淆,就容易導致校對失檢。所以,校對閱讀時,要對字元群的特徵加以分解細化,分解細化為
注意元

校對的這種
切割式閱讀,必須緩慢而勻速地推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一字一符不略過。

所謂勻速,是相對於編輯的快速閱讀而言的,校對的閱讀必須有意識地放慢速度,但並不是平均使用精力,讀到容易出錯的字元處,要有短暫的停頓,發現疑點,還得倒回去重讀。這種緩慢、勻速又有停頓、有反復的閱讀,是校對閱讀的特點之一。例如:
……砍死一株野花的錯誤絕亞於殺死一個人的錯誤……

一位校對員讀到絕亞於,覺得有疑問,便停頓下來,倒回去重讀,聯繫上下文反復揣度:絕亞於是什麼意思?作者在這句話想要表達什麼意思?透過短暫的停頓、重讀、揣度,終於解開了疑問。作者是位生態學家,他將野花比作人,是想表達一種保護生態的理念:砍死野花如同戕害人命,呼籲人們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愛護一草一木。因此,句子裡的絕亞於絕不亞於之誤。

筆者在校閱一部古代藝術史校樣時,運用這種方法發現了不少錯誤。例如:
……地位、規模、成就等方面遠比官辦手工業較遜。

讀到
遠比官辦手工業較遜處生疑:較遜遠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表示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那麼,當時的民間手工作坊的地位、規模、成就同官辦手工業相比,是較遜還是遠遜?停頓下來倒回去重讀,再聯繫上下文的意思,才明白作者的本意是說:同官辦手工業相比較,民間的手工業作坊,地位、規模、成就都遠不如官辦手工業。因此建議編輯據此意改寫這個句子。

讀罷覺得有問題:前面的命題是
對錯,是兩面的,後面提出的判斷依據是一是要、二是要,是一面的。兩面與一面搭配不起來。於是倒回去重讀,問與答缺乏對應關係,一是要」「二是要應改為一是否」「二是否。這樣,對錯是否就對應了,表達的意思就準確了。

3.
校對閱讀的技能訓練
校對閱讀技能,是指校讀時眼動、注視和內部言語的有機結合。這種技能必須在校對實踐中自覺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


科學地控制校讀時的眼動速度

眼動是指人眼在校讀時的移動。校對客體是由許多字元組成的,校讀時,校對主體的視線是循著字元自左向右移動的,一個個字元,先後落在視網膜中央,形成一個個注視點。眼動速度的快慢,決定著注視點(即閱讀單位)的大小,直接影響注視點的清晰度。眼動速度越快,注視點就越大,對字元形體感知的清晰度就越低。快速的流覽,跳躍式的掃視,感知的字元形體是模糊的。反之,緩慢而勻速的閱讀,感知的字元形體就清晰。由此可見,眼動速度的快慢會直接影響校對的品質。但是,也不能過慢,過慢又會影響校對的速度,拉長校對週期。因此,校對閱讀的眼動速度是校對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個課題。


根據實驗測定,比較理想的眼動速度是:平均在每個字元上停留
0.9秒(包括異同比較、是非判斷和他校的時間在內)。一個工作日實際校對時間為6個小時,合計21,600秒,21,600÷0.924,000,校對日定額以20,000-25,000字為宜。日定額超過25,000字,就會加速眼動,擴大注視點,勢必影響校對品質。一目十行式的閱讀,由於感知的字元形體模糊不清,個體字元的錯訛不易察覺,自然會影響獵錯改錯的效率,此即欲速則不達

當然,眼動速度對感知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比如視力敏銳、經驗豐富、技能嫺熟、知識積累深厚者,對客體感知敏捷,其眼動速度就可以適當加快。反之,就要放慢眼動速度。因而確定眼動速度,要從個人生理、心理的實際出發,以能清晰地感知客體為標準。


還有,不同類型的書稿,對校對者的感知會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古籍的語言是古代語言,現代人不能立即理解其含義;社科理論書稿裡,概念多,定義多;科技書稿裡,專名多,圖表多,公式多,外文字母多;兒童讀物用拼音字母為漢語字詞拼音,校讀時要同時兼讀與漢語字詞對應的拼音字母;手寫書稿有的字跡潦草,有的塗抹勾畫,辨認費時費力;文字加工多、卷面不清晰的書稿,會影響視線的移動速度。校讀這類書稿,眼動速度都應適當放慢。因此,控制校讀的眼動速度還要因書而異。


增加回視運動,以加深對字詞的印象

回視運動指注視點跳回已經讀過的部分。有經驗的校對員,在校讀過程中,遇到容易混淆錯用的字詞,或修飾成分較多的長句子,會做回視運動,倒回去重讀一遍,以加深對這些字詞的印象。這樣做,常常能夠獵捕到隱蔽性很強的字詞錯誤。


回視運動還有助於加深對校樣中反復出現的專名(人名、地名、國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名詞)和概念的印象。在一部書稿裡,外國人名、地名的音譯,常常出現前後不一致,尤其是多人合著、合譯的圖書,這種情形屢見不鮮。校對閱讀時必須關注,多做回視運動,解決不一致的問題。


協調內部言語和眼音距的關係

內部言語指校讀者默念的言語。默讀時雖然不發音,但言語器官仍然在運動,不斷向大腦發送資訊。眼音距指注視點與默讀的文字之間的距離,眼音距以字數計量。閱讀者在注視文字材料時,由於注視點的轉移而隔斷了視線,仍能默念出注視點以後的若干文字,這些在視線隔斷後繼續讀出的文字數量,就是眼音距的數量。當校讀材料與大腦存儲的資訊接近時,內部言語的速度就會加快,這就是通常說的
反應敏捷。內部言語速度加快了,眼音距就擴大,此時校對者只能感知字元形體的大致輪廓,校對品質就會明顯下降。

某出版社做過試驗,將兩頁俄羅斯小說校樣,交給兩人同時校讀,其中一位是熟知俄羅斯文學的編輯,另一位是第一次接觸俄羅斯小說的校對員。校後品質檢查結果:編輯校讀的速度比校對員快,校對品質卻比校對員差。個中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編輯熟知俄羅斯文學,對校讀材料反應敏捷,因而內部言語速度加快,眼音距相應擴大,字元形體就模糊不清,不少個體字元錯訛在模糊的視線下溜走了。上述試驗告訴我們,有意識地控制內部言語的速度,縮短眼音距,增加對注視點的注視時間,是提高校對品質的有效方法。


校對是文字性、學識性很強的工作,又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校對工作者不但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字和學識水準,還要掌握校對工作的技術規律,提高技術的熟練程度。這樣,就可以相得益彰,把校對工作做得更好。


校對閱讀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

閱讀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對於校對閱讀十分重要。


校對閱讀的良好心理素質有如下表現:一是耐得寂寞,心靜如水,不急不躁,緩慢而勻速地閱讀;二是專心致志,一字一符地閱讀,一字一符地細辨;三是以獵錯為快事,為拾補而陶然,全身心地沉浸在補漏改錯之中。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校對閱讀的良好心理素質呢?


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前面已經說了,校對閱讀是以獵錯改錯為明確目的的閱讀。校對閱讀的這種目的性,是由校對的職業責任和道德責任決定的。校對是圖書編校品質的最後防線,其職責是把一切差錯消滅在圖書出版之前。圖書作為文化資訊載體,不但負有傳播文化的現實任務,而且由於其超時空的內在特質,還負有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所以,校對工作者不但要有現實責任感,而且要有歷史使命感,不但要對當代讀者負責,而且要對後代子孫負責。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是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思想基礎。在校對閱讀過程中,有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會自覺地調整心理狀態,除卻雜念,克服浮躁,認真閱讀,口誦心唯,詳察細辨,謹慎改錯,從而做到
一字不略過,一字不妄改。清代學者朱文藻這樣形容校讎大家鮑廷博的校書情志:一編在手,廢寢忘食,丹鉛無已時。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徵以證之,廣詢以求之。宋代大學者歐陽修晚年將生平著作一一訂正,夫人見他太累了,勸阻說: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歐陽修笑著說: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為免後生笑而甘願自苦。魯迅當年曾為《三閒書屋校印書籍》擬過這樣的廣告詞:本書屋……虛心紹介譯作,重金禮聘校對老手,寧可折本關門,決不偷工減料。這就是責任感和使命感。

沒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人,把完成校對任務看作賺錢的手段,為了多賺點錢而趕進度,必然心裡浮躁,或者核紅了事,或者一掃而過,以致造成錯誤百出的嚴重後果。從職業責任來講,這是一種瀆職行為;從職業道德來講,這是一種道德喪失。


培養敬業樂業情感

要養成校對閱讀的良好心理素質,除了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外,還要培養職業興趣,使從事校對工作成為一種樂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人們對某種事物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就會產生內在驅動力,從而對該事物表現出積極探究、鍥而不捨的追求。孔子早就認識到興趣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他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物質興趣、精神興趣、社會興趣等類型,我們探討的職業興趣屬於社會興趣範疇,即對某一社會工作的興趣。職業興趣是職業選擇的重要依據,職業興趣是熱愛工作的重要動力,職業興趣還是職業穩定的重要因素。校對職業是一種寂寞、枯燥、艱苦的職業,從事校對活動,需要耐得寂寞,忍受枯燥,不畏艱苦的心理品格。成年累月地面對原稿、校樣,日復一日地比照校核,沒有興趣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職業興趣的產生和發展,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有趣。處於這一階段的興趣,常常與人們對某一職業的新奇感相聯繫,隨著新奇感的消失,興趣也會自然地消失。所以,有趣階段的興趣是不穩定的。第二階段是樂趣。經過第一階段的沉澱,職業興趣逐漸穩定下來,注意力能夠長時期指向某一職業,因而積極學習業務,潛心掌握技能,表現出持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階段是志趣。當樂趣與職業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時,樂趣便發展成為志趣。志趣具有社會性、自覺性和方向性,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了志趣,就會產生極大的內驅力,從而表現出自覺性和創造性。校對工作者要把培養對校對事業的志趣,作為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目標。

訓練自我克制的意志力
人完全不受外界干擾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校對外部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校對工作者不可能不受到精神上的打擊和物質上的利誘,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很難的。排除干擾、敬業樂業的辦法之一,就是訓練自我克制的意志力。訓練的方法有三:其一,透過意志努力將自己的心理指向限定在閱讀目的中,堅持以獵錯為目的的閱讀方式;其二,不斷用文字差錯的危害警醒自己,避免回到習慣的閱讀方式;其三,不斷總結自己校對閱讀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鞏固並完善校對閱讀方式。

經過反復的自覺訓練,就會掌握校對閱讀的方法,如明代學者王守仁所云,
專心一志,口誦心唯,字字句句,細繹反復,從而有效地獵錯滅錯。(全文詳見︰http://www.cbkx.com/2008-3/1160.shtml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596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