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編輯要學習語法
2006/10/02 21:56:47瀏覽588|回應0|推薦1

柳燕(湖北大學古籍研究所)

編輯的兩大任務是選稿和改稿。選稿時,編輯的眼睛要像「望遠鏡」;改稿時,編輯的眼睛則要像「顯微鏡」。不論是選稿還是改稿,總是要把積極健康、優美動人的文章奉獻給讀者。就語言文字方面而言,編輯既要具有披沙揀金的眼力,又要具有妙手回春的筆力。首先,編輯必須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不合事理、不通順的句子;其次,編輯還要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有效地糾正文稿中的錯誤,最大限度地保證出版物的「純潔性」。但是要完成這樣的文字工作絕非易事,它要求編輯必須具備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

一般說來,經過編輯嚴格把關能夠公開出版的出版物,語言文字必須文通字順、表意準確。然而目前出版物上的文字錯誤仍然很多,想必絕非編輯故意置之不理、任其氾濫,主要原因還是編輯缺乏必要的語法知識。

漢語的組詞造句必須遵循一定的結構規律,這些規律就是語法。要把詞語組織成沒有語病的句子,通常應該滿足以下條件:構成不同成分的詞語在語義上能夠彼此選擇,不同詞語的配合符合語法規則及語言習慣。反的,就會造成搭配不當的語病。如某刊物20046月號有句話說「我們沿著建設有本土特色方向大步前進」。這句話乍一看來似乎沒什麼毛病,但細細體味一下,就會發現「沿著……方向」搭配不當。「沿著」後面應該接一個具體存在的事物,如沿著江河、沿著道路、沿著前人的足跡等,而「方向」一詞是個比較虛化的概念,兩者搭配不恰當。與「方向」搭配可以用「朝著」,這句話可改為「朝著建設有本土特色方向大步前進」或「沿著建設有本土特色道路大步前進」。又如某刊物2003年第12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十幾年中,足跡踏遍15縣市,300多個鄉鎮,測量、攝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築和文物達20,000餘項。」句中有兩處搭配不當。首先,「攝影」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不能說「攝影的古建築」,也不能說「攝影的文物」,宜改用及物動詞「拍攝」,這樣就可以和「測量」「分析」「研究」並列,與「古建築」和「文物」搭配;其次,「足跡」是腳踏過後留下的痕跡,腳可以發出「踏」的動作,而腳印是不能發出「踏」的動作的。所以「足跡」和「踏遍」搭配不當,可將「踏遍」改為「遍布」。

詞義是詞的語音形式所表達的意義。詞是一種符號,每一個詞都有一個相對具體的意義,如果誤解了這個詞的意義,就會「張冠李戴」,造成語法錯誤。某文中有這麼一段話:「那是一個寒風料峭的冬日,他住的那間屋子冷若曠野,我們身上穿著大衣,還冷得不斷用口中熱氣哈手。」這裡「料峭」一詞欠妥。《現代漢語詞典》對「料峭」的解釋是:「形容微寒(多指春寒)」。《辭海》釋為「形容春天的微寒」,並舉蘇軾《定風波》中「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句、范成大《晚步西園》中「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句作證。上面引述的文字描述的是一派嚴冬景象,宜將「寒風料峭」改為「寒風凜冽」。再如某報紙2004530日第9版上有這樣一句話:「據說每到天氣陰晦時,大佛便會微汗淋漓,俗稱香汗。」「淋漓」形容濕淋淋往下滴,如大汗淋漓、墨跡淋漓、鮮血淋漓。「微汗」指稍出一點汗,是不可能「淋漓」的。由於忽略了「淋漓」的具體含義,作者和編輯都放過了這個錯誤。

由於沒有弄清詞義的內涵,沒有注意語句前後的關照,出版物中前後矛盾的例子也很多。如某報登載這樣一段文字:「當年這些豆蔻年華、英俊活潑的空中小姐,如今都已年逾花甲……當記者問到誰是第一架飛機機長時,年近六旬的周映芝自豪地說:『我是。』」「花甲」指六十歲,前面說「都已年逾花甲」,後面卻又說有一人「年近六旬」,明顯存在矛盾。再如某報紙200461日的一篇文章有這樣一句話:「整整一百多天,誰也不上街,不會友……」。「整整」一般指達到一個整數,沒有零頭的數目。「一百多天」顯然不是整數,故「整整一百多天」存在矛盾的處。再如200465日某晚報有一篇報導的標題為《沉睡河床底 一朝示面目 宜蘭發現一棵水底樹林,木質堅硬,無蟲無腐蝕》,「一棵」與「水底樹林」自相矛盾。「樹林」指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一棵樹無法構成「樹林」,文章講的是在某地河床「挖出一棵巨大樹木」,顯然,「一棵」沒錯,錯在「樹林」,宜將「樹林」改為「巨樹」。

成語是一種特殊的片語,它言簡意賅、寓意深刻,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鮮明,增強表達效果。但出版物中有很多成語不但沒有給文章錦上添花,反而成了敗筆。某刊物20043月號一文中說:「八年來,林黛對我的關懷,罄竹難書。」「罄竹難書」意為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形容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這一成語是貶義詞。用它來形容別人對自己的關懷顯然不對,宜換成一個褒義色彩的詞,如「無微不至」。再如有篇文章的標題是《要當「始作俑者」》,讓人看了嚇一跳。怎麼竟然公開號召人們到處幹壞事呢?其實文章的內容是叫人帶頭破除陋習,由於作者、編輯都誤會了「始作俑者」這個成語的特定含義,因而鬧出了這樣的笑話。殊不知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被孔子罵為該斷子絕孫的一個貶義詞,後常用以比喻某種壞事或不良風氣的肇始人,它不能用於指帶頭做好事的人。

在現代漢語中,由於多義詞(短語)使用不當,或由於詞語的間的關係不明確,或由於句式使用不當,往往會產生歧義現象。200419日某報有這樣一則標題:「走向科技的新竹」。這個標題可以作兩種不同的層次分析,如切分成「走向/科技的/新竹」,意思就是「朝著科技的新竹走去」;如果切分成「走向/科技的/新竹」,意思就變成了「新竹正走向科技」。這就是使用具有多種結構層次的多義結構而直接造成的語意不明。歧義容易讓人們的理解產生偏差,有時甚至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200441日某報刊出這樣一則廣告:「X手機又出爆炸新聞」。這句話可理解為「X手機又出了機身爆炸的新聞」,也可理解為「X手機又出了如同爆炸般的令人驚奇的新聞」。廣告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手機的銷售,因此,後一種理解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它那樣表述,不由得人們不誤解。廣告語雖然應該簡潔明瞭,如果含糊其詞、產生歧義,非但不能給廠商創造利潤,反而會嚇退許多消費者。

編輯在學習語法時,離不開一大堆具體的語法術語,有人可能會畏難而退,也有人可能會鑽進術語堆中出不來。其實,術語只是科學分析的工具,並不就是科學本身。學習語法時,把一些基本術語弄清楚是相當必要的,但懂得了這些術語的含義並不等於就掌握了語法,關鍵是要掌握規律。術語是為說明規律服務的,離開了規律,術語本身就沒有多大意義了。因此,編輯學習語法,一定要善於結合編輯工作實踐,將這些基本規律和具體的語句修改聯繫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積累經驗,「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知識結構和配套的知識技能,在工作中就比較得心應手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47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