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3 11:37:57瀏覽713|回應0|推薦2 | |
演說修辭失誤舉隅之三(語詞方面A) --講稿修訂的建議事項3 三、語詞方面 1.過度誇張 演說時適度的誇張一下,原本是修辭法中的「誇飾」。 (是在描寫事物時,故意誇張鋪飾,使超過客觀事實。) 但是對於演說所論述的主要標的物,就不宜過度誇大其詞 ,否則會引起聽眾的反感。例如罵人的時候說「你是豬」 本來只是用「豬」形容「你」的「笨」而已,但是當面斥 罵必定引起對方的不悅;同樣的在說「黑心食品」時,把 「奶粉」說成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就是太誇張 的「誇大其詞」,事實上許多人沒有「奶粉」也活得很好, 說「奶粉是民生必需品」顯然太誇張、令人難以置信。 2.欠缺呼應 演說中用以說明因果關係的連接詞「因為…所以…」 ,可以很直接的讓聽眾把兩件事物互相連接起來,如果前 有「因為」後面不接「所以」,聽眾會想著「結果怎樣呢﹖ 」到我們把結果說完了聽眾還不知道;有「因為」後面沒 有「所以」,就是一種語詞欠缺呼應的錯誤。還有人在「 因為」的後面不接「所以」而是接「因此」,「因此」是 「因為這樣」的意思,「因為…因此…」就是「因為…因 為這樣」,那也是「欠缺呼應」的錯誤。 3.不夠明確 俗話說「話不說不明」,但是卻有人「話說了還是不 明」,私底下談話不明白的可以當面發問,但是公共演說 就不方便當面發問了,因此演說辭一定要說得很明確。現 在卻發現本來已經說得明確的一句話,卻加上不明確的語 詞,使整句話顯得猶豫不決,出現不明確的意義,這種不 夠明確的語詞,也是演說稿中必須極力避免的。 例如一個老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或許』不能上課 了,你們走吧!」那麼學生們到底要不要走散呢﹖只是「 或許」,語意不確定,聽的人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演說中出現「似乎、也許、或者、可能、好像」之類 的詞彙,就是犯了「不夠明確」的弊病,也顯得演說者缺 乏自信,不能夠取信於聽眾。 這次所收到的演說稿習作作品裡面,就有很多這種 「不 夠明確」的語詞,修改的時候已經都刪除了,千萬 不要在正式登臺練習時又重新出現。 4.形成疏離 演說者必須走入群眾、與群眾站在一起,才能夠影響 群眾、領導群眾;不可以把演說者與聽眾分為兩個群體, 使自己孤立於群眾之外。凡是那些給聽眾「疏離感」的詞 彙,都必須從演說稿裡刪除。 例如:「…出現在你的身邊」、「…給你莫名的疏離感」、 「講起…你一定」、「你也可以成為…」。這些都必須把「你 」改成「我們」,以免劃分演說者與聽眾為兩群而製造聽眾 的疏離感。 5.稱呼失當 平常交際稱呼失當就是失禮的事情,大庭廣眾面前再 稱呼失當,更會貽笑大方。演說稿中對於人名的稱呼,或 稱代詞的使用,都有講究。例如:說到親友的名字不能用 「我的舅舅姓※名**」,而應該說「我的舅舅※**」 或「※**是我的舅舅」,否則就太嚴肅了。指稱任何人 都不可說「一位女性」、「一位男性」,應該說「一位女老 師」、「一位男老師」、「一位女記者」、「一個男學生」。 演說者應該不亢不卑,自稱時不必用「在下」,只說 「我」就可以了,也不宜說「本人」、「我本人」。 至於只說名字不稱姓氏,是熟人之間的稱呼,儘管私 底下彼此這樣稱呼慣了,到了演講臺上也不可以只說名字 不稱姓氏。例如:要介紹臺灣之光王健民,私底下我很 崇拜他,我跟朋友講話都是說「我們的健民」,常常「健 民長」「健民短」的掛在嘴上;但是演說的時候,我就 不可以再稱他為「健民」,必須連名帶姓的說「王健民」。 另外自己稱名不帶姓也不妥當。能夠稱名不帶姓的 原則是:聽眾都跟演說者同姓氏;否則不宜稱名不帶姓 的自稱「**」。已南面稱孤的國家領袖,根據「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概念,自稱其名表示 「親民」、「謙和」;沒有這樣的地位,自己稱名不帶姓就 是不合於禮法;因此演說時還是自稱「我」比較妥當。 寫文章,尤其是文藝創作,常常想方設法的出奇制勝 ;稱動物的稱代詞本來用「牠」,但是為了附帶說明那是 一隻「牡牛」、「雌鷹」,偶爾以「她」為稱代詞來暗示; 這種方式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演說稿裡面採用這種方法, 說出來的「牠」與「她」都是「ㄊㄚ」音,就失去分辨 其「性別」的功能,顯得沒有作用了。儘管「她」字有「 通『伊』時音丨」的異讀,但是大家很少讀「丨」音,突然 出現「丨」大家還是聽不懂。這只能說:口語的同音字使文字 的某些區別功能喪失了,「文字」跟「語言」本來就各有特點, 我們只能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的啊!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