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31 新出版日報/安旻哉
進入韓文社(Hangil)企劃與編輯人文教養書籍和學術性書籍已經過了5年的時間。對新事物的接觸和學習產生的快樂使得圖書製作這項工作充滿了樂趣。然而也避免不了產生疲倦的時候。比如對原稿進行了多次的嚴謹審查也沒有發現的錯別字,為什麼總是在讀者看來那麼顯眼呢?不過更讓人心情格外沉重的是,當努力製作的圖書不受讀者的歡迎而成為庫存堆積起來的時候。
儘管如此,編輯這一職業讓我感到是一種使命。透過「作為編輯可以享受」的珍貴經驗給予了我力量。比如可以和自己景仰已久的作者一邊交流一邊製作圖書。當一起工作的作者、進行閱讀的讀者,真心地表達感謝的時候,作為編輯能夠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和自豪。
在將本篇發表文的題目定為〈理想的編輯與編輯的理想〉以後,我一直在思考該從哪裡開始展開話題。想必各位在成為編輯的同時,對自我也提出了「成為怎樣的編輯」這個問題吧。只要編輯這個職業一直存在,我們就必須不停地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自我省察。
對於「成為怎樣的編輯」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的回答。「理想的編輯」這個詞也許指的就是那些為了實現各自心中相似而又不同,並且豐富多彩的「理想」而努力的所有編輯們。
第一個理想——編輯是書的總導演
作為一名編輯人員,我的理想是製作「值得被長久傳誦的書」以及「與當代人相通並引導世界變化的書」。每每在日常業務中感到勞累的時候,只要回想起自己的這一「初心」(最初的想法)就又能重振精神。回顧自己剛工作時下定的決心,不由得好奇我的後輩編輯們都有著什麼樣的煩惱。我曾經問過一名新任的編輯最近什麼讓他感覺到最累,他歎了一口氣回答說「要做的東西和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這位年輕後輩的話反映了今天韓國編輯們所處的現狀。編輯者的業務範疇在逐漸變寬。這些業務包括了對無形的「知識」進行加工,製作成有形的「東西」——書籍的整個過程。在韓文社出版社,有經驗的編輯的業務不僅包括了圖書企劃,編輯,作者管理,還包括了設計,宣傳,行銷等,即擔任了圖書製作的整個過程的「總導演」。
當今編輯不能只停滯在努力製作圖書上。隨著行銷方式的多樣化,除了製作傳統的版面廣告以外,如Book Concert,作家演講等,為了能和讀者有更近距離的交流而舉行的各種活動的企劃、執行,都是需要編輯們去直接參與的。作為「出版工作者」編輯們還必須積極參加部落格和社群網頁等網路宣傳活動。
第二個理想——對於文本有著獨特眼光,不斷學習的編輯
一名編輯有著很多的作用,但是我認為最基本的仍然在於對文本的把握和理解的上。編輯必須是會「閱讀」的人。具有識別好的文本的眼光,並具有把握原稿的優缺點並進行補充修改的能力。對文本進行仔細認真的研究,用與作者不同的視線來發現需要補充修改的地方,這些是作為首批讀者的編輯們必須做的事情。
儘管對於文本的卓越獨到的眼光也許有些是先天性的才能,但是這也是可以透過廣泛的「閱讀」來進行後天養成的。為了發展天生的能力,我們必須成為「學習的編輯」。
當然讀書是最基本的,但是這個「學習」並不是要求必須整天坐在書桌前。比起整天坐在書桌前,對世界的學習,對人們的學習也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每年舉行的書展的銷售展臺可以提供編輯們一個與讀者直接接觸的學習機會,與作者見面,參加人文學講座、出版有關的研討會等也都是一種學習。
談起「學習的編輯者」,我不禁想起了幾年前來過首爾的日本名編輯龍澤武先生(前平凡社編輯局長)。那時在龍澤武先生的演講內容中,1971年開始參加,至今持續了37年的古典名著閱讀讀書會的一幕〔龍澤武,「如何成為『偉大』的編輯者」,《2008世界編輯者論壇》。(社)韓國出版人會議,2008, pp12-13〕讓我印象十分深刻。龍澤武先生說在忙碌的編輯生活的同時,即使再勞累也沒有放棄讀書會。因為「能夠回歸成一張白紙,體驗閱讀的樂趣與深度」。
將文字的閱讀當做工作的時候,即使是再熱愛閱讀的讀者,有時難免也會對文字產生膩煩的時候。急於趕著定好的出版日期,而忘記了慢慢閱讀的樂趣。在這種時候,我感受到了一種對於自我的消耗。所以我在順便給自己充電的時候,去和書籍進行一種遊樂式的接觸。我去過光化門的大型書店,偶爾去清溪川的二手書店走走,從以前的書當中得到新的想法。那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吧。
第三個理想——進行溝通和協調的編輯
編輯是一種在作者和讀者間產生媒介與協調作用的存在。編輯與作者溝通的方式是根據書的類型,屬性,以及各個作者和編輯的個人傾向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的。在人文類書籍方面,編輯在製作書的時候,可以發揮的空間比較大。但是,因為這項工作時是需要客觀性和準確性,所以要求非常細緻的接觸。
編輯在一本書開始到完成的時候,需要和很多人進行合作,有時也在矛盾的情況中得到圓滿的調解作用。因此需要高水準的溝通能力。
在信賴與紐帶感的基礎上,與作者或潛在作者間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編輯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資產積累的過程。更進一步,可以說這是建立一個出版社的圖書目錄的工作。能夠對筆者進行辨別的眼光,能夠引導出這個筆者的潛力的卓越的溝通能力也是一本好書出版的原動力。
為了成為一個能夠實踐日常的進步的編輯
以上綜述了作為總導演的編輯者、對於原稿有著獨特眼光的編輯者、進行溝通和協調的編輯者,具有這三大理想中編輯的模樣。現實和理想就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擁有再遠大的理想,不以自己站立的現實為基礎而去實現的話,只能成為空話而已。
回顧我們的現實,首先,去年韓國社會對於「編輯者是做什麼的?」的討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的活躍。為國內最早出版的,在書的封面上將編輯者和作者的名字一起刊登的書,點燃了對於編輯的整體性(identity)的論爭之火。社群網頁上,借助匿名的力量〔指的是以「出版社旁的竹林」名字來運行的編輯們的共同推特帳號。〕,對整個出版界系統提出的問題也被輿論所關注。在改善出版環境上一起努力的話,每一個編輯也可以更進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另一方面,曾經一度盛行的危機論使得大眾最近開始對人文學有所關心。曾經一度萎靡的人文書籍市場也稍稍地得到了緩解。現在正是具有人文學知識的編輯們的作用變得更為重要的時期。
我們已經擁有了一輩子不眠不休也閱讀不完的眾多書籍。但是我們為什麼還在製作另一本書呢?那是因為我們懷著「透過書來構建新的文明和人類的生活的希望」〔《在書的共和國裡》,韓文社社,2009,p18〕。我們想要製作對於人們的生活提出疑問的書,給生活帶來變化的書,有用的書。
「編輯者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更發光。實踐日常的進步吧。成為每年都有所成長的編輯吧。」〔《編輯是什麼》,人本社(Humanist),2009,p274〕我們一起來夢想在將來的五年,十年以後仍然充滿樂趣地進行書籍製作的樣子吧。
安旻哉(AHN Min-Jae)
2007年12月進入Hangil社編輯部,歸屬編輯部教養組,擔任人文教養書籍和學術書刊的編輯,以及海外著作權管理工作。曾參與《咸錫憲著作集》、《三個圓圈》(金禹昌著),《兩個世紀的月光》(高銀著)等四十餘本書的編輯。現在擔任與首爾大學人文學研究院合作企劃的學術書籍系列「文明教科書」、「文明共同研究」的編輯工作。除此以外,擔任了《走出疑古時代》(李學勤著)、《小談法國革命》、《羅馬滅亡以後的地中海世界》等五十餘本海外圖書版權合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