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2008/08/21 13:35:11瀏覽1943|回應11|推薦73


當人被物化為一連串的條碼和代號時,如果不以覺性觀照,生命感很快就會萎縮。而現今E世代的社會,我們每人無可倖免地,都成為機器讀取的標的。身份證、信用卡、健保卡、會員卡......等符碼,變成我們的另一個化身。

曾經漫步海邊欣賞鷗鷺群飛時,有位陌生人主動分享大自然的生態,並借望遠鏡讓我觀賞海洋生物的奇蹟。沒有言語的客套,也沒有愛現的痕跡,更沒有攀緣的意圖,就只是當下因緣相遇時的自然流動,船過水無痕。他展現的就是鮮活的生命感,而非規格化的慣性。

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形成「關係」(relationship),但却無法只是「連結」(relating)。連結是在「空性」的氛圍中運作,是現在進行式的「當下」;關係則常常是在「我愛執」的情網中墜落,各種佔有、嫉妒、恐懼、不安...等情緒紛紛出籠,於是負面的「受蘊、想蘊」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如瀑流不斷地沖刷,永遠脫離「當下」的心神交融。

當佔有、嫉妒、恐懼、不安......等情緒現形時,人們的反應通常是逃避,鮮少有人願意透視到背後的原始情緒~是受傷、是缺愛,而願意與之同在,以消解它的能量波。為了證明自己是強而有力,刀槍不入,有人以攻擊、嘲諷、責難、威嚇方式來對應;或有人反向操作,以自怨、自憐、自艾、自殘方式來舔傷。愛,在一夕之間,蕩然無存,剩下的就是平衡虛假自尊的種種策略。

對「因緣」,我們需有著很深的敬畏。如果沒有能力「單獨」,沒有能力與自己在一起,那麼許多的情緣,可能是業力牽引,而非奇蹟召喚;可能是自己理想的投影,而非對方真實的面貌;可能是自己寂寞的需求,而非情感的真正流動。如何讓「關係」轉化為空性相待的「靈性連結」,需要戒定慧三學全然參與,在真心的絕待中,往朝聖之路攜手同行。

「聖杯」就在我們心中。走遍千山萬水之後,回到「存在」的核心,不再向外尋尋覓覓,才能活出真實的生命感,才能巧遇無條件的真愛,品味「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的春意盎然。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nermystery&aid=2149586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閑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日常生活中的觀照實修日誌
2008/08/30 11:28

Yuann這篇~開車上班去

是日常生活中的觀照實修日誌

與大家分享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30 11:31 回覆:
http://blog.udn.com/ernestjaw/2157376

yuan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觀照的心要 覺知者
2008/08/30 01:51

關於四念處( 住 )應該沒有那麼古老, 目前在南傳佛教還是很盛行, 台灣也有一些法師在提倡, 分動與靜兩方面進行, 初學者應該在閉關或禪修期間去體會, 靜的方法通常以十六勝行為主, 動的方式以注意身體的動作或觀呼吸, 保持關照力, 注意觸境時, 身體的變化與心裡的感受, 看到心是否平靜, 如果處於貪嗔痴狀態, 則以法念住為主, 法念住以七覺支為主要方式, 當然四正勤, 八正道, 四聖締, 都可以用上, 只要貪嗔痴止息即可. 再回到身念住, 即觀呼吸或注意動作, 反覆來回操作.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每個人每一次可能都有不同的體驗, 上面所談的只是提供小弟知道的一些經驗, 修行還是在個人, 願共勉之.

關於Ken Wilber 在禪修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 一本很動人也談許多修行的書, 是他跟他太太相處五年也是唯有的五年生活, 書名是" Grace and Grit ", 台灣翻譯成恩寵與勇氣, 張老師文化出版. 修行人是有情人.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30 10:32 回覆:

謝謝你豐美、精煉又具體的分享。

我以前曾與南傳法師學過動態的~行禪,也修習過葛印卡的十日內觀及打過禪七,對於南傳原始佛法不談玄論妙的實修法,特別感興趣。

四念處對身受心法的觀照,我覺得是修行的心要。它是探照燈,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身口意業如實觀察,並建立更深的自知之明。

我的網誌非佛網,有些讀者可能未接觸佛法,故儘可能以現代語言,並穿插普通的佛學術語來分享~觀照法。

「恩寵與勇氣」是我相當寶愛的一本書。書中夫妻兩人的真實對話、危機處理、不離不棄的深情守護、契入身心靈的全方位探索,常讓我感動流淚,是「靈性伴侶」的實修寶典。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命藝術
2008/08/26 09:29

閑情 好,您愛禪意思考。禪,在我小悟:本就是自在空靈的藝術風拂;於是,您言說如名,有着閑閑怡怡的情味了啊!

是的,如何內覓又不至於我執,如何外與和光同塵又能維持某間跳脫距離,本就一門生活藝術,是生命的禪啊!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6 21:30 回覆:

joycelinlin的這篇回應
處處禪機
如行雲流水
入人心懷

對內清心自在又不流於孤高
對外和光同塵又不昧於真理
內外之間,維持均衡的和諧之美
出世入世,兩不相妨
是生命中的「大哉問」啊

當來到那個優美的連結點
自然流動,無掛無礙
就是生命的藝術囉


閑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觀照的心要~覺知者
2008/08/26 07:34
原始佛法的如實觀照,是以~身、受、心、法四念處為主。但這古老的語言,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難以觸及其中奧秘。

被譽為超個人心理學界的天才、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新世界觀的原創者Ken Wilber(肯恩.威爾伯),有一首優美但又不失口語化、實用化的觀照心訣,有助於人們細細體會~在遷流不斷的身心現象背後,有一個如如不動的覺知者。我把它貼出,以饗讀者。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6 07:37 回覆:

我有一個身體,可是我並不是我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我的身體,可是凡看得見的及感覺得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卻與內在的我毫不相干。我有一個身體,可是我並不是身體。

我有欲望,可是我並不是我的欲望。我能夠認出我的欲望,可是凡認得出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在我的意識中起伏不定,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欲望,可是我並不是欲望。

我有情緒,可是我並不是我的情緒。我能察覺出我的情緒,可是凡察覺得出的,並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可是我並不是情緒。

我有思想,可是我並不是我的思想。我可以直覺得出我的思想,可是凡直覺得出的,却非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却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可是我並不是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者。 

(節錄Ken Wilber   事事本無礙~ 光啟出版) 


QQqq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 閑晴 慧心解說
2008/08/23 18:30
讓QQ更加學習明瞭

如何在五蘊的流轉中 轉煩惱為菩提

面對煩惱時 保持覺知和觀照 以開放的態度面對 不逃避隔絕

當清楚覺知煩惱的來去 而心不受干擾時 智慧便生起了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3 19:23 回覆:

親愛的QQ,與妳分享二段以前寫的閑晴手記,讓我們互勉

 靈修,是讓堅實的意識型態或概念在「意識」的光照中逐漸融解,敞開心來真誠地接納感受,又不被感受所繋縳的覺照歷程,是內在的生命體驗,而非向外無止盡地追尋。

※「感受」是思想與身體的和合演出,身體則是潛意識隱藏的家園。當「感受」萌生時,底層必有未經洞察的「信念」當背景,並伴隨身體的生理覺受。當下體驗「內在身體」的波動及能場,可以釋放潛意識的無明驅力;觀照感受的起承轉合、生住異滅,會深刻了然於萬物萬事的無常及無可執著。一昩以大腦的思惟企圖超越或平息感受,實難以觸及潛意識的原鄉,充其量只在心智的表層做工,無法得到真正的轉化。


海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處處皆禪意~
2008/08/22 14:51

閑情字字皆禪意句句直指人心唷 

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活得閒適悠揚.用美麗的心來觀照世界.

不計較.不執著,讓生命充滿著無限自由.用心感受風的氣概..

便能體會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的境界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2 21:57 回覆:

海棠的悟性極高
對生命的敏感度也高

敏感的生命易受苦
也容易為情緒所繫縛

(我就是這樣敏感的人,雖然諸多面向,少了一根筋


而受苦剛好可以藉悟性將之提煉為智慧
那天體證到~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的心境時
記得與我們分享哦  

那個盪鞦韆的女孩,好逍遙,令人神往 


碧潭釣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秋水......飛鳥......送斜陽
2008/08/22 11:44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2 21:43 回覆:
碧潭大哥捎來的這幅景緻
讓我想起~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深深融在大自然和諧、唯美的氛圍裡
心神寧美、快意自在 

QQqq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若能以智慧善加運用,就可以‧‧‧‧‧
2008/08/22 11:05
問題是

在尚未開悟前 何來 ( 有 ) 智慧?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2 21:26 回覆:

QQ這個問題,我想是許多人共同的疑惑。以下是我個人的體驗與想法,與大家分享。

煩惱即菩提,菩提與煩惱是一體兩面,不能切割。唯有透過煩惱的撞撃,才可能挖出潛意識的暗影,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深刻洞見。否則都只是開悟者悟道後的二手資料,無法真正觸動人心。

善用煩惱,可以增進智慧;錯用煩惱,則增進無明~關鍵在於客觀地觀察自己,在對境歷緣中,了解自己內在的發生(含身口意),才會產生真正的自知之明,而那份明白,將引領我們從根源深處深層轉化,而非只是表層的改變或壓抑而已。

如何藉五蘊的流轉,情理交融的觀察體驗,以得到智慧呢?

舉例而言: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每人都可輕而易舉地發生這樣的戲碼

色:對方講了一句不中聽的話或做了一件不中意的事。

受:感覺很生氣~觀察身體的生理反應(嘴唇顫抖,心臟劇烈跳動.....)體驗這股生氣的能量。當生氣的感覺消融後,可能另一股受傷的感覺會浮起,再度體驗之;然後一股恐懼的感覺會升起~害怕被遺棄~這幾乎是所有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最懼。再度體驗之,直到消融(此階段不要以任何是非善惡來評價感覺或試圖美化、合理化感覺,而喪失真正的體驗~體驗並非認同,認同會讓人耽溺於情緒當中,而無法反觀自照)

想:可分幾個層面探索

一、我是否想將此種感受,歸咎給對方,要對方為我負責,好讓自己逃避這種不好的感受?歸咎的策略是什麼?指控、謾罵、自殘、自毁.... ..。

二、這樣的感覺是否以前曾經發生過,何時,何地,何人,何事(有許多的負面情緒,與眼前人並不相干,只是過往類似記憶的交錯浮現,讓我們誤判)

三、對方的行動之所以惱怒我們,是因為與我們的期待、想望不符,所以根源在自己,對方只是一個勾出此境的客體。可以試思:我們的期待合理嗎?為何對方一定得滿足我的期待?放下期待,我還愛對方嗎?若勉強對方配合我的期待,我會真正地快樂嗎?我如何向對方分享我的傷痛,表達我的需求?

行:決定如何做,採取行動。在不指責、不批判對方的心境下,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感覺想法與需求,為自己的感覺與想法負責。或是靜靜地觀照更長的時間、體驗感受,與內在更深的自己同在。

識:經過前面四階段的心路歷程,在身口意播種光亮種子,淨化潛意識的暗影。於是一個新的良善循環與互動會被啟動。覺察力會越來越敏銳,覺知的品質、深度、廣度也會越來越提昇。於是就會越來越少造業,或即使造業,也會很快地覺知而自我懺悔,並且真心地修補過失。


傑克33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千山萬水
2008/08/22 00:00

雖然經過千山萬水,  終究回到原地, 

人海浮沈中,  也許只能隨著風飄,   飄在未知的命運裡

閑晴(innermystery) 於 2008-08-22 19:31 回覆:

經過千山萬水的深沉洗禮,回到原地,已非昔日之我

在生命重重無盡的迴旋之梯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在體驗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看似回到原地的山水,心境已迥然不同
即使接受命運的召喚,也心甘情願


閑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在五蘊的瀑流中碰觸真心
2008/08/21 13:40
人們由於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身心組合,遂滋生牢不可破的「我見」(身見),錯認有一個堅實不變的「自我」,因此產生諸種熱惱及人我對立。

而悟道的聖人,了知「緣起如幻」的空性,也了知「因果不空」的因果律,於是可以在人間世入遊其樊,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我們尚未開悟前,五蘊,可以讓我們昧卻真心、隨緣妄逐;但若能以智慧善加運用,就可以成為絕佳的自我探索工具,在五蘊的流轉中,轉煩惱為菩提。以下是我個人的心得札記,與大家分享。

色:根塵相遇時所有的人事時地物及五塵落謝的影像。此時,客觀對待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諸種存在。

受:感受、覺受。此時,全然進入感受,不批判、不著色、不美化,自問:我現在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在感受情緒的波動,同時體驗身體內在的覺受。

想:思惟、想法、想要或不想要的心理欲求。此時,探問感受背後的信念是什麼?此種信念從何而來?以前曾經有過嗎?我現下的心意為何-是趨或避或趨避衝突?我想怎麼做?

行:行動、行為(含身、口、意一切造作)。此時,以覺知的行動回應,而非無意識、慣性的自動化反應。

識:檔案庫、記憶體。此時,將新的淨識記錄於八識田,並移除舊的染識,也即清除潛意識雜質,儲存光亮意識的種子。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