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5 03:40:48瀏覽1790|回應0|推薦18 | |
《我的抒情歐洲》,這陣子的睡前書是這本,有時候會與作者的另外一本《我不喜歡溫柔》交錯閱讀,所以我往往在睡前夢遊海德堡、巴黎、慕尼黑。 這兩本書是寒假期間的期末報告焦慮的產物(還有書架上落落好幾疊都是),我這種焦慮就買書補償的癮頭應該是很難戒了,從散文、小說到詩集類型數量不等,一切依照病情決定。癮頭一來,即使是在連會員卡都沒有的誠品,照樣殺下一本楊牧的詩集,掏錢絕不手軟,除了心有點痛。 陳玉慧是我心目中的奇人,以白話來解釋就是「天啊我好崇拜她。」中文系畢業,可寫散文寫小說、可編可導、又是駐德特派記者。她的散文,乾乾淨淨卻又充滿張力,讀著讀著一不留神就猛然落下一刀,嚇得我從床上坐直了起來。 「但這次卻不同,我改變了我的眼光。過去,我有一種旁觀的態度,我小時候便那樣看人生,我看路邊歌仔戲和布袋戲,我看,我也走開。冷冷的眼睛,但心並不冷。」她在自序這麼說。 她寫在法國學戲劇的心情、在土耳其俄羅斯採訪、在義大利的亞班諾做溫泉治療,在史坦柏格湖邊散步,想著湯瑪斯曼、想著徐四金。 她在那年夏天花盡力氣想學做一名演員,其實她並不適合,她羨慕著其他同學們、偷偷地學習他們,「我沒有演技,我擁有的只是面對人生的膽量。」是什麼促使她剛從中文系畢業後,決定到另一個國家另一個城市重新開始─從戲劇。她寫巴黎的那段時光,殘酷及甜美;寫她一邊打工支付戲劇學校的昂貴學費,一邊學習著如何演一張被揉搓的紙、在油上煎熬的荷包蛋,想像並開展著身體的可能。 不是懷舊式的長篇大論,不是瑣碎回憶的呢喃,有點冷、有點距離,卻更像是攤開了活生生的切面,溫熱的血液尚流動。 也寫著那些波折的情緒─ 「我需要一種信念,迫切需要一種信念,告訴我,生活將如何承受這個故事?你的味蕾已失去了感覺,你還在吸煙,你在煙霧中構思著,當你思念一個人的時候,並不一定要告訴對方,當你感到害怕時,也不一定要說出來。有人在等待什麼訊息,像花香渴望空氣迷漫,像迷失的佇鳥等待著同伴的呼鳴,你在煙霧中想像,許多想法已傾移至容易被忽略的章節。」(〈情感的名字〉) 在慕尼黑的生活─ 「有的日子長的不合情理,有些日子那麼頑固,像這裡的冬天,有些日子令人難捨,但大部份的日子來了又走,沒有證據,也沒有不在場的證據。」(〈慕尼黑的下午〉) 然後她談起柏林劇院的一齣舞台劇《點歌時間》,那是一個平淡卻又另人心驚的故事─ 「我有一陣子不就曾經那樣活過嗎?或者每個人其實都或多或少那樣活過,像貝克特劇本裡的人,我們在等待什麼發生,但很多事卻一直沒發生,而有一天,像舞台上那個女人,有人心裡的希望火種突然熄了。」(〈為自己點一首歌〉) 流浪還是逃離?定居還是旅行?等待陌生的城市逐漸熟悉,異鄉人的身份失去明確的定義。「我住在這個我曾經想逃離卻未逃離的城市,我最終明白,天地之大,我不需逃離。也再無所謂逃離。」(〈慕尼黑的下午〉)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